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紙媒喪鐘再鳴,內容消費升級誰是贏家?

紙媒喪鐘再鳴,內容消費升級誰是贏家?

一切因社交媒體而起的傳播生態變革,用戶對時尚內容消費升級下,介質從報刊雜誌平移到網路,視覺形態從圖文過度到視頻。內容為王時代,不是紙媒已死,而是用戶內容需求變了。

作者/道爺

近日,紙媒喪鐘又一次鳴起。

創辦20年之久的《申江服務導報》宣告2018年11月28日起正式休刊。當年女孩人手一本的生活報刊、陪伴一代人青春時光的申報落幕,留下無數唏噓感慨。

然而,時代不一樣了,內容消費需求正在經歷一場升級變革,不符合新的遊戲規則,註定難逃時代命運。

《申江服務導報》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是一份融新聞性與服務性於一體的綜合性周報。自1998年1月1日創刊以來,以全新的辦報理念和獨特的新聞視角在上海報業市場異軍突起,發行量從最初的7萬份一路增長到目前的逾40萬份, 與北京的《精品購物指南》、天津的《假日100天》並稱為全國三大生活類周報。

互聯網時代開疆拓土,紙媒倒下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持續發酵,休刊大潮持續,即便是號稱「紙媒最後一道鐵壁銅牆」的時尚雜誌也未能倖免。出版集團巨頭康泰納仕去年虧損1.2億美元,宣布將關停多個Vogue意利版姐妹刊物,旗下老牌雜誌《W》也面臨停刊危機。

國內的情況同樣凄慘,《外灘畫報》、《瑞麗時尚先鋒》、《芭莎藝術》、《新視線》在互聯網時代也毫無招架之力,最終沒能擺脫停刊命運。

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人們平均閱讀紙質雜誌的時間下跌了19%。敏感的資本市場迅速作出回應:今年,LVMH旗下奢侈品牌RIMOWA宣布放棄紙媒廣告投放。同樣削減雜誌廣告開支的還有雅詩蘭黛集團,Gucci母公司開雲集團這一支出也減少750萬美元。

行業不景氣,加之資本撤離,人們紛紛表達對傳統媒體行業的悲觀態度,唱衰紙媒的言論已是老生常談。

曾經,手握明星封面資源的生活周刊、時尚雜誌擁有行業話語權,承載明星、品牌、用戶三方連接器的平台,如今在時尚內容需求變遷下,紙媒早已不再是權力中心。

隨著年輕群體閱讀習慣的改變,在新的語境下,紙媒所承擔的角色發生新的變化。

需求升級變革

以「快消」內容資訊為主的傳統媒體註定被洗牌

得益於全球網路的互聯互通,時尚、生活、明星資訊幾乎以光速傳播,社交媒體上一秒發生的事,下一秒既可以傳遍全球,刷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各種社交媒體昭告天下。沒有人會像父輩那樣等待明早印刷出來的報紙頭條。當天刷屏的新聞事件,幾個小時之後再談起很可能注意力早已被稀釋。

單純告知讀者何時發生了何事,以資訊內容為主的傳統報刊、周刊等介質,用於生產輸出美食、生活方式、時尚穿搭等淺層內容的紙質媒體,在互聯網時代確實不合時宜。用戶對資訊和時尚內容的需求依然在,只是需求承載方變為活躍在社交媒體上的博主、自媒體等。

內容消費升級下,時尚紙媒要有深度、有態度

內容消費升級一詞近年來被頻繁提及。網易推出的《2017內容消費升級營銷趨勢研究報告》顯示:有72.7%的人感覺信息過載,69.4%的人認為被朋友圈的毒雞湯浪費了時間。信息泛濫之下,消費者在掌握了更充分的信息和更便捷的移動互聯網應用之後,卻帶來了信息的混沌以及高價值信息的稀缺。

內容消費升級不是簡單地內容形態多元化或是內容供應量增加,而是內容從生產方式、語境和品質的全面升級。

在媒體行業,內容為王是永恆的法則。只不過,讀者對於內容的品質感和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內容消費升級之下,需求迭代引發了媒體結構的改變,繼而導致內容載體和介質發生了變化。

精品內容需求升級了

淺層內容滿足不斷下沉

走細分核心競爭路線,是傳統時尚媒體行業未來的生路之一。

用戶對於專業媒體內容消費需求,更精細、更深度、更專業,成為了升級之後新的方向。一定程度來說,用戶已經擁有足夠的能力辨別優質內容。

《T Magazine》早在2004年創刊,2015年中文版《T Magazine》引入中國。在被視為夕陽產業的紙媒行業,逆風翻盤便是最好的印證。專註於精美圖片和高質量報道,已成為時尚文化圈內最有影響力的雜誌之一。《T Magazine》的成功源於其清晰地定位:不同於傳統雜誌渴望囊括所有閱讀人群,《T Magazine》的定位是高級知識分子以及准中產家庭生活與工作標準的讀者。

不同於傳統的目錄型購物雜誌,《T》一年十三期,每期主題不同,涵蓋女性時尚、男性時尚、旅行、文學等專題。除了一年四期的開季男性女性時尚,其他出版物都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去解析當下的時代趨勢,在保證每期有40%以上的時尚篇章的部分以外,其他60%都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

