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僅次於霍亂的致命腹瀉,正跟著「吃草」潮流全球「開花」

僅次於霍亂的致命腹瀉,正跟著「吃草」潮流全球「開花」

比起罕見的致病因子,同樣可怖的是與我們休戚與共,卻突然攻擊我們的病原體。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某種能稱為人類盟友的常見細菌開始猛烈攻擊人類。

它們在全世界作惡多端,爆發流行上百次。

在我們國家,它某次事件的致死率還曾高過非典、甚至是禽流感。

1999年,江蘇省徐州局部地區短期內就報告了131名此類感染病例。

其中115名因並發急性腎衰竭而死亡,此次的病死率約87.7%。*

要知道,當年的非典事件的病死率近11%、禽流感病死率也沒超過80%。*

儘管該數據只針對中國該次爆發的情況,但它們在全球肆虐的程度也不容小覷。

美國 、加拿大、英國 、義大利 、愛爾蘭、比利時等發達國家相繼爆發。

感染病例潑及五大洲,呈現出世界範圍的流行性。它是目前僅次於霍亂的腹瀉傳染病。

*註:數據來源於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08

**註:數據來源於世界衛生組織官方網站

2018年5月,美國就出現了197名感染案例,死亡5人。

如上圖,其感染範圍擴大至35個州,只有少數州倖免。*

類似的情況在其他國家也並不少見,可謂是來勢洶洶,防不勝防。

而這種致病菌首次被廣為人知,還當屬1996年發生在日本近萬人集體感染事件。

*註:數據來源於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那一年的秋天,一則名為"黃瓜要煮、蘋果要燒!"的啟示頻繁出現在日本電車上,廣為流傳。

對當下崇尚「輕食主義」、更愛「吃草」的年輕一代而言,這樣的說法實在荒誕可笑。

你肯定想不到,它當時卻被日本家家戶戶奉為聖經,並嚴格按此操作。

不光是果蔬,他們最愛吃的生魚片、刺身、生牛肝等,都恨不得丟到火裡面烤個千萬遍。

因為自該年5月以來,日本各地陸續爆發出食物中毒事件。

不斷有人因腹痛腹瀉、便血、發熱等食源性中毒癥狀被送進了醫院。

更重要的是,受害者中大部分都是在學校里的小孩。

伴隨著受害者人數的持續增加,感染範圍越來越廣。

很快,它就演變成了一場大規模的食物中毒事件。

這對當時自詡愛潔成癖,醫療技術一流的日本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就在1995年東京發生的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剛擊破「安全大國」的神話。

不曾想,緊接著日本「衛生大國」的神話也隨之粉碎了,令民眾難以接受。

關於疫情蔓延的消息席捲各大報刊的頭條,引起日本乃至世界的恐慌情緒。

而日本有關方面公布了使患者感染的致病菌來自於:我們從出生就相伴的大腸桿菌家族中的一員,代號為O157:H7。

但消息也僅此而已,官方遲遲未能查明和公布這罪魁禍首的藏身之處。

這也難怪民眾連瓜果都不敢吃生的了。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大腸桿菌是正常、非致病性的腸道菌落。

它的學名為「大腸埃希菌」,隸屬於腸道桿菌這一大類。

從我們剛出生的幾小時內,大腸桿菌就迅速能通過吞咽在腸道內定居了。

它既是腸道最先出現的微生物,也是腸道中最主要、數量最多的一類細菌。

據估計,每個人每天平均從糞便中排出10的11次方到10的13次方個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

從中學課本我們就知道,大腸桿菌幫我們人類干過不少好事。

它們能抑制腸道內分解蛋白質的微生物生長,競爭性抵禦致病菌的進攻。

同時還提供我們人體無法合成的維生素K2,以及具有殺菌作用的大腸桿菌素。

作為原核生物,大腸桿菌的結構簡單,培養操作也容易。

它的外表呈兩端鈍圓的短小棒狀桿菌,長約2微米。

它的周身有鞭毛但無芽孢,能任意運動。

再加上遺傳背景清晰,所以經常被科學家拿來當基因工程的對象;

他們會將外源基因導入質粒,將質粒整合入大腸桿菌基因。

這樣就能通過大腸桿菌來表達基因重組後的蛋白了。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大腸桿菌的家族成員就被人類改造成功。

借著它們的身體,製造出一種叫胰島素的人用藥物。

之後,它們不僅被用於生產抗生素、疫苗等,也變成運送藥物的車輛了。

比方說能帶著某些治療癌症的藥物到達指定的位置,一舉消滅人體內特定的叛逆者。

除了在醫學上的用途,大腸桿菌還是生產乙醇燃料的能手,分解垃圾的高手,處理污水的尖兵等等。

可見,大腸桿菌對我們人類健康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只是當我們在機體免疫降低、體內菌群失調、腸道長期缺乏刺激等特殊情況下,這些人類的好夥伴才會興風作浪。

它們可能會移居到膽囊、尿道、膀胱、闌尾等腸道以外的地方,造成相應部位的感染等。

直到20世紀中葉,人們才認識到某些特定的大腸桿菌會直接導致人得病。

目前根據毒力因子、致病機理和流行病學特徵,致病性大腸桿菌分為5類:

腸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產毒性大腸桿菌、腸侵襲性大腸桿菌、腸聚集性大腸桿菌和腸出血性大腸桿菌。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本文主角,代號為O157:H7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

O157:H7大腸桿菌於1982年才被美國科學家發現和識別。

同一年,美國科學家在因吃漢堡引起食物中毒的病人糞便中,分離出這種大腸桿菌。

人們也認識到了它會引起腹瀉或是血腹瀉,並引發一系列併發症。

剛嶄露頭角的O157:H7大腸桿菌毫不吝嗇地展示自己的威力。

僅在美國,就在1982、1984、1993年先後三次發生O157:H7的爆發性流行。

而這一次,它們在日本更是對人類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最先發生在5月份的岡山縣小學集體食物中毒事件,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據日本厚生省統計,截至當年7月31日,疫情在日本43個地區發生。

患者人數近萬人,住院病歷近千例。更嚴重的是,死亡人數達到了12人。

吃錯東西拉肚子不新奇,但會鬧出人命就是生死攸關的大事了。

更何況當時日本一有病就愛用抗生素,此時抗生素似乎通通失去效用了。

這樣一來,又怎能不讓民眾陷入一片絕望之中?

實際上,當人體受到O157:H7大腸桿菌感染時,身體不適並非它本身的能耐,而是由它所釋放的志賀毒素引起。

就算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已經被殺死,也無法逆轉志賀毒素對人體的傷害。

右邊的大腸桿菌 O157:H7的菌株在瓊脂上生長了48小時(28℃)

醫學研究發現志賀毒素可能導致腸壁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

從而導致單位時間內血循環量減少,引起腸壁局部毛細血管內凝血。

同時還會讓中樞神經系統、腸道、腎臟等器官內有纖維蛋白沉著。

嚴重的就會引起以急性腎功能衰竭、溶血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為特點的溶血性尿毒綜合征(HUS)。

最常見的現象是黑便、嘔血、無尿、少尿或血尿。

溶血性尿毒綜合症體內的情況

HUS在上世紀無特殊療法,病死率曾高達77%以上。

近年來,由於改進了對急性腎功能衰竭的治療,病死率已下降至15%左右,有些報道已低至4.5%。

但據數據顯示,10%的O157:H7大腸桿菌感染者可發展為溶血性尿毒綜合征,病死率仍為3%~5%。*

那麼,致病能力強的O157:H7大腸桿菌又是從何而來呢?

*註:數據來源於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急性腎衰竭

它主要是通過污染食物而引起人的感染爆發,來源的食物包括但不限於牛肉、雞肉、牛奶、奶製品、蔬菜、水果、飲用水等。

在日本造成如此大規模的爆發,可疑食物是牛肉和工業化生產的蔬菜等。

但至今仍未有十分明確的說法,能肯定的是由食物污染造成的。

2017年,O157:H7大腸桿菌出現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生菜中,導致數十人感染,2人死亡。

此外,該病在外環境的生存能力較強。其他被污染的水體如游泳池、湖水及其他地表水等也可能造成傳播。

比如在1999年9月美國初發生的一起嚴重爆發, 就是一次集市井水污染造成, 共報告921個腹瀉病例,。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有上百次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性腹瀉的爆發流行。

據不完全統計,造成大腸桿菌O157導致的暴發流行,食源性的佔71%。

其中,52%的為牛肉製品,大部分與快餐店中的漢堡包有關;14%的為水果、蔬菜;5%來源於未知食品。

這也不難驗證,食物污染是大腸桿菌O157:H7最主要的感染途徑。

由於O157:H7危害較大,因此食品衛生主管部門已將O157:H7列為常規檢測項目。

要想徹底避免被具有致病作用的大腸桿菌感染,其實也不難。

這種大腸桿菌相當脆弱,不耐高溫,一般70攝氏度以上的溫度能將其滅活。

即使是被污染的「毒蔬菜」,經過高溫烹飪之後,也不會再有危險。

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告誡大家不要吃生蔬菜的原因。

不過,近年來「輕食主義的盛行,「吃草」似乎成了一種新潮流。

許多與蔬菜有關的食物中毒事件都因病原性大腸桿菌而起,我們不得不防。

所以,此時又要老生常談地強調,請務必要保證食物的安全來源。

如果自己心裡沒底的話,還是少生吃最為安全。

恐怕我們最不願看到的是:明明千方百計地追求健康,卻是將自己推向了疾病的萬丈深淵。

參考資料:

Escherichia coli.on 27 October 2018, at 18:30 (UTC).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 O157:H7感染性腹瀉監測方案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徐志洪,張卓士.日本O-157大腸桿菌感染流行因素分析[J].中國國境衛生檢疫雜誌,1997(01):60-61+57.

美國暴發大腸桿菌食物中毒我們怎麼預防?2018-05-16 來源:北京青年報

王燕,謝貴林,杜琳.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流行概況[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08(01):51-58.

德媒:美國5人因吃受污染生菜死亡 污染原因尚未知 2018-06-04來源:參考消息網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你亂扔的那些塑料垃圾,終於盼來了被你吃下肚的這一天
能活多久竟然不看命!4億人的大數據顯示基因對壽命影響不足7%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