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健康的第一殺手——膳食纖維鴻溝
今天來說說腸道健康第一殺手!
呃(⊙o⊙)…第一殺手?!
是因為這個殺手足夠冷血么?不是!
是因為它殺人足夠快么?不是!
是因為它會影響到每一個人么?是!
是因為它在影響整個人類的疾病與健康么?是!
是的,它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因為它,你的腸道菌群可能失調,腸道健康難以保證;而更要命的是,它會影響到人群、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和人類的未來!
而我們很多人、很多國家都還沒有意識到這個殺手的可怕,還在繼續著並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感覺到這個殺手的冷血無情、肆意妄為了么?
但如果我說,這個殺手跟「膳食纖維」有關,你會會心一笑?還是會抓狂地詰問我:「小編先生,你不是在寫軟文吧?」
呃(⊙o⊙)…你懂我!
但講腸道健康,是絕對繞不開「膳食纖維」的,特別是今天我要講的第一殺手並不是「膳食纖維」,而是:
膳食纖維鴻溝
Fiber Gap
我希望但凡此刻你有千萬個質疑,也能先看完下面的內容,我們再來愉快地討論「為什麼這個聽起來並不特別的鴻溝會成為腸道健康第一殺手」吧。
我們從「鴻溝」開始聊起:
01 什麼是「膳食纖維鴻溝」?
簡單地說,「膳食纖維鴻溝」就是指在現代飲食方式中,人們很難按照推薦標準吃到足夠量的膳食纖維,以至於讓一些腸道微生物消失,進而引起各種慢性疾病。
這個鴻溝大概有多大呢?
以美國為例,推薦每日攝入纖維量是成年男性38克,女性25克,而實際平均攝入量只達到一半左右:男性18.7克,女性15.6克。
呃(⊙o⊙)…美國人愛吃的漢堡,菜就是少對不對?
而鴻溝之所以為鴻溝,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專家學者、衛生機構喊破嗓子告訴大家要多吃膳食纖維,很多個人、家庭也知道它的好處,但在過去20年里,美國人民並沒有有效地提高膳食纖維攝入水平!
20年啊,一整代新人,都是在「膳食纖維鴻溝」中長大的!這鴻溝,殺死多少美國人的細菌,耽誤多少美國人的健康?!
唯有祝福這一代美國人了,呃(⊙o⊙)…
而其他國家的情況怎麼樣呢?個別國家略好,但總體很不樂觀:
你看到了吧,就是在盛產「酵素」的日本,膳食纖維攝入也是遠遠不夠的。
而在中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天攝入膳食纖維的量是25~30克,實際平均攝入量有多個說法,不過都沒有說超過15克的。
如果是這樣,中國的「膳食纖維鴻溝」也是巨大的,這個「鴻溝殺手」也在悄悄地扼殺著中國人的腸道菌群和腸道健康!
02 鴻溝到底給人類帶來什麼壞處?
人類的好身材沒了!
上面這張圖,是不是很形象?在我們消費垃圾食品之前,猿猴、猿人、人的身材都是棒棒噠的,現如今,則是胖子滿天飛。
胖起來的原因很複雜,不是缺乏膳食纖維這單一因素造成的,但因為膳食纖維不足,造成腸道微生物多樣性下降卻是客觀的:
有太多新的科學研究充分證明,很多腸道微生物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膳食纖維,會在腸道中消失,這些消失的微生物恰恰可能是維持腸道健康非常必要的!
上面這張圖無疑會成為接下去幾年裡被展示最多的圖之一,微生物消失,腸道菌群失衡,造成了各式各樣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包括肥胖),危害著人類的健康。
03 還有更惡劣的
所以,我來好好講講上面這個2016年1月14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令人震驚的研究。
持續給老鼠吃「高膳食纖維飲食」,它們的腸道菌群會一直保持健康和多樣性:
但如果持續不斷的讓小鼠吃「低膳食纖維飲食」,小鼠和後代們的腸道菌群會不斷惡化:
科學家另外發現的現象則帶給人一絲安慰,如果停止給小鼠餵食低膳食纖維飲食,而轉換到高膳食纖維飲食,小鼠腸道菌群的健康和多樣性會被或多或少恢復:
但令人不安的事情也被發現,這個需要我們格外警惕:
給持續吃「低膳食纖維飲食」的第一代小鼠換成「高膳食纖維飲食」,腸道菌群能夠部分恢復;
但是給第二代小鼠轉換食物,菌群恢復得就相對較少了;
到第三代,腸道菌群已經根本性「壞掉」了——給再多「高膳食纖維飲食」,都不足以良好逆轉小鼠的菌群,而只能靠糞菌移植等方法才能幫助它們。
老實說,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有點冒冷汗。雖然是在小鼠身上的研究,我們不能說在人身上就是這樣,但也給了我們足夠多的啟示。
因為膳食纖維攝入不足所造成的腸道菌群和健康問題,是可能會「遺傳」的;而如果持續不足,是可能會發生不可逆的腸道微生物消失的!怎麼樣?有沒有感覺不寒而慄?還會感覺「膳食纖維鴻溝」這個殺手不太冷?
