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靖康之恥,宋高宗趙構接到的兩道致命「蠟丸詔書」

靖康之恥,宋高宗趙構接到的兩道致命「蠟丸詔書」

蠟丸詔書,就是將皇帝的密函放在小小的蠟丸裡面,秘密地傳遞給受詔人。

皇帝下詔書還要偷偷摸摸?當然,這僅限於緊急情況下使用的方法,比如:皇帝危難,或者道路不通。

蠟丸詔書在宋朝使用得非常頻繁,這也體現了當時的諜報系統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

然而,北宋末,兩道神秘的蠟丸詔書卻要了北宋的命。哪兩道?

1、封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開元帥府募兵勤王。

2、勤王之師不要輕舉妄動。

很奇怪,這是兩道明顯旨意相反的詔書,為什麼會先後發出呢?而正是第二道詔書,要了北宋王朝的命!

那麼這兩道詔書到底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出來的呢?

先看第一道:

第一道詔書是在汴京城剛開始被金軍圍困的時候(第二次圍困)發出的。此時,趙構正奉命到金營議和,可是他沒有去金營,而是留在了相州。

給趙構送來詔書的人是皇帝(宋欽宗)的老師之一——耿南仲。這個耿南仲本來是有另一個任務的,就是拿著皇帝的割地詔書到金營去議和,結果被河北軍民拒之門外。

耿南仲沒辦法完成割地任務,就跑到趙構那裡去了。沒想到,他到了趙構那裡後,手裡正規大氣上檔次的割地詔書竟然變成了小小的蠟丸詔書,而且內容變成了封趙構為兵馬大元帥!

你別說,這個小小的蠟丸詔書還真管用,一時間,河北兵馬紛紛向趙構雲集,這其中就包括宗澤、黃潛善、梁揚祖這些南宋早期的班底。

兵荒馬亂之際,又有誰懷疑過這道詔書的真偽呢?

第二道詔書就更有意思了。

當時金軍已經將汴京城圍得水泄不通,宗翰和宗望的兩路大軍共10多萬人在汴京成功會師,汴京岌岌可危。

汴京城雖有100多萬人口,但只有7萬多士兵,而且不善野戰,外圍全部被金軍控制,糧草斷絕,只能吃老本。這個時候,那100多萬張嘴的威力一下子就顯現出來了。更要命的是:金軍截斷了汴河水源,汴梁軍民就算不戰死也得餓死。

在這樣的情況下,趙構居然收到了第二道蠟丸詔書,要求各地勤王軍不要輕舉妄動,朝廷正在和金軍和談。

趙構正是憑藉這一道蠟丸詔書,堂而皇之地帶著元帥府的兵馬南逃了,到最後都不知道傳遞這道詔書的人究竟是誰?隨後,便發生了「靖康之恥」。

有時候有些東西不要細想,想多了的話,有個成語叫做——細思極恐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註原創,拒絕抄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蜀山筆俠 的精彩文章:

曾經的大遼開國功臣,其後代又成為金國的「衍慶功臣」
南宋「南渡十將」,草根兒英雄魏勝,精忠報國卻不得善終

TAG:蜀山筆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