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劉文魁:迷戀一個純粹的世界

劉文魁:迷戀一個純粹的世界

劉文魁,九三學社社員、鄭州科技學院董事長,曾榮獲九三學社全國十大楷模稱號。

他幼讀私塾,13歲上小學,20歲留校做教師,34歲跟隨華羅庚先生在全國推廣「優選法」,49歲第一次走出國門,50歲開始創業,為貧困生創辦一所大學,70歲他所創辦的大學擢升本科,80歲依然激情不減,致力於做應用型大學的探路者。他將自己創辦的大學作為生命的主場,默默耕耘30載。他被稱為「奮鬥先生」。他就是鄭州科技學院創始人劉文魁。

一位有故事的人

從租幾間簡陋教室起步的1988年,到在全國民辦高等教育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2018年,劉文魁創辦的鄭州科技學院歷經30年時間,實現了從0到1、從1到N的跨越式發展。學校從最初高考落榜生的「避風港」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方「旗艦校」,30年來創造了從非學歷教育到高職教育再到本科教育和國外合作辦學「三級跳」的蝶變,走出了一條不尋常的發展之路。

雖然現在劉文魁創辦的鄭州科技學院已經實施本科學歷教育,他本人也是數控專家,曾跟隨華羅庚先生7年,是全國九三學社十大楷模之一,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民辦教育創業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小時候因為家窮讀不起書,差點成了文盲。

劉文魁的人生攢滿回憶。

童年時期,劉文魁是在逆境中度過的,但他卻能在逆境中找到向上的動能。讀過不到一年的私塾,誦經典,習書法,這樣的學習生涯給他積澱了什麼樣的國學功底?

少年時期,艱難求學,家庭貧困的他因為無錢讀書常在學堂外旁聽,幸運的是,他遇見了一位好心的校長,給了他免費上學的機會,這樣的求學經歷對他後來的辦學之路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青年時期,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理想照進現實,成為一名工科教師,工作期間跟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推廣「優選法」,這樣的經歷又對他的治學打下了怎樣的根基?

中年時期,以借來的10萬元為啟動資金創辦大學,因為是租房辦學,曾在3年內7易校址;因為沒錢交房租,曾被房東鎖在屋裡不讓出門;在征地建校過程中更是遭遇了難以想像的阻力。在內憂外困的情況下,他是如何與困難相處,最終「突出重圍」的?

如今,已經年屆80的劉文魁,依然工作在第一線,每天早出晚歸,坐在那間如今看來還有點簡陋的辦公室里思考學校未來,是他的必修課。毫無疑問,這所大學幾乎是他生活的全部。這又是怎樣一種堅守?

劉文魁一生的故事主題,就是創辦一所大學的故事主題——

他是一位「與困難為友」迎難而上的創業者。從一所場地靠租賃、教師靠聘請、資金靠借貸的「三無大學」起步,到今天累積資產近20億元,為社會培養了10多萬人才的本科大學,期間經歷的挑戰與艱難不勝枚舉。曾因自學考試專業設置問題引起的風波差點導致學校夭折,也曾因基建產生糾紛被工人圍堵……這麼多棘手的問題,最終劉文魁都憑藉不服輸的精神闖過了一道道難關,將自己的大學不斷帶向一個個新的高度。

他是一位不忘初心、守正出新的辦學人。「不等、不靠、不要、不拿」是劉文魁辦學和做人的原則。實幹與遠見,在劉文魁的辦學路上是兩種極致的並存。劉文魁具有創始人身上應有的大局觀、方向感、平衡感和意志力。他始終踏踏實實辦學、勤勤懇懇育人,不盲從,不上市,不玩資本,不過度依賴政策。如今,擁有機械天賦和工匠精神的他又鎖定了「新工科」,志在「新工科」建設上做真正的領跑者。

「守住寂寞,練好內功。」劉文魁說,「這一生除了教育,再無其他多餘的追求,一心只為做最真誠的教育,做最值得學生信賴的教育。」

一樁有意義的事

30年前,50歲的劉文魁開始創業。對許多50歲知天命的人來說,通常是守業的時候,很少有人願意再去選擇打拚。然而,劉文魁卻毅然決然走上了創業之路。「如果僅僅是心動,理想永遠只是理想。」劉文魁發出這樣的感嘆。

劉文魁創業的年份是1988年。這一年,改革開放剛剛走過10年。當時,正值百廢待興之際,國家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民辦大學正是在這一波瀾壯闊的背景下逐漸復興的。

他義無反顧地選擇創業源於一次走出國門受到的思想衝擊。

1987年底,新加坡。一個中國考察團來到這裡進行教育和經濟考察。這個考察團由九三學社河南省鄭州市委組織。劉文魁是考察團成員之一。第一次走出國門,來到了一個與中國有著相同文化底色和不同制度的國度,劉文魁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期待。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普及率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而國內的大學入學率之低則令他心情沉重。一個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責任感,讓他心中漸漸萌生了一個清晰的想法——回國創辦一所可以為國家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大學。