所以,這個鴻溝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個人問題,不正視它,不採取有效的措施,可能會成為危害人群、國家甚至全世界人民腸道和全身健康的元兇。
從這個意義上說,膳食纖維鴻溝是腸道健康第一殺手,不過分吧?
請原諒我以鼠奪人了!
04 膳食纖維緣何成為健康核心?
膳食纖維絕對不僅僅是指被稱作益生元的商業化產品,更多是指在天然植物性食物中富含的重要營養成分。
我們在上面通過一個重量級的科學研究,說明了缺乏膳食纖維所產生的嚴重後果;而科學家對膳食纖維的作用有非常多正面認識,我來隨便舉幾張圖:
上面是第一張,說的是:「黏液層」是第一道腸道(免疫)防線,好細菌是確保這道防線堅固的中堅力量,它們利用膳食纖維,生成脂肪酸,保持黏液層的厚度。這樣,一些能致病的壞細菌就無機可乘,不會傷害你的腸道,確保你的身體健康。
第二張,說的是腸道微生物代謝膳食纖維形成的短鏈脂肪酸,為肝臟代謝各種物質提供能量。
第三張,說的是細菌代謝植物纖維的產物,如丙酸、丁酸等短鏈脂肪酸,會通過讓細胞間的連接更加緊密來加強血腦屏障的功能。在2015年,德國科學家還發現,短鏈脂肪酸能促進大腦小膠質細胞的發育和生長,這更增強了大腦的免疫防疫功能。
大腦哦,也需要膳食纖維,親!
最後一張,說的是2016年5月27日,《自然綜述·免疫學》在一篇重量級綜述中,特別放了這張圖,說明膳食纖維和短鏈脂肪酸在人體免疫中的核心作用。
圖很專業,不敞開講了,懂免疫的人會不明覺厲的。為避免你看不清左上角,我給放大一下:
看到「膳食纖維」四個大字了吧?
05 跨越膳食纖維鴻溝,
《細胞》雜誌子刊怎麼說
說鴻溝,道鴻溝,只是我講可能還遠遠不能說服你,但我們來看看頂級學術期刊怎麼說。
2016年5月,在《細胞》雜誌子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學趨勢》最新一期上,發出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膳食纖維鴻溝與消失的細菌:對人類營養的影響」。
文章的主旨內容是:
A. 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腸道微生物消失,這影響身體的健康狀態,是人類在21世紀面臨的巨大挑戰;
B. 大量動物實驗已經充分證明,宿主-微生物組失調,與肥胖、心血管疾病、大腸癌、過敏、其他變應性疾病、自閉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關;
C. 目前看來,是抗生素、現代臨床治療、衛生習慣、飲食等綜合因素影響腸道菌群的多樣性,但低膳食纖維飲食無疑是促使微生物消失的一個關鍵驅動力;
D. 膳食纖維能增加微生物組的多樣性,並預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但現代人攝入的膳食纖維極為不足;
E. 我們已經明確了「膳食纖維鴻溝」,但個體化差異很大,不同人對不同膳食纖維反應不同;
F. 很多對照研究使用的膳食纖維量遠遠不夠,可能看不到顯著的差異,這讓我們可能忽視鴻溝到底有多大;
H. 有人會擔心添加和使用膳食纖維,會增加產品的成本,其實只要合理使用,並不會過多增加,膳食纖維應有其合理的價格;
I. 益生菌或者微生態藥物能夠幫助「恢復」失衡的菌群,但細菌也只有在人們充分攝入膳食纖維後,才能茁壯成長;
感覺怎樣?
這短短的一篇文章,卻或許能夠也應該成為很多企業的立企之本,也能讓很多研究者欣喜若狂,更可以成為我今天這篇科普的完美總結是不是?
06 跨越膳食纖維鴻溝,有什麼建議?
話說有《細胞》雜誌子刊的文章在,我誠惶誠恐地不敢妄議,但還是硬著頭皮寫這個個人建議:
個人,要掌握一些平衡飲食、均衡營養的知識,不要把腸道健康寄託於靈丹妙藥上,特別是要注意拒絕號稱能包治百病又奇貴無比的「靈丹妙藥」。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糧,這是最好的最安全的提高膳食纖維攝入的辦法;
在這裡特別給辣媽/准辣媽們提點建議:
為了孩子少生病、少過敏,請務必充分了解「膳食纖維鴻溝」這第一殺手的威力,從備孕、孕期到產後,千萬別再傻傻地只是吃肉,不吃蔬菜、水果和粗糧(坐月子也要吃!)。
唯有跨越鴻溝,你才能帶給自己和孩子真正的健康!
來源:熱心腸先生
攜手消化,天天乾貨!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