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是他助手,毛澤東看他文章長大,死後卻20餘年未下葬,周恩來親自指示妥善安葬

蔣介石是他助手,毛澤東看他文章長大,死後卻20餘年未下葬,周恩來親自指示妥善安葬

原標題:蔣介石是他助手,毛澤東看他文章長大,死後卻20餘年未下葬,周恩來親自指示妥善安葬


在辛亥革命歷史上,有這麼一位得到孫中山表彰,蔣介石追認,毛澤東肯定的安徽籍元老。


他是「光復南京第一功臣」,死後得以入葬中山陵,與廖仲愷墓共同拱衛中山墓。在其家鄉合肥,也曾有一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學。


與他並肩戰鬥的于右任、宋教仁、譚人鳳、陳其美、柏文蔚等,大名都如雷貫耳。


他救過陳獨秀的命,蔣介石是他在上海策動第三次革命時的助手。

他參與了於右仁創辦的《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的筆政,孫中山先生常說"范君一支筆勝十萬師"。


毛澤東稱《民立報》充滿了激烈人心的材料。


他就是被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的合肥「辛亥三烈士」(另兩人為倪映典和吳暘谷)之一的范鴻仙。


令人疑惑的是,范鴻仙是1914年在上海被袁世凱的黨羽、上海鎮守使鄭汝成派人刺殺,但直到1936年才下葬,這裡面有什麼鮮為人知的故事?



范君一支筆,勝十萬師


1882年,范鴻仙出生於合肥北鄉(今長豐縣)一自耕農家庭。


他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十多歲時就以文章博雅名聞鄉里,1904年還被壽州孫家鼐狀元府聘為家庭塾師。


1906年,同盟會會員、孫家鼐侄孫孫毓筠從日本歸來策劃反清密謀共和,范鴻仙經其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那一年他才24歲。


1908年9月,「立志出鄉關」的范鴻仙來到上海,不久後就和李辛白、李鐸、陳仲衡等發起創辦《安徽白話報》。

這份報紙,由范鴻仙和王鍾麟、胡適等編撰,以開通風氣,喚醒同胞,聯絡感情為宗旨,設演說、要聞、科學、新戲、小說欄目,號召愛國救亡,提倡興學堂、設講演會,以圖社會之改良,並大量刊發安徽地方新聞。


後來成為「白話文運動」領袖的胡適,一開始就是在該報「練兵」的。


這年8月,范鴻仙又應于右任之邀,為他的《神州日報》撰稿,其間先後結識了宋教仁、張靜江、章炳麟等革命黨人,使自己的認識和眼界再次提高。


1909年5月,他協助於右任創辦了著名的革命報紙《民呼日報》。在這份報紙上,范鴻仙常以孤鴻、哀鴻、大哀為筆名,發表時事評論文章。


《民呼日報》被上海租界當局查封后,于右任和范鴻仙不為所屈,又創辦了《民吁日報》,不久又被查封了。


次年10月他們又創辦了影響更大的《民立報》,范鴻仙任主筆。


他的雜文短評,針砭時弊,抨擊清政府,聲討列強侵略,揭露袁世凱陰謀禍心,筆鋒犀利,文采博雅。


他主筆的文章,受到眾人追捧,每天報紙一出,供不應求,以致出現一塊銀元買不得一份報紙的盛況。


時至今日,范鴻仙留下的時論雜文,能找到的至少有300篇,如《論中日貿易關係之切》、《從國民道德上推論中國之存亡》、《王爺貴族之海陸軍》、《磨刀問天》等。


就連毛澤東後來在和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都回憶說,「在長沙,我第一次看到報紙《民立報》時,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報紙……充滿了激動人心的材料。」

難怪孫中山盛讚他說,「范君一支神筆,勝十萬雄兵。」



光復南京第一功臣


范鴻仙深知革命非輿論宣傳而得成功的。


他不遺餘力參與謀划了安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黃花崗起義和武昌首義。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他積極籌劃參與了光復上海、安徽、江蘇的活動,還被同盟會委派負責南京的光復工作、