有別於gogoboi、黎貝卡等流量自媒體KOL,以這種mook形態的傳統雜誌似乎更符合當下市場內容消費需求。聚焦一個內容核心,用一本雜誌講述一個主題,用戶在信息碎片時代,節省時間成本消費精細、深度的內容。這種內容價值,成為碎片內容消費之下的某種趨勢。

在碎片信息之下,面相大眾的內容消費用戶一部分被自媒體截流,擁有高度細分、用專註和誠意打動用戶的紙媒介質,面對更高內容生產成本、印刷成本,內容顆粒度更精細是注意力稀缺下的核心競爭力。

內容互動需求升級了,紙媒開始重新崛起

社交媒體的互動屬性,是對傳統時尚媒體的挑戰之一。不過,滅絕的傳統時尚雜誌、報刊、周刊等並沒有在這條道路上殺出自己的生存空間,反而在社交媒體上,漸漸讓自己的內容品牌淹沒在碎片中。

不過,也有傳統時尚雜誌開始了成功的逆襲之路,以此靠內容互動度再次佔領話語權高地。

《智族GQ》便是個成功的案例。 微信公眾號「GQ實驗室」是脫胎於《智族GQ》的社交媒體平台,在過去的一年裡,這個傳統紙媒起家的GQ突然搖身一邊成了「網紅自媒體」「」10W+製造機」。

就像「GQ實驗室」這個名字一樣,這支誕生於傳統時尚媒體的團隊,充滿著巨大的實驗性。

除了有更多原創內容的產出,「GQ實驗室」在內容的呈現形式和介質上也進行了突破,加入了長圖、漫畫、音頻等新鮮的元素。他們在不斷進行著各種新媒體「實驗」後,用腦洞大開的選文及呈現方式吸粉無數。而內容核心,均擊中了用戶對內容的「共鳴」需求。

此外,GQ非常注重與讀者的互動,2017年1月1日起到2018年4月8日里GQ實驗室發布的1140條微信歷史數據來看,GQ的互動量不斷上升。依靠抓住有效渠道和當下年輕人需要的共鳴內容,《智族GQ》獲得了巨大的流量,有了流量、影響力也就帶來回報。現在「GQ實驗室」公眾號的頭條廣告報價,與正刊內容不相上下。

視覺需求升級了

好看的時尚短視頻擁有更大想像空間

用戶的內容消費,通過視覺、感官等方式進行傳達。帶來極致的感知體驗、共鳴度,也是傳統時尚雜誌一直的優勢所在。在視覺碎片信息泛濫之下,對高級審美的視覺消費需求開始不斷升級。過去,用戶通過看時裝大片滿足視覺感官體驗,而當下,時尚短視頻正站在內容消費升級的風口上。

《VOGUE服飾與美容》中國版主編張宇女士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 「90後」、「95後」更願意「關注自我」,強調個人主義,追求更酷的文化,而不像年長的一輩更認可的是權威人士。隨後,《Vogue Film》依靠fashion film打了漂亮的一仗。

《Vogue》母公司康泰納仕集團推出了《Vogue Film》項目,創刊號首發便引人注目: 兩位封面人物分別是Tom Ford和章子怡,一個是天才設計師兼導演,一個是著名女演員,大片的風格也頗具電影劇情感,由Tom Ford本人親自掌鏡。雜誌的的關鍵詞有兩個:時裝、電影。時裝和電影對年輕人來說是最有吸引力的兩大元素。

除了雜誌上的文字和圖片,Vogue Film在上海舉辦首映派對時,現場放映了雜誌首期的4支時裝電影,以及SHARP與《Vogue Film》合作的短片《過去,現在,未來》。據稱,這支長約2分鐘左右的短片是全球首支8K 時尚視頻。

用戶內容需求在結構媒體生態,而當下的媒體內容更年輕化,更貼近需求是不二法則。

雖然悲觀人士宣揚紙媒末日將至,但押寶在紙媒不死之上的人不在少數,有分析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是紙質媒體發展的黃金時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紙質雜誌找到潛在讀者的成本將極大下降。每本雜誌都有自己的立場與調性,不同的腔調吸引著不同的讀者群體。

當紙媒遇上互聯網時代,內容為王依然奏效,將內容體驗做到極致——文字美、圖片美、文字與圖片結合的版式美,動態短視頻的視覺體驗極致,當這些內容一旦在便捷、高效、互聯分享、講究「人以群分」的垂直精準用戶在移動互聯網上傳播,往往會迅速地吸引大量的潛在讀者關注。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這句話用來形容當下,再合適不過。看懂新遊戲規則者,永遠面對的是一個黃金時代。而停留在老舊的遊戲里,也註定被遺忘、被讀者洗牌。

END -

版權聲明

本文系騰訊時尚旗下時尚商業評論《門道Fashion》獨家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門道Fashion 的精彩文章:

後奢侈時代:買不起Tiffany,就買Tiffany的杯子
易烊千璽李宇春都愛的Angel Chen重新定義設計

TAG:門道Fash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