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宋襄公告誡我們:教條式的仁義成就不了事業!

歷史上的宋襄公告誡我們:教條式的仁義成就不了事業!

原標題:歷史上的宋襄公告誡我們:教條式的仁義成就不了事業!


講仁義道德本身沒有錯,但是也得從實際情況出發,教條式的仁義只會脫離了實踐,讓事業成空!歷史上就有這麼一位人物,他就是宋襄公,雖然後人稱他春秋五霸之一,但他實際上並沒有得到過諸侯霸主的地位,而這很大一個原因也跟他教條式的仁義有關!


宋襄公塑像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但宋襄公繼位以後,修仁政,用賢官,使得國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他在理政、用人方面還是值得肯定的,起到了作用。但是仁義不能像教條式一樣照搬在任何事情上,從邀請諸侯會盟和泓水之戰中,宋襄公就為他教條式的仁義吃了惡果。


前643年,齊桓公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自相殘殺,其中一個兒子公子昭逃到了宋國,宋襄公聯合幾個國家出兵,幫助公子昭奪得齊國王位,這就是後來的齊孝公。自齊桓公死了之後,中原就沒有實至名歸的霸主,而幫宋襄公在幫助齊孝公當上了國君,其地位自然也得到了提升,於是便意圖想和齊桓公一樣成就一番事業。


他認為齊國和楚國是大國,只要這兩個國家沒有異議,他的霸主就當定了。因為齊孝公是在他的幫助下當上國君的,一定會幫助自己,若齊國站在他一邊,楚國也會畏懼的。宋襄公便邀請楚成王和齊孝公到宋國會盟,商討和諸侯訂立盟約的事情,決定前639年七月在宋國盂會盟,兩人也同意了。並通知了其他諸侯國。而出發前,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就勸他帶上軍隊,以防有變,楚國人是不講信用的,宋襄公卻說 :宋襄公說:"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於是,宋襄公不帶軍隊赴會。


宋襄公劇照

大會期間,楚成王提出自己當霸主,宋襄公不同意,兩個人就爭執了起來。但是這楚成王是有備而來,跟隨他的一幫勇士將宋襄公綁了起來,押回了楚國。後來經過幾個諸侯國求情,讓楚王做盟主,宋襄公才被放回。宋襄公不但霸主沒有當成,還在會上被楚成王羞辱了一番,尤其是鄰國鄭國的國君跟楚成王在會上一起侮辱他。


這就是過於講仁義道德的,教條式的照搬,也不看看實際情況,也不看面對的是什麼人。在這樣禮崩樂壞的時代,楚國明白安全第一,信用第二,而宋襄公卻依舊滿嘴教條式的仁義道德才有在會盟期間受到恥辱。


這宋襄公為出這口氣,決定出兵攻打鄭國。前638年,宋襄公聽說鄭國要向楚國行朝禮,非常生氣,親自率領全國精銳部隊攻打鄭國。鄭文公立即向楚國求援,楚國便派兵攻打宋國,宋襄公得到消息後便帶兵趕回,兩軍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這就是歷史上的泓水之戰。當時,宋軍在泓水北岸,據河而守,楚君在南岸紮營,準備渡河攻打宋軍。



泓水之戰

當夜,楚將成得臣先派人給宋襄公下了一封戰書,宋國大臣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國來的目的是為了救鄭國,我們應當撤兵,並許諾不再攻打鄭國,這樣楚軍就不會攻打我們了,我們國小兵弱,肯定不是楚國的對手,千萬不能和他們交手,否則我們就有亡國的危險」。


宋襄公不屑地說「楚軍雖然比我們強大,但是他們不講仁義,我們的軍隊實力雖然不及他們,但我們講仁義。當年武王三千勇士就勝了殷商數十萬大軍,這不就是因為武王講仁義的緣故嗎?我們講仁義的一定能打敗他們不講仁義的。」公孫固暗宋襄公,暗自叫苦,可勸不了宋襄公,只能讓軍隊提高警惕,嚴陣以待。


第二天,雙方排開人馬準備開戰。這時,楚國軍隊開始過河,準備進攻宋軍。公孫固於是急忙對宋襄公說:「楚人依仗人多兵強,不把咱們放在眼裡,竟敢大白天渡河,我們應乘其不備,迎頭打過去,一定能勝。」可是宋襄公卻指著他身後的軍旗說:「不可!你沒看見旗子上的仁義二字嗎?咱們可是講仁義的國家,怎能在他們渡河時候攻打他們呢?」


就在宋襄公商議未決時,楚軍已全部渡河上岸,又在亂鬨哄地排隊擺陣勢。這時,公孫固見敵方陣腳未穩,陣勢還沒有排完,正是攻打的好時機,又對宋襄公說:「時機不能再失去了!趁楚軍還未擺好陣勢,咱們趕快打過去,還能取勝,再不動手,可就來不及了。」宋襄公責備他說:「你這樣做太不仁義了,他們的陣勢還沒有排好,怎麼可以攻打呢?要是讓世人知道了,會恥笑我的。等他們排好陣勢,我們來個公平競爭。」


宋襄公劇照

公孫固氣得說不出話來。此時,楚軍已排好陣勢。 只聽一陣戰鼓響,楚軍潮水般涌過來。宋軍抵擋不住,敗下陣來。慌亂之中,宋襄公身上中了一箭,在宋軍的保護下逃回國都睢陽,不久就去世了。 宋襄公眼高手低,雖有雄心而沒有軍事能力,又不聽勸告。在禮崩樂壞的戰亂年代,面對敵人,竟然堅持教條式的仁義,次次浪費戰機,不顧及國家的危亡和軍士兵的生命,終究釀成了兵敗中箭的惡果。


須知,戰爭是國家大事,關係到軍民生死、國家存亡。在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面前,怎麼能照搬教條式的仁義,在戰爭這一特殊領域跟敵人講仁義,無異於自取失敗。這就是宋襄公空談仁義,事業成空,成為人們眼中笑柄的原因。而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中,在探討戰爭中的主觀指導與主動或者被動的關係時也曾說到:「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毛澤東

參考資料《史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筆下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李世民的玄甲軍到底有多厲害?看看他們的戰績就知道了!
朱棣僅以800勇士起兵,為何最後戰勝了朝廷的100萬大軍?

TAG:筆下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