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這批中國人雖出身貧寒,但機緣巧合走出國門,幫中國成為戰勝國

這批中國人雖出身貧寒,但機緣巧合走出國門,幫中國成為戰勝國

從薩拉熱窩的槍聲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全面爆發,這場戰爭從當時的角度上看是空前的,從來沒有哪次戰爭具備如此可觀的破壞力。從馬恩河到凡爾登,殘垣斷壁中四處流散到屍體與殘肢告訴人類,現代化的國家所帶來的不僅僅可能是公共福利和龐大的生產能力,也可以是一場全面的、整體性的毀滅。在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總共有3750萬人受傷或死亡,其中英國死亡86.7-101.1萬人,法國死亡169.7-173.7萬人,俄國死亡284-339.4萬人。其中,法國的傷亡率占人口比重最高,有約11%的法國人口在一戰中受傷或死亡,其中4.29%-4.39%的法國人死於戰爭。

一戰塹壕戰極為殘酷

到了1915年,主要參戰國都開始面臨青壯年男性人口不足的困境,特別是主要參戰國。因此,動員更多的人投入戰爭成為雙方中這種艱難的消耗戰中制勝的唯一可能。而此時,雖然剛剛推翻清王朝但沒有事實上統一的中國沒有參戰,但戰爭早就把中國卷了進去。1914年一戰爆發伊始,英國與日本就對青島的德國勢力開戰,1914年11月日本最終奪取了青島。1915年,借著西方列強無暇東顧的戰略機遇,日本對中國提出了「二十一條」,這點讓中國的獨立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不過有危險,也有機遇,中國的外交政策考慮的是試圖藉助協約國組織來平衡日本的戰略冒險。因此,協約國需要人力,中國方面亦有出兵動機。

二十一條

然而,日本很明確地反對中國向歐洲出兵,日本希望中國能夠恪守「中立」,避免中國獲取戰勝國之資格。北洋政府最後提出了「以工代兵」的方案,這一方案最後促成了華工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袁世凱曾經的幕僚,梁士詒成為了這一策略的主導者,他認為協約國最終將要獲勝,而中國必須參與其中。「中國財力兵備,不足以遣兵赴歐,如以工代兵,則中國可省海陸運輸餉械之巨額費用,而參戰工人,反得列國所給工資,中國政府不費分文,可獲戰勝後之種種權利。」其戰略思維可見一斑。

梁士詒

梁士詒在1915年開始避居北京西山,與英國公使朱爾典、法國公使康悌、美國公使芮恩施等往來密切,常晤談中外大勢,頗為各國公使賞識。1915年11月,雙方已初步達成意向。11月11日,法國國防部門正式決定立即將招募華工計劃付諸實施;12月1日,退役少校陶履德(Truptil)被任命為法國國防部代表,組織招工團立即前往中國招募工人。1916年2月,陶履德來華,以農學技師身份與其中國的招工代理惠民公司(幕後主導人為時任稅務處督辦的梁士詒)洽商招工合同。5月14日,法方由駐華公使康悌全權擔保,「農學技師」陶履德簽字,中方則由梁汝成以惠民公司經理身份簽字,正式訂立合同。該合同共 28 款,明確規定了華工的傭工年限、工資待遇、工作時間、生活水準、死傷疾病醫恤費用及組織管理等等事項。同日,北京政府外交部批准合同立案,這在保障華工權益的同時,也為法國招工提供了合法性,但在日後交涉過程中亦變成外交部的「包袱」。在法國的帶動下,加上1916年索姆河會戰的慘重損失,英國對華工的態度同樣鬆動。時任英國國防大臣的勞合·喬治同意在「法國及其他地區」使用華工。1916年8月14 日,英國正式通知法國關於英國遠征軍在法國使用華工的法案。需要注意的是,一戰華工均為與法國工人享有同等權利的工人,這點與之前人口掠奪的「豬仔」、「契約華工」這類准奴隸性質勞工完全不同。英法招募的華工基本都在西線從事勞動,因此他們被稱為「西線華工」。

