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大篆講義(課 稿)

大篆講義(課 稿)

大篆講義(課 稿)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曶鼎拓本

大篆是小篆的對稱。狹義上講,大篆指的是金文和石鼓文;廣義上講,大篆是包括金文、石鼓文、六國文字等流行於周代和春秋戰國時期字體的總稱。

大篆講義(課 稿)

吳昌碩題籤

大篆講義(課 稿)

大篆講義(課 稿)

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稱吉金文字。尤其以鑄、刻在禮器、樂器上的銘文爲重,故金文也稱鐘鼎文。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的鍾或鼎上的一種文字。鍾多是樂器,鼎多爲禮器。可見古人十分重視鍾鼎及銘文的原因。

金文産生的原因:(略)

1.鞏固政權、推崇禮樂的需要

2.崇尚人本、廢棄甲骨的必然

3.重視書教、強調六藝的結果

4.青銅發達、鑄術提高的表現

……

孔子有言:「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也。」鍾多是樂器,鼎多爲禮器。可見古人十分重視鍾鼎及銘文的原因。例如九鼎則爲傳國重器,王都所億即鼎之所在,故稱定都爲「定鼎」。鑄刻上面的文字,多爲記事或表彰功德的內容。這種銘文,有的是凹下的陰文,有的是凸出的陽文。前者稱爲「款」,是「刻」的意思;後者稱爲「識」,是「記」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統稱爲「鍾鼎款識」。以後書法「款識」或「款式」的名稱即由此演化而來。

大篆講義(課 稿)

西周晚期 《多友鼎》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大篆講義(課 稿)

一. 青銅器分類

青銅,是指紅銅與錫、鉛等其他化學元素的合金,因顏色呈青灰色而得名。青銅器在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已經被製造出來,之後中國經歷了長達十六個世紀的青銅時代,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

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銅製品是在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件單范鑄造的青銅刀,裝飾較少,反映出遠古先民純樸的審美意識。

夏代(21世紀B.C~16世紀B.C)的青銅器中已經有了象徵身份等級的禮器,與禮制的政治制度相呼應。

商代(16世紀B.C~11世紀B.C)青銅器發展到鼎盛,大型器物迭見,花紋繁縟精緻,並有一些神秘主義的色彩。

西周時期(11世紀B.C~776B.C)青銅器與禮制的結合更加緊密,冶鑄技術日趨成熟,出現了長篇銘文,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春秋戰國(776B.C~221B.C)時青銅器一改過去的設計,風格纖巧、清新,普遍採用更高水準的製作工藝,極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

秦代以後(221B.C~1840A.D),禮器比重大減,錢幣、度量衡和銅鏡經過更新、創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青銅器的主流,在漫長的時間裡,中國的青銅器鑄造技藝一直保持著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水平。

青銅器,集造型、雕塑、繪畫等多種藝術之成,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是中國文物藝術中的瑰寶,也是世界美術史上的精華。

青銅器分類有許多種,一般可分爲禮器、樂器、食器、酒器、工具、兵器、盥器、貨幣、印璽、車馬器、度量衡、銅鏡、雜器等。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陳夢家《殷商銅器集錄》、李濟《記小屯出土的青銅器》、

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梅原末治《古銅器形態之考古學研究》等專家從不同角度對青銅器進行了分類。

大篆講義(課 稿)

《大盂鼎》

大篆講義(課 稿)


鼎 相當於現在的鍋,煮或盛放魚肉用。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如 《司母戊鼎》、《大盂鼎》、《大克鼎》、《小克鼎》、《毛公鼎》、《頌鼎》、《中山王鼎》。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較粗,口徑較小,也有方形的。

大篆講義(課 稿)

何尊 西周成王時期

大篆講義(課 稿)

大篆講義(課 稿)

《何尊》、《辛尊》、《婦好方尊》

盤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圓形、淺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還有流。

《散氏盤》、《牆盤》、《虢季子白盤》、鄭伯盤》。

簋(gui,音軌) 銅器銘文作「毀」,相當於現在的大碗,盛飯用。一般爲圓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靜簋》、《利簋》、《令簋》、《天亡簋》、《秦公簋》。

大篆講義(課 稿)

西周 《靜簋》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大篆講義(課 稿)

鬲(li,音曆) 煮飯用:一般爲侈口、三空足。

《父辛鬲》、《伯矩鬲》

甗(yan,音演) 相當於現在的蒸鍋。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爲甑,置食物;下部爲鬲,置水。甑與鬲之間有一銅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

《婦好甗》、《父庚甗》.

