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日報文章:日美在印太戰略上「同床異夢」

日報文章:日美在印太戰略上「同床異夢」

文章稱,「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理念先行的特點不可否定,但明顯缺乏魄力。且日美不可避免地呈現出「同床異夢」的一面。

參考消息網11月21日報道《日本經濟新聞》11月20日發表題為《「印度洋-太平洋」的同床異夢》的文章稱,日美兩國政府最近就對印太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8萬億日元(約合4929億元人民幣)達成了一致。除日美外,作為當事者的亞洲各國的視角在哪裡是一致的,哪裡是不一致的呢?日本、美國和新加坡的專家給出了他們的看法。

新美國安全中心主席理查德·方丹說:「『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構想本身是正確的,但落實到實際政策上很難。這是因為,美國白宮和政府在這一地區各自採取不同的政策。特朗普總統從對美國造成威脅的角度出發,傾注精力處理朝鮮問題和與中國的經濟衝突。政府則是將注意力放在軍事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

他還說,即使同樣是說「印度洋-太平洋」,美國與日本之間也在構想上存在偏差。差距最大的是貿易。安倍晉三首相發揮領導作用,在美國退出後推動成立11個國家參加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即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對於日本而言,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是貿易構想,更多的國家加入該框架值得歡迎。而美國政府不喜歡多邊貿易框架,更喜歡雙邊談判。

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校長田中明彥則認為,安倍不可能沒有意識到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不過,認為印度洋-太平洋構想是對抗「一帶一路」的政策,這樣的判斷未免武斷。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比拉哈里·考西坎認為,包括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本來是多極化狀態。美國在這一地區佔有絕對支配地位僅有約20年時間。自金融危機以來,該地區再次回到多極化狀態。

他說,印度洋-太平洋地區重返多極化既不是因為美國力量衰退,也不是因為美國對該地區的干預程度降低,而是因為主要國家關係的本質發生了變化。冷戰時代的美蘇關係接近「零和」,而現在的美中關係是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程度加深。中國與日本、印度和東南亞在經濟上也聯繫緊密。

考西坎表示,在多極化世界,各國的選擇比冷戰時期多。對於日本而言,與美國的一體關係仍然是主要選擇,但已經不是唯一選擇。從長期來看,日本和韓國在維持與美國的同盟關係的同時,謀求將來擁有獨立的核遏制力。中國今後繼續成長,對東盟也產生重要影響力。不過,中國不會成為擁有昔日美國那樣的絕對力量的存在。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也保持影響力的多極化狀態將持續。

文章稱,綜上所述,「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理念先行的特點不可否定,但明顯缺乏魄力。且日美不可避免地呈現出「同床異夢」的一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印媒:改進型蘇-57將具備超巡能力 仍將繼續對印推銷
西媒:北京新機場即將完工 最大旅客吞吐量將達每年1億人次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