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自救指南

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自救指南

這是耀中教育機構課程和教學總監徐濤、XSCHOOL創始人兼CEO Angel Lin、國內知名女演員羅海瓊、旅法鋼琴家與舞台導演顧劼亭在一刻talks未來教育場的圓桌討論。

四位講者共同探討了當下中國家長們面對教育的共同特點:焦慮。導致中國家長群體在孩子的教育上表現得更焦慮原因是多方面的。焦慮反映了哪些積極方面?中國家長如何不再焦慮?在未來,如何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學習?一起來聽聽她們的分享。

這是「為什麼中國家長面對教育更焦慮」的圓桌視頻

1

主持人:我們接下來要針對未來教育展開討論,主要討論兩個話題,第一個話題是為什麼在中國家長對教育會更加焦慮呢?應該如何去改善呢?

徐濤:其實我覺得回答這個問題單一從家長角度去回答是不夠公平的,就像我在今天演講時跟大家分享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這個報告,教育問責,也是我個人作為教育者強烈認同的。教育是集體事業,是一個集體行動,在我們問責時針對一個單一的行動個體,這也是有失公允的。

政府、學校、老師、家長、學生,還有這些國際機構,包括私營組織,都應該是被問責的。所以,家長只是其中的一個。但大氛圍、大文化,顯然不是家長自己獨創的,或者家長帶來的焦慮。所以,我認為單單責問家長為什麼這麼焦慮是不公平的。

羅海瓊:謝謝徐濤校長你們專業從事教育工作者自己的反思,但我作為一個媽媽來說,我想說,因為我們現在參與到孩子教育童年管理時代,這個時代當中其實我們作為媽媽來說應該有同理心,蹲下來在孩子的視角跟他一塊看待一些事情,給他們時間。

顧劼亭:其實我想聊一下我的想法,中國家長,前面有一個前綴「中國」,第一個原因中國人太多了,太多導致於競爭力非常大。一個家長焦慮,就會引發身邊的家長焦慮,所以它其實是一個現象。

國外的家長焦慮不焦慮呢?我覺得他們也焦慮,只是他們焦慮的方式方法跟我們不一樣。第二,整個全球教育體系中國是比較獨樹一幟的,在國際競爭力當中,中國人老怕輸在起跑線上。我是彈鋼琴的,我們老開玩笑說中國人起跑線一點不輸,都比別人跑的很遠。我們小時候基本功就很好,到國外別人看我們基本上都是仰視。可18歲以後就不一定了,為什麼?人家後勁好。

其實引發焦慮的東西有很多原因,但是其中一點,是不是我們過於在意了在起跑線上的競爭力,而扼殺了某一些其它的,包括像創造力、想像力。這是很大很大的課題,因為焦慮一定是有什麼東西讓你覺得緊張了,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這個時代的步伐。其實我們可以反過來想一想,我們是不是走得太快了,導致於其中流失了很多其它的東西。聽聽教育學家怎麼說。

Angel Lin:特別認同你剛才的說法,其實我在國外時,我們會看到更多的國外家長,他們也焦慮,甚至更焦慮。國外的亞裔更焦慮,越來越焦慮,但確實焦慮方向不一樣。其實不管國內還是國外,全世界所有爸爸媽媽們只跟著一個東西,就是將來我的孩子能去到哪兒,那個地方對我孩子的要求他達到了嗎?

我們大量家長焦慮原因確實是家長能看到自己孩子的未來,但看不到的是誰能帶著我的孩子、能夠把他帶到我想要他去到的未來。正是因為這樣路徑的不同,大家找了各種不同方式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越解決越只是看到了點,看不到線,得不到線,得不到一個階段性結果,所以更加焦慮。

徐濤:我個人還有對焦慮積極的解讀。因為做人父母大家都是第一次,家庭教育也有很多的理念。其實現在越來越有一種理念,就是成人藉由養育孩子長大成人,當成人在養育孩子過程中,他的焦慮往往不是孩子帶來的,而是他作為一個成人在成熟度不夠的狀態下所表現出的對自己的掙扎和焦慮。所以,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積極的方面,當一個父母焦慮時,也是他成熟度不夠,他藉由養育孩子成為更強壯的人的過程。這是第一點我看到的積極的方面。

第二點我覺得有參與才會有焦慮,我們都有過成年,我的兒子已經上大三了。我小時候我父母很少參與到我的學習當中,他們幾乎沒有焦慮。所以這種焦慮也可以看作是中國今天的進步,那就是越來越多的成人參與到家庭教育當中,因為有參與,因為有這種深度的與家庭教育的交接所以才有焦慮,所以焦慮可以看作參與的正常反應,或者說參與技能參與方法還有待於豐富,這是正常的。這是我兩個積極的看待中國家長的焦慮吧。

02

主持人:隨著教育的發展,想問一下幾位老師,你們覺得在未來教育會發生哪些轉變?