角 飲酒器。形似爵,前後都有尾,無兩柱。有的有蓋。

《天丁角》、《獸面紋角》

斝(jia,音甲) 溫酒器。形狀像爵,有三足,兩柱,一鋬。

《火紋斝》、《小臣邑斝》

觚(gu,音姑) 飲酒器。長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狀。

觶(zhi,音志) 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有蓋。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飲酒器。橢圓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種)。一般形狀爲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

盒(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與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蓋,蓋形似屋頂,且有鈕。有的方彝上還帶有觚稜。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圓筒形,旁有柄。

罍 (lei音壘)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

壺 盛酒或盛水器。如《詩經》上說:「清酒百壺」,《孟子》上說:「簟食壺漿」。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

匜(yi,音儀) 《左傳》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澆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說明是古代盥洗時澆水的用具。形橢圓,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後有鋬,有的帶蓋。

盂 盛水或盛飯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簠(fu, 音甫) 古書里寫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

盨(xu, 音須) 盛黍,稷,稻,粱用。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

敦(dui,音對)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上有盤,下有長握,有圈足,多有蓋。

爵(jiu, 音決) 飲酒器。相當於後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後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


延伸閱讀:辰時讀帖(1)——先秦 甲骨文~龜甲占卜文等

二.青銅器銘文

(一)青銅器銘文的內容

1.祭奠追孝 《天亡簋》祭天及文王。

《大盂鼎》祭上帝及祖先。

《牆盤》頌揚天子、紀念先祖。

2.邊疆戎事 《令簋》記載討伐楚伯事。

《虢季子白盤》記載抗擊儼允侵略。

3.冊命賞罰 《毛公鼎》記周宣王賞賜毛公事。

《逨盤》記周宣王賞賜逨之事。

4.外交律令 《散氏盤》講述夨(ze)國與散國之間勘定國界,盟誓交好的過程。

又如《曶鼎》

5.記事敘情 《井鼎》、《過伯鼎》

……

(二)青銅器銘文的用途

1.使民知神奸 「昔夏之方有德,遠方圖物,貢金九牧(九洲),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奸」(《左傳》)

2.鎮扶社稷 「諸侯之封,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鎮扶其社稷,故能薦彝器與王。」 (《左傳》)

3.銘其功烈 「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銘其功烈以示子孫,昭明德而懲無理」 (《左傳》)

4.器者示民 「夏後氏用明器,示民無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 (《禮記》)

5.銘著自名 「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 (《禮記》)

6.大約劑 「大約劑,邦國約也。書於宗廟之六彝,欲神監焉」。(《周禮》)

7.傳遺後世 「攻其鄰國,殺其民人,以爲銘於鍾鼎,傳遺後世子孫。」(《墨子》)

三.金文的發展史

金文是以青銅器爲物質載體的,並且兩者的傳播作用也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以青銅器的發展過程爲依託,分析一下金文的發生、發展、高潮、衰落的全過程。

(一) 夏鑄九鼎——萌芽期

史學界把夏、商、周三代定義爲中國的青銅時代。著名學者郭寶鈞先生在其名著《中國青銅器時代》中說:「中國的青銅器時代,略當歷史上的夏、商、西周下至春秋戰國之時,也與中國奴隸制的發生、發展和瓦解相始終。

中國古有「夏鑄九鼎」之傳說,並由此而來「問鼎中原」的典故。與夏時代相當的「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數十件,品類(爵、刀、鈴、錐、戈、鼎等)繁多、樣式豐富,工藝精湛。所以,史學界大都認爲,可將二里頭文化時代定義爲中國的青銅時代的正式開始。這也爲「夏鑄九鼎」提供了重要條件和可能性、可信度。

從史料上看,夏後所鑄之「鼎」的特點爲:

1.「鼎成三足而方……以祭於昆吾之虛」(《墨子·耕柱》)

2.「昔夏之方有德,遠方圖物,貢金九牧(九洲),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奸」(《左傳》)

3.「爲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郭朴《山海經注》)

由此可知,夏鼎的形態爲三足、方形,其上鑄有饕餮之紋。

夏鼎的數量爲九尊,象徵九州(冀、豫、雍、楊、兗、徐、幽或梁、並或青、荊)大地。

夏鼎的作用爲:以祭於昆吾之虛,從而使民知神奸。

夏代的「九鼎」至今未現,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也只是一般禮器及工具、兵器,但是,「祭於昆吾之虛,從而使民知神奸」的作用確是一致的,不過,其主要是象徵意義,要「使民知神奸」,更簡單、明瞭的方法是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表述己義。