時間不等人,說干就干。

改革開放剛好走過10年,彼時的創業,只是一個「窄門」。身邊的許多人會對創業者抱有異樣的眼光,但對於已知天命的劉文魁而言,人生短暫,只爭朝夕。在辦學過程中,劉文魁作為創始人自然承擔了無窮的壓力與風險。尤其是面對每一次艱難抉擇時,儘管誰都無法預知未來的結果,但他並不迴避,每一次在別人看來似乎不太靠譜的決定最終都迎來了讓人驚喜的結果。

1988年5月16日,在經歷了艱難的努力之後,最終經教育部門批准,「中原職業大學(鄭州科技學院前身)」正式成立。

從此,一位年屆50歲的大學教師創辦的民辦大學登上了歷史舞台。

創業是一條不歸路。自從創辦這所大學,劉文魁很少有休息時間,越是到了周末越是最忙的時候。創業之後的工作就像一個黑洞,吸走了他的時間和生活。差不多每個晚上他都要熬夜,當人們早已進入夢鄉,劉文魁窗前的燈卻依然亮著,他為學校發展夜不能寐。

創業之初,工作千頭萬緒,困難重重。校舍、資金、師資、設備等一系列問題剛剛得到解決,一場風波又將學校帶入預想不到的低谷,原先合作辦學的幾位同事借故走開……

前方總有無法預知的考驗,「頂住」是劉文魁遇到困難時唯一能給自己的勇氣和力量。「困難就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劉文魁說。

一所大學的蝶變

在鄭州西郊一個叫學院路1號的地方,是劉文魁教育長征中再出發的地方。

1995年底,劉文魁通過多方實地考察相中了位於鄭州市二七區馬寨鎮的一塊地。此時,已年近六旬的劉文魁表現出年輕人的創新精神和魄力。「結束租房辦學歷史,自征一塊地建一所屬於自己的學校。」他的征地之夢起航了。但在許多人眼裡,這是一個多麼不靠譜的決定。

1997年,學校被授予「學歷文憑考試河南省首批試點院校」,學校更名為鄭州科技專修學院;2001年,鄭州科技專修學院正式更名為鄭州科技職業學院,這意味著拿到了通向高等教育統招序列的入場券。劉文魁激動不已。努力了這麼多年,他終於拿到了通往更美好未來的一張船票。

對於鄭州科技學院來說,2008年同樣可以用一個巨大的感嘆號來表達。學校迎來20年校慶之時,也迎來了晉陞本科的好消息。

2008年5月16日,在升本揭牌儀式上,劉文魁迎來了自己的70歲生日。沒有點亮蠟燭,沒有唱生日歌,沒有一切與生日有關的元素。劉文魁從來不在乎這些。他知道,升本是自己70歲生日最好的禮物。本科院校好夢成真,這是學校發展史上一次歷史性跨越。

升本後的鄭州科技學院既在層次上區別於專科教育的技能型,又在人才培養上區別於傳統大學的精英化,確立了應用型本科大學的辦學定位,如此更好地順應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

工科出身的劉文魁自然對工科教育情有獨鍾。從少年求學時在自己胳膊上紋了一個「工」字開始,他就註定了一生與工科有關。所以,劉文魁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創辦以工科為特色的民辦大學。

從2008年升本至今,鄭州科技學院一直在工科轉型發展上主動布局謀劃,積極與地方經濟發展接軌。2017年,學校36個本科專業中,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主體的工科專業有20個,與新工科有交叉或聯繫的專業有7個,兩者共佔到本科專業總數的75%。

自2017年開始,學校先後與中機教育發展集團共建面向智能製造裝備技術、3D列印技術、工業機器人行業的「智能製造學院」;與河南雲和數據有限公司共建面向虛擬現實技術、大數據信息技術與雲計算的「泛IT學院」;與怡亞通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面向「一帶一路」和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全球供應鏈&跨境電商學院」等。這些工程應用學院立足地方經濟需求,與地方產業深度融合,用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出新工科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

能見證學校改革發展成效的是一批批優秀人才和高水平的創新成果。2016年,在中國工程機器人暨國際公開賽上,學院學生自主研製的工程越野對抗機器人和物聯網智能家居管家機器人榮獲一等獎;智能製造學院的大學生研發的3D印表機技術日臻成熟,多次在國家級大賽中名列前茅獲大獎;2018年,學校泛IT學院兩個新工科建設試點班的54名大學生與智能製造學院賽騰工程師班的141名學生順利畢業,並全部進入IT企業高薪就業……

為打造工科品牌,劉文魁一如既往地努力。當一個人迷戀於自己的