當時,范鴻仙受同盟會中部總會派遣,冒著生命危險,多次來南京,反覆做清軍將領徐紹楨的工作。


在范鴻仙的努力下,徐紹楨決心起義。


范鴻仙還積極為徐紹楨準備槍支彈藥,三日之內製成炸彈1200顆,購手槍300支。


可徐紹楨沒有等到范鴻仙為他們籌措的武器彈藥全部運到,就提前起義,結果初戰失利,退守鎮江。

范鴻仙見狀,冒著生命危險,隻身赴敵營,組織江浙聯軍。


1911年11月24日,江浙聯軍向南京發起總攻,經過八晝夜激戰,終於在12月2日光復南京。



創建鐵血軍,武力討伐袁世凱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范鴻仙經請命孫大總統獲准,創建鐵血軍,並親任總司令,準備北伐。


就在部隊整裝待發,準備揮師北上之時,南北議和告成。


南北統一既定,就要服從大局,范鴻仙於是帶頭交出兵權。


這是一個唯武力可以稱雄,人人皆求擁兵自重的時代,許多獨立省雖則無意北伐,卻人人抓住兵權不放鬆。


相比之下,范鴻仙毫不猶豫自釋兵權,裁軍不嘩,劉文典在《故陸軍上將范烈士墓表》中稱,「前所未有也」。


辭去總司令職的范鴻仙,重回《民立報》任主筆兼社長。

袁世凱上台後,收買革命黨人,暗殺宋教仁,解散內閣,共和己名存實亡。


范鴻仙再度挺身而出,在《民立報》上寫文章公開聲明「與惡政府不共戴天」,這一時期,他的36則時評,有32則是針對袁世凱的。


除了動筆杆子,范鴻仙也打算動一動槍杆子。


他親赴安徽策動軍隊武力討袁,呼籲革命黨人再拿出黃花崗烈士精神來,舍天罡一殉捍衛共和。


安徽討袁運動,由1913年7月15日蕪湖及正陽關二地同時起義,到8月29日,蕪湖陷落終止。


龔振鵬的皖軍第二旅由發起,支撐到最後,表現最為積極與持久,足證該旅具備了頑強的革命精神。


而龔振鵬的皖軍第二旅,正是改編於范鴻仙組建的鐵血軍第一、第二支隊。


范鴻仙以一介書生之身,組成此一勁旅,名稱雖易,仍能保持一貫的鐵血精神,堪稱允文允武。


在安徽討袁過程中,范鴻仙雖不願居赫赫之名義,拒絕擔任安徽都督,然其策動與運籌,實居於關健地位。


為革命傾家蕩產蚊帳也捐了


二次革命失敗,范鴻仙流亡日本,是孫中山忠貞不二的追隨者。


他帶頭加入中華革命黨,黨證號為28號。


1914年新春剛到,又傳來消息,袁世凱於1月10日,強令解散國會;孫中山聞訊大怒,決定再次討袁,召集鴻仙等多次商討。


據日本方面調查檔案記錄,自1月12日至31日,范鴻仙七度前往孫宅晤訪。


就是這幾次會晤,決定了回國討袁事宜,由范鴻仙主持上海的討袁。


為了革命事業,范鴻仙竭盡全力,千方百計籌措經費,他將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全部變賣或典當,就連蚊帳也捐獻出去,為革命傾家蕩產。