西線華工

在天津,華工的招募工作是這樣的流程:首先刊印招工條款,而後由各地承攬人代招華工並登記,而後招募華工前往塘沽口岸,由惠民公司進行復訊和核驗,再行體檢。體檢合格後,訂立合同,由海關稅務司查明人數並再次確認出洋意願,之後予以放洋。而在另一個口岸香港,由於廣東之前深受「豬仔」貿易毒害,因此華工出洋在粵省募工引發了廣東省省長朱慶瀾和廣東民意不滿。當時北洋政府外交部、內務部、農商部、惠民公司、廣東省進行了大量的協調工作才最終成行。而後,在浦口和青島,英法也相應設置了招募點。從1916年至1918年,英法從中國招募了14萬左右的華工,其中英國招募了10萬,法國招募了約4萬,絕大部分華工都在前線進行勞動。

比起英法,俄國由於當時遠東地區已有大量華人人口,華工不僅出現在東西伯利亞 、阿穆爾省和濱海地區 , 而且出現在莫斯科 、彼得格勒 、巴庫 、高加索和黑海地區 。 在俄羅斯最北部的軍事重地摩爾曼斯克從事鐵路建設的華工近1萬人。 除了一戰期間的招募,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華人也有更多流入,他們據此成為俄國重要的勞動力人口。蘇聯學者統計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在華招募華工20萬-30萬人,沙皇政府向前線派出的華工共計30餘次 , 人數達 8萬餘名 。

東線華工

華工為何出洋?大致上可以分為七種動機:

欣羨較優工資待遇、工時較短,故寧肯背井赴法;

因失業謀生乏術,尋找工作機會;

遭遇天災匪患,藉此出外避難;

家庭不和,負氣遠行;

由於負債和犯罪,懼人索捕,故逃走海外;

素具冒險精神與好奇心理,瞻仰泰西文化;

求覓更高尚的學問和技藝 ( 知識稍高者) 。

在招募的西線華工中,山東籍為數最多,約有8萬人。當時的山東人口眾多,同時又屢屢面臨秩序動蕩,很多青壯年人口的生計面臨困難。而當時與英法工人同等待遇的華工招募,無疑是大量缺乏生計的青壯年十分有吸引力的去處,「出洋能賺錢」毫無疑問是華工積極報名的關鍵。畢竟當時的中國,每月自己能掙10元(「足夠糴一千多斤高糧」),家裡還能補貼10元,還有飯食醫藥居住和衣服四套,這樣的機會是非常罕見的。有學者分析認為,除去山東本來就是人口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之外,當時山東的教會網路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然,出洋之路命途多舛,背井離鄉而又前途未卜,對於出洋的華工而言也絕非輕鬆之事。華工蔣鏡海在其 《華工十二月歌》中說到,「這一趟怕的是禰衡曹府,眾人說學美髯赴宴江東, 我不聽眾兄弟胡言亂語,總不如到外洋也算高明。」為了生計隻身赴險,成為了這批華工的常見狀態。

當然,大義也要有。《華工出洋歌》就展示了這樣的大義:

眾兄弟,大家來聽:你我下歐洲,三年有零,光陰快,真似放鵰翎。人人有,父母弟兄,夫妻與子女,天性恩情,親與故,鄉黨與賓朋,卻如何,外國作工,內中情與境,曲折縱橫,且聽我,從頭說分明。德國王,國富兵強,人人多雄壯,器械精良,吞歐洲,早在他心上,起禍端奧國儲皇,塞國少年黨,暗把他傷,滔天禍,從此開了場。德國王,藉口聯邦,忽然調兵將,晝夜奔忙,英法俄,三國著了慌,德國兵,四面齊集,安心滅法國,假道於比,最可憐,比人死得屈,英法人,拚命拒敵,水陸共進兵,馬不停蹄。因戰爭,無人種田地,請我國,助一膀臂,我國大總統,有心無力,多內亂,兄弟如仇敵,眾同胞,大家盡知,歐美文明國,是我友誼,最應當,發兵來救濟,無奈何,文武官吏,愛國心不足,眼多近視貪私利,無人顧公義,我工人,冒險而至,一為眾友邦,二為自己,中華人,最愛好名譽。

華工

不過誰也想不到,這批華工到達歐洲,竟在歷史的長河中掀起了一些波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上海5歲小朋友令人震撼的簡歷背後,有一個群體被輿論無視了
珠海航展現神秘型號,外形怪異前所未見,或與轟-20有關

TAG:怪蜀黍老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