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收復河套地區700多里後,為什麼不對匈奴乘勝追擊呢?

秦始皇收復河套地區700多里後,為什麼不對匈奴乘勝追擊呢?

原標題:秦始皇收復河套地區700多里後,為什麼不對匈奴乘勝追擊呢?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即便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家,也必須精打細算過日子。


然而國庫空虛的問題,始終困擾著中國歷史上的所有朝代。


一個王朝的經濟水平不僅事關天下民生,還聯繫著國運興衰,甚至會引發改朝換代進而改變歷史的走向。


《王朝的家底》這本書就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我國古代兩千年封建歷史中的幾次大事件。

以「貨幣」與「貿易」為軸線,加上「經濟全球化」的國際視野,讓我們對歷史發展與經濟學之間的關係多了一分新的啟示。


下面,讓我們從書中幾個關鍵的歷史事件開始,來一起探尋王朝家底的秘密。


古代中國,從地理上看,就是喜馬拉雅山脈一側到太平洋的一片廣袤山坡,從人文上看則大不相同。



很長時間裡,中國古人說的「普天之下」,都是長城以南的地區。


說起長城,秦始皇絕對功不可沒,他指揮大將軍蒙恬北伐匈奴,收復了河套地區700里的土地,之後修建了萬里長城。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不繼續向北追擊匈奴,爭取一勞永逸呢?


本書作者認為是秦始皇的經濟學知識做出了決策,也就是打不起了


作者說,是小麥改變了秦國。華夏民族的糧食以粟米為主,產量很低。而偏遠的秦國卻得天獨厚,從西域引進了小麥種植。


小麥產量雖然高,但很容易造成土壤的鹽鹼化,需要大量水源灌溉,這就是都江堰和鄭國渠的功勞了。所以,在吞併六國的戰爭中,秦國從來沒缺過糧食。

但是到了對匈奴打戰的時候,秦國的小麥優勢沒有了。


因為長城以北就是雨水稀少的草原地區,無法耕種小麥,也不能修建城池進行移民。


秦始皇只能從內地運糧,但運輸成本實在太高了,運一擔糧食到前線的運費是軍糧本身的192倍。三十萬大軍的糧食問題,讓秦始皇對大草原望而卻步。


到了宋代,長城不僅是氣候的分界線,還演變成北方游牧民族與南方農耕民族的戰線


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以後,兩國之間維持了119年的和平。


其中自然有中華文化使遼國漢化的功勞,也和宋代經濟的繁榮分不開。


在《澶淵之盟》中有三條規定,一是遼宋兩國以兄弟相稱,年紀大的皇帝為兄長。二是兩國保持邊境貿易。三是宋朝每年給遼國30萬兩白銀作為軍費


您可能會問這真是平等條約嗎?


看起來前兩條是平等的,只有第三條有點屈辱。


但其實宋代海外貿易非常發達,每年財政稅收達到一億兩白銀,這筆「歲幣」只佔全國收入的千分之三,甚至不到遼國貿易逆差的一半。

而宋國因此省下了幾十萬戍邊軍隊的開銷,和對遼作戰的天價開支相比,30萬兩真不算啥。


為什麼宋代政府收入這麼高呢?


這都要歸功於海上絲綢之路



古代的絲綢之路分為南北兩條,北方陸地運送便攜的絲綢,南方海上運輸容易破碎的瓷器、茶葉。


遠洋商船從泉州港口出發,到斯里蘭卡過冬,最終抵達歐洲。來回一次用時200天,利潤卻能達到一百倍。


經濟繁榮使得大宋貨幣變成了世界結算貨幣,朝鮮、日本等國乾脆仿造宋代銅錢來發行。


大宗貿易導致大宋政府和百姓都沒有現金,進而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四川「交子」,意思是能用來交易的東西。


北宋經濟雖然繁榮,卻是藏富於民,政府很窮。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宋神宗啟用了王安石來變法。


王安石發布了《青苗法》,希望鼓勵民間貸款,結果事與願違。

因為王安石不懂農業種植,把利息定為年20%,而民間哪有可以每年增產20%的土地呢?完全是高利貸呀。


農民還不上貸款被迫賣兒賣女,全國農業瀕臨破產,於是王安石變法宣告失敗。


史上最富裕的朝代最終也沒能使政府富裕起來。


清代的家底比明代好很多,年財政收入為8000萬兩,與宋代稅收很接近。


但清代老百姓卻更加貧窮,隨著高產農作物玉米、土豆、紅薯的引進,全國人口突破了四億人。


大清朝軍費開支也很驚人,雍正時期,年羹堯將軍率領的20萬大軍每月開支達到600萬兩,佔到清朝月收入的九成。


到了嘉慶年間,平定白蓮教起義的開支竟然達到兩億兩白銀。幸好清政府還有海外收入,絲綢、茶葉、瓷器仍然暢銷海外。


然而大清朝不知道的是,一場英國對大清的戰爭正暗中進行著。


本書作者認為,鴉片戰爭的前奏從1760年就開始了,標誌就是維奇伍德工廠的崛起


維奇伍德出生於英國陶瓷製造世家,他用了半生的時間,進行了一萬多次試驗,終於破解了清朝景德鎮瓷器製造的秘密。


於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停止從大清國進口瓷器,中國陶瓷的海外貿易歷史結束。


後來,英國又通過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大規模種植茶葉。導致大清朝的茶葉出口量銳減,而大清優勢僅存的紡織業,也被西方紡織機器生產的、價格更低的洋布取代了。


在鴉片戰爭之前,大清在貿易戰方面就已經敗了。海外貿易稅收銳減是康乾盛世結束的最主要原因。


當清朝的戶部陷入赤字財政難以自拔,內戰外戰交替而至的時候,大清王朝的家底徹底暴露天下。


再加上晚晴統治者窮奢極欲,對老百姓橫徵暴斂、濫發紙幣,導致老百姓對王朝徹底失去了信心。


伴隨著辛亥革命橫空出世,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家底也徹底破產了。


鑒古知今,期待您能在探尋王朝興衰的故事中,繼續有新發現。


(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仁仁閱APP 的精彩文章:

《韓國紀行:無窮花盛開的錦繡江山》:首爾、釜山和濟州島
直觀感受貞觀年間,亞歐大陸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之間的碰撞!

TAG:仁仁閱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