如此盡心儘力,在上海的秘密工作必然也是卓有成效,上海軍中棄暗投明者越來越多。


當此蓄勢待發之際,有叛徒告密,范鴻仙見事已泄露,夙夜聯絡各方,以加快起事的準備工作,決定冒險強攻上海製造局。


積極革命,反被保鏢出賣


得悉製造局內部己被革命黨人滲入,上海鎮守使鄭汝成大為驚恐,偵知上海革命黨首領實為范鴻仙,即電呈袁世凱。


袁世凱當即懸賞10萬銀元,捉拿范鴻仙。


孫中山即派蔣介石攜款赴滬增援,范鴻仙激動得流下了熱淚,他感奮於艱難境況下,中山先生的信任,說「吾今日知死足矣」。


范鴻仙期待一舉而拿下上海,日夜謀劃,甚至連做夢都經常大喊:「討袁!討袁!」


為方便與各方接洽,范鴻仙乾脆將鋪蓋一卷就住進了機關部,卻不知保鏢鍾明貴己被收買。


1914年9月20日凌晨4點,袁世凱買兇將范鴻仙刺殺於上海嵩山路39號革命黨人秘密機關部。


當時他正在連夜起草軍書,準備不日攻打上海製造局,突然窗口跳入袁世凱派遣的一夥匪徒,向他連刺七刀,腹遭槍擊,當場殞命。終年32歲。


準備起義的二百多名武裝人員,全部慘遭殺戮,一時血流成河。


多方準備的第三次革命,因此而遭受嚴重挫折。


停靈20餘年,終享「國葬」待遇


就這樣,這位皖籍的著名報人、革命志士走完了自己短暫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范鴻仙被害的消息傳出後,舉國震驚。孫中山更是極為悲慟,當即電召范鴻仙妻子李真如前往日本。


孫中山對李真如說:「鴻仙身後事,即吾黨事,待革命成功,定為鴻仙國葬。」


然而孫中山緊接著又問李真如:「如果革命不成功呢?」


李真如凜然答道:「如果不成功我就把他的遺體運回安徽老家的祖墳安葬。」


孫中山先生潸然淚下。


就是這一句承諾,使范鴻仙的靈柩在上海停放20餘年,一直沒有正式下葬。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在南京定都。

遵照孫中山的遺願,范鴻仙終於可以入土為安了。


1935年11月23日,孫中山先生自己也已逝世10年之後,范鴻仙靈櫬由上海運抵南京。


上午11時,在下關火車站舉行移靈典禮,下午移靈入城,暫厝第一公園烈士祠,並舉行公祭。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派代表呂超主祭。


1936年2月18日,在南京第一公園烈士祠舉行隆重公祭典禮。親往祭奠者,計有蔣介石、于右任、馮玉祥、戴季陶等國民黨政要數百人。


2月19日,是為范鴻仙烈士舉行隆重「國葬」的日子。


南京太平路、中山東路、大行宮等處,都扎立了彩柏牌坊。


上午9時,于右任宣布啟靈,靈車從第一公園出發,歷行兩小時,至11時許,到達五棵松。12時30分,正式舉行安葬典禮。


范鴻仙當年的墓園有墓穴、祭堂、墓碑亭三個部分組成,歷時兩年,全部完成,各種建築莊嚴肅穆,雄偉壯觀。


只可惜,這位革命烈士的墓在1937年被日軍炸毀,又在十年動亂中被徹底毀壞。


直至1972年,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朱薀山將范墓情況報告毛澤東主席,主席說,我是看著《民立報》長大的。


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均明確肯定范鴻仙對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功績,周恩來總理親自批複批文給江蘇省委,按烈士規格給予修復,以告慰亡靈於九泉。


可修復哪及當年「國葬」,今日的范鴻仙的墓園遠遠不如昔日之規模,僅在東螞腰口,還有一塊當年建墓用的花崗石,長約1.5米,寬約0.7米,厚約0.2米,尚未完全成形石料;墓道的彈石路面,依稀尚存,由墓道至20米處,遺有一當年建造的牌坊的舊礎。



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相繼暴發,國民黨遷台,大陸迭次政治運動,范鴻仙的事迹就這樣慢慢湮沒,不為人所知了。


所幸,范鴻仙的事迹及血衣,都由台灣國民黨黨史會珍藏。


1996年,台灣民國史大師蔣永敬先生,研究出版了范鴻仙年譜。台灣近代社出版的中國現代史詞典,也為范鴻仙立了傳。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碧血共和:范鴻仙傳》。


一個世紀之後,透過「共和風雲」,我們依然可以見到范鴻仙在歷史岔路口的睿智大義。


中華民族前進的軌跡,因烈士的鮮血而留下了印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徽臉 的精彩文章:

中國各地喝酒氣勢盤點!
你給貴客倒酒,人家為什麼要「敲桌子」?

TAG:徽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