殷商金文——發展期

殷商時期青銅器初期是沒有銘文的,青銅器上鑄刻金文從殷商中期才開始。

# 殷商時期的金文篇幅都較簡短,以一、二個字至十個字為最多,

# 內容 大多是族徽、人名、器物名、製造者的名字…等。

# 這時期的金文是由 甲骨文發展而來,以象形文字為主,如牛、羊、 鳥、魚…等,也有一些是象兵器之形 、舟車之形、家室之形。

商代金文的風格大略可以分 為兩類:

1.清勁挺秀: 這一類與甲骨文的風格相近,筆劃很挺直有力,字體瘦長,這類金文 以《戍嗣子鼎》為代表。

2.氣勢雄健: 另一類的金文風格反映著盤庚遷殷以來國勢的穩定發展,字體寬綽,筆劃豐腴,氣勢雄健,這類金文以《司母戊方鼎》為代表。

商代晚期金文比較有特色的作品,當推「三卣一尊和一斝」。

三卣:《二祀邲其卣》、《小子卣》、《宰甫卣》

———雄健放逸

一尊:《小臣俞尊》———嚴謹溫雅

一斝(jia,音甲):《小臣邑斝》———娟秀清健

(三)西周金文--成熟期

西周由於周公「制禮作樂」,非常注禮制與宗廟祭祀,製作了大量的 青銅器,隨著西周國力的發展,金文的風格也有了更多樣化的風貌。西周金文大致可分爲早、中、晚三個時期。

關於這一點,裘錫圭先生、邱振中先生都有其獨到的見解, 我們採用大多數學者的意見,認爲這個時期的金文發展大略可以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武、成、康、昭時期

周朝建國之初,國力尚未達到鼎盛的高峰,而以字承殷商、平實樸素的作風來穩定局面,此時的金文也呈現樸實的風貌,以《利簋銘》、《天亡簋》、《蓋銘》、《令彝》、《何尊》、《班簋》為代表。金文的筆劃也開始出現「肥筆」,這種肥筆具有裝飾作用,使字體顯得端莊謹嚴、雄健厚重,以《大盂鼎》為代表。

第二階段──穆、恭、懿、孝時期

此時西周的國勢逐漸穩定固 已經達太平盛世的局面,金文的風格也趨向成熟、定型,全篇銘文的線條圓潤均勻,結構清雅靈動,章法很勻稱、整齊,字體頎長,有秀媚 之感,以《史牆盤》為代表。另有《衛盒》《曶鼎》《大克鼎》、《小克鼎》。

第三階段──夷、厲、宣、幽時期

這個時期的金文呈現多姿多彩的風格。

《毛公鼎》字呈縱勢、從容肅穆、靈動秀逸。郭老贊曰:「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烈」

《逨盤》線條溫潤纖細,結構頎長優美,布白整齊疏朗,總體清逸洒脫。、

《虢季子白盤》線條清勁有力,字形嚴謹悠長,整篇銘文的空間疏朗至極,開《石鼓文》、《秦公簋》之先河。

《散氏盤》整篇銘文共有三百五十個字 ,筆劃線條厚重凝鍊,字取橫勢,欹側靈動、行間錯落有致,作品變化多端,妙趣橫生,富有舞蹈的姿態。被後人譽爲「草篆」。

(四)東周金文--延續期

東周時期包括了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

1.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各國的金文大體都沿襲西周晚期的寫法。

2.戰國時代 到了戰國時代,群雄爭戰激烈,他們各據一方、各自為政,在文字上也逐漸形成了明顯的地方色彩。不過秦國由於位處西部,較為偏僻, 文字的變化沒有其他國家那麽劇烈,反而保存了西周金文的風貌。唐蘭先生將戰國時代的文字分為兩個系統,一個是秦系文字,指的是秦國的金文和秦代小篆;另一個系統是六國文字,指的是齊、楚、燕 、韓、趙、魏與其他東方小國的文字。


延伸閱讀:辰時讀帖(2)——先秦 金文鑒識 商(王卂)鼎銘等(上)

三. 金文的書法文化意義

1.金文是從甲骨文書體發展成大篆書體的成熟的標誌。金文一改甲骨書法荒率、尖薄、隨意的特點,摒棄了契刻的痕迹,以樸厚、雄渾、典雅風格以代之。終於進入了真正「篆書」的階段。

