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小雪丨全球「團寵」秋褲,其實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小雪丨全球「團寵」秋褲,其實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原標題:小雪丨全球「團寵」秋褲,其實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10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這個時期天氣逐漸變冷,黃河中下游普降初雪,一般雪量較小,並且夜凍晝化。


小雪過後,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冬季,禦寒保暖便成了人們的頭等大事。


秋褲又重新登上熱搜。


這一保暖神器,不僅在中國風光無限,


也與歐美國家淵源頗深,如今全球引領潮流,不禁讓人感嘆,世界真小。



故事還要從秋褲的原材料——棉花說起。


中華民族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穿棉織品了。


武夷山白岩崖洞先秦船棺墓葬出土的紡織品殘片就包含棉布材質。


但棉花卻不是中國的原產。

彼時,中國西南有一條通往印度的古道,


經四川、滇西,通過緬甸北部,進入印度的阿薩姆。


「阿薩姆」正是亞洲棉的原產地,中國西南境內的木棉就是沿此路線進入的。



(西漢時期印度產的印花棉布,藍色地顯白色紋樣。)


到了唐朝,棉花從西北傳入的路徑更為清晰,


即從西巴基斯坦進入西域,再由西域東傳,


進入甘肅河西走廊,最後到達陝北一帶。


新疆出土的棉布裙衣、布單、方巾等棉織品,都是印度的舶來品。


同時傳進來的還有動物的皮毛製品,中國古代稱為「裘」。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棉籽雖呈黃褐色,但保存完好。)


到了宋朝,棉花開始北上、東傳,但大規模植棉和消費棉品則出現在元朝。


松江府人黃道婆將海南的紡棉技術帶到了上海,帶來中國棉紡織技術的飛躍;


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以行政命令強推植棉。


不知道那時中國人口爆炸式增長是不是因為冬天不再受凍了…….



(南宋《耕織圖》中的婦女紡織場景。)


秋褲並沒有在中國率先出現,這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


其實明朝時的紡織手工業已經有相當細緻的分工,

紡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紡織品更是種類繁多。


但礙於封建社會等級觀念,只能「窮人穿麻,富人穿裘」。


平民百姓只能穿麻或者其他纖維織物禦寒。


於是,秋褲這種相對「高級」的棉織品最先在國外出現了。



15世紀時,它在英國上層社會中獨領風騷。


亨利八世緊身羊毛馬褲配尖頭鞋的裝扮被視為一種時尚,受到貴族們的爭相追捧。


這就是秋褲的雛形。


正牌的秋褲前身,當屬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流行於北美地區的連體衫。


由於當時的採暖條件不足,秋褲被設計成將人全身包裹的樣式,

這種設計的好處是腕口處紮緊,禦寒效果滿分。


連體衫一時成為內衣屆的「網紅」。



(女孩子穿著上廁所應該有點不方便吧……)


秋褲真正進入尋常百姓家,還是在上世紀初。


1915年,加拿大設計師弗蘭克·斯坦菲爾德設計發明了分身式的秋褲,


並申請了專利,


自此秋衣褲開始成為普通人的流行消費品。



終於,晚清時期秋褲傳入中國。

到了民國時,張愛玲的旗袍內大概也要加條長褲的。


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提到,


從江陵馬山楚墓一號墓出土的衣服實物中,


就有內絮絲綿的棉衣,為冬天禦寒所用。



秋褲的抗寒能力暫且放到一邊。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適用範圍已經不再局限於防寒保暖。


一些緊身、塑形效果的褲子受到功能性、美觀性的加持,


倍受健身圈熱捧,


再次引領全球時尚熱潮。


地球很大,它包容萬物,多樣化的服飾可以同時存在於世界兩端;


地球很小,同一件衣物將全世界聯繫起來。


人類便是在這種交流中,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


來源/中國一帶一路網綜合

責編/張廣琳 審校/劉夢 監製/李雨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一帶一路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一帶一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