羅海瓊:未來高科技的東西肯定在生活中越來越顯現,來演講的時候大家也跟我說孩子喜歡 iPad 玩遊戲,在未來這種東西全部都在我們生活中顯現出來。我作為家長來說,怎麼讓我孩子把這些東西只是作為他們生活中必須的東西,而不是要把他們給帶跑的東西。所以我覺得人性自我的思考和自我的這個鍛煉是所有東西的根,所以科技以人為本,人還是要助力我們自己作為人最根實的那些東西。

顧劼亭:像羅老師講的,未來肯定是和科技息息相關。其實每個時代跟科技發展都息息相關,現在AI的普及,別人問我怕不怕失業?我覺得鋼琴家還好,還挺遙遠的。但這說明一個問題,科技給我們帶來很多展望,也帶來很多危機。

在教育這個問題上,我在想我們這代人是不是已經不僅僅是學習一個單一技能,更多要學習一種學習的能力,因為你不知道在未來我們這個社會,可能大方向你知道,可是瞬息萬變的東西,到底什麼樣的未來規劃,什麼樣的職業規劃適合你?你不知道。有可能你今天學到的東西明天未必有用,所以我們學習的更多是學習能力。

在未來任何一個時代的情況下,你都能夠適應它,因為你有這種能力,碰到新東西的時候就可以化解。而不是說只學會這個,碰到新東西的時候要重頭再來,人的一生很短,如果每次都重頭再來就會錯過很多東西,所以學習能力很重要。

第二是緊緊跟著時代的步伐,所以學習過程當中要看到時代的轉變,千萬不要關起門來學習,要打開世界看到各種多樣的可能性。

Angel Lin:很認同,而且我覺得教育是每個行業的基礎,更是每個行業的連接,更是每個行業最終會帶動這個行業能不斷地迭代。也就是每個行業的基石是教育,教育培養出的人,應該能夠去面對這個行業,甚至跨越這個行業,這個未來就是我們所說的孩子內在的能力。每個孩子出生都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我們如何能夠保護他激發他,讓他最終在面對自己,在去選擇未來這個行業時,能夠跨行業思考?

我們經常跟家長分享是三個詞,一個是連接孩子如何和知識,和相關的領域有一個良好的連接;之後是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思考這個行業,這個領域,乃至跨學科、跨行業;到最後是他的成長,在不斷內心不同的學習過程當中,作為一個學習者,要去面對真實社會,不停地解決問題,每摔倒一次成長一次。

所以當你了解了孩子需要連接、思考、成長,這種不同的變化的過程中,你就會看到你的焦慮源自於你看到孩子的錯誤,或者你看到差距;而你不再焦慮的原因是你看到了孩子的成長,知道他的未來在什麼方向,讓他現在就能培養自己篤定的內在,去面對不篤定的未來,我覺得這個是教育的魅力。

徐濤: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跟大家分享幾個來自於大腦的研究。

嬰兒的腦有自製節奏的,如果忽略了自製節奏,讓它和我們的程序數字化的互動特別多,有可能會打亂他自己的腦節奏,這對他未來的學習有可能影響非常深遠重大。

另外一個現在好多人開始學第二語言,也有研究說在語言發展黃金期,科學家做了兩組實驗,一組是讓一個在美國的嬰兒聽中文的錄音故事,另一組就是請一個中國人,和六個月並不能對話的嬰兒,有目光交流,有肢體接觸,有情感投入,給他講中文故事。之後的追蹤成果顯示,聽錄音的,對他日後學中文沒有任何影響幫助,但在和真人互動時聽到的中文,非常快能夠糾正他的口音,他的口音更地道。因為大腦在某一階段激活,以後才有可能更加學習有效。

當你讓人和人之間有更多互動時,他對學習的參與度增加了,儘管改變了本身和知識沒有直接關係,這時候我們就說我們大腦里有社交支持學習的預設。

我跟大家分享這些研究再來回應這個問題,事實上我特別想說,人類對大腦的了解和研究知之甚少,特別是對嬰兒語言的習得,以及學習過程當中什麼樣的學習是最有效的?人和人之間學習的差距是什麼?

我們有時候從外部的努力、情感,從成人世界裡給予學習特別多的要求,但大家都不能忘記,我也特彆強調,儘管人人都可以談,但教育是一門科學。大家還是應該藉助科技化的時代、大數據時代,更多了解大腦是如何工作的,怎樣的工作可以更好激發我們的學習。

所以,我覺得科技應該幫助我們更好了解我們的自己,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內心,然後才能夠更好地學習。我自己認為教育專業應該有科學性的,去回應它的未來。

【暖冬福利】

掃碼免費領取

新知課程優惠券

一刻 talks ? 全球創見者分享平台

長按下方二維碼發現更多未知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癌症篩查?已經有人用它騙錢了
中國父母,活得好像一條狗啊

TAG:一刻tal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