2.金文階段是書法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以其數不勝數的優秀作品,多姿多彩的書體風格,驚人眩目的藝術魅力,佔據了先秦書法的最高峰,也取得了在整個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3.金文的醇厚、質樸、典雅、靈動的藝術風格,積澱成為後世書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美學範疇,固化為一種評價、賞析書法作品是否有「金石氣」的高位標淮。

4.金文具有周代,尤其是西周文字、書法的正統官方地位,對研究周代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等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是宋代金石學、清代碑學興起的源泉,為後世金石學、碑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

大篆的學習

一.大篆的筆法特點

1. 凝鍊厚重 (頓之山安)

凝鍊厚重指運筆力度的外現形式,筆法內斂含蓄,視覺重量突出,雄健有力,體現「金石」的質感。清代翁方綱有言「書法以厚重為本」。

「第一須存筋藏鋒,滅跡隱端」——王羲之

2.筆酣墨暢 (導之泉注)

金文用筆暢達、筆調靈動,「字里生金,行間玉潤」,不要出現滯筆僵墨,有流動之感、筆墨情趣。

3.渾融蘊藉 (線條少垂曳接筆熔鑄)

擒縱是書法用筆的淮則。金文用筆圓渾,逆起平收,鋒穎內涵,無垂不縮。筆畫相接合交插處尤重圓融,行筆此處,「少駐」化墨,萬不可偏薄。

4.蒼古質樸 (屋漏痕)

金文運筆不可輕率直行,也要略有橫向微動,以增古樸凝重。金文有熱鑄火造之意,又有櫛風沐雨之痕,妙造自然,精神、氣勢、風韻,高境後人難以到道。宋代蔡襄感嘆道「近時篆書,好為奇特,都無古意」。

二.大篆的結構特點:

1.因形賦勢 形是一個獨立的字形勢是書法的結構形態,有意象,

2.奇正相生

3.疏密得宜

4.筆圓勢方

5.嚴謹內斂

三.大篆的章法特點

1.行氣連貫

2. 錯落有致

3. 空間靈動

4. 布局隨器

《散氏盤》的藝術特色

一. 疏密參差 開和有度

「獨體結構難於疏,合體結構難於密。書欲不見其單弱,密欲不見其雜亂。」 趙宦光《書學帚談》

「下筆勁凈,疏密停勻為佳,當疏不疏,反成寒氣;當密不密,心至凋疏。」

姜夔 《續書譜》

「凡字無論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結之處,是為字之中宮。」 包世臣《藝舟雙輯》

例字

即1。2 東6。2自1。3涉2。2西3。2原5。3堆7。3降10。3豆11。3宮11。3散19。1

二.正斜相參 一派天機

「古人作書,必不作正局。蓋以奇為正,字須奇宕瀟洒,時出新致,不主故常。」

董其昌《畫禪室語錄》

「字似奇而實正,其實亦從商周鐘鼎中來,要在得字之重心點也。」

李瑞清《論書語》

「書宜平正,不宜欹側,古人或偏以欹側勝者,暗中必有撥轉機關者也。」

劉熙載《書概》

例字

邑1。1 乃1。2 於2。1 城3。3 源5。1 至2。3 同10。1 孝13。2 正14。2 舍14。2 宰15。3

三.隨形布勢 奇態百出

「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 崔援《草書勢》

「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個自足。」 米芾《》

「且字之長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齊,孰能一之。」 姜夔

例字

周6。1 已6。3 登10。2 且11。2 田14。3 王17。3 涉3。1 莫8。1 至8。2 井8。1。2

四. 向背分明

「向背者,如人之顧盼、指畫、相揖、相背。發於左者應於右,起於上者伏於下。大要點畫之間,施設各有情理,求之古人。」 姜夔

「所習不論何種書,總以點畫周至,起訖分明,向背有情,空白整潔為佳。」

清·魏錫曾《書學緒聞》

「畫多則分仰覆,以別其勢;豎多則分相背,以成其體。」蔣和《書法正宗》

「彝尊最貴分行布白,左右牝牡相得之至。」 李瑞清

瀋1。3 嗣11。1 繇12。3 刑13。3 器19。1 復3。1 疆6。3 沽2。1 新23。2 州17。1

五.擒縱自如

「擒縱二字,是書家要訣,有擒縱,方有節制,有生殺,用筆乃醒,醒則骨節通靈。」

周星蓮

「用筆不知擒縱,故字中無筆爾。」 黃庭堅

「擒,也須筆勢放開,所謂大膽落筆是也。」 清·蔣和

「能擒能縱,能緊能開,這才能利用解法,贏得渾身都是解數。」 沉尹默

字例

邊2。3 沽 內4。2 南10。1 工13。1 乙18。1 散19。2 爽22。1「

大篆講義(課 稿)


石鼓文


王國維先生《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中將此時文字分成西土(秦國)、東土(六國)兩系,唐蘭先生延續此種說法。

郭沫若先生《青銅時代》中分江淮流域各國為南系,黃河流域諸國為北系,意在區別南方之花麗秀逸和北方的質樸雄渾。

陳夢家先生《西周銅器斷代研究》中講此時書法風格分成東、西、南、北、中五系。

李學勤先生《戰國題銘概述》分戰國文字為秦系、楚系、三晉、齊魯、燕系五個系統。我們比較認同李學勤先生的分類方法。

大篆講義(課 稿)

楚系書法地處南方,崇尚華美,重視字體的裝飾性,頗多浪漫、詭譎氣息,還出現了以鳥獸蟲為裝飾 的美術字,即所謂的「鳥蟲書」如《王孫遺者鍾》、《王子午鼎》、《曾侯乙簠》、《越王勾踐劍》、《蔡侯申盤》《望山楚簡》、《包山楚簡》等。

另有《戰國楚帛書》為900餘字的大篆墨跡。行筆流暢,布白均勻,疏密有致,精緻神秘,可發隸書之先河。

大篆講義(課 稿)

晉系書法時重質樸,以《侯馬盟書》、《溫縣盟書》為代表,落筆質重,側鋒為多,體成欹勢,活潑生動。另有《欒書缶》、《趙孟介壺》等。

燕系書法中影響最大的當屬《中山王昔壺》、《中山王昔鼎》,精力纖巧,裝飾性強,字體修長,上密下疏,冷峻清爽,十分有貴族氣質。

大篆講義(課 稿)

秦系書法中的金文大多刻在兵器、度量器、虎符等器物上,其中最有名 的是《秦公鍾》、《秦公簋》和《詛楚文》,表現出繼承商周書法風尚,並過渡到秦國小篆一種正統面目。

秦系書法中最能表現時代風格的書法作品當屬《石鼓文》。

大篆講義(課 稿)

一.石鼓文的概述

石鼓文是戰國時期秦國的石刻文字,因其文字鐫刻在十面鼓形石頭上而得名。石鼓文又稱「籀文」,屬大篆系列,是大篆系列文字的尾聲。《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這十面石鼓原在天興(陝西寶雞),唐代初年被發現。每面石鼓高90厘米,直徑大約60厘米,每件環刻四言詩一首於鼓壁,內容為秦惠王太子嬴盪於舊都雍城,在傅師輔佐下,學文習武之事。石鼓製作與公元前310——307年間,詩稿為嬴盪主創,石鼓文字由嬴盪師所作。

大篆講義(課 稿)

中國文字與書法在甲骨文、金文時代就力圖建立一種對稱形式的新的秩序。西周后期的《牆盤》、《靜簋》、《虢季子白盤》就依稀透露出整飭的信息。從書法的諸要素上看,無論是線條、結構、章法還是空間,都愈加工整化。《石鼓文》在這方面走向了極致。

大篆講義(課 稿)

二.石鼓文的意義

1.石鼓文拋棄了金文中的「滯筆」現象,去掉了「面」,加強了書寫性和流暢性,使文字更加書法化。

2.石鼓文在結構上努力克服文字異體現象,《散氏盤》中「道」字,個個形異,石鼓文則個個相同。

3.石鼓文把線條固定在一個方形的框架內,以圓轉、對稱的折線代替了金文中的斜線,犧牲了金文的靈動、咨肆,贏得了平衡感、表現出寬博和恢宏。

4.石鼓文線條圓勁渾融,流暢自然,是「篆籀氣」的代表,較之金文的古樸、凝重,對後世的影響更大。只要符合線條、結構圓渾外拓特徵的,都可贊其為有「篆籀氣」。如顏真卿既是。

大篆講義(課 稿)

5.後世書法家習篆大多取法石鼓,近現代書法家楊沂孫、吳大澂、吳昌碩、王福廠等人的書法都是脫胎於《石鼓文》。

6.歷代文人、名士,藝術家都有人作詩著文讚譽《石鼓文》。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曾作《石鼓歌》,清代著名書法家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歌頌曰「:若《石鼓文》如金鈿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采。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是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楊國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淺談筆力充盈之法——初學所十分關心的
金嶺:石魯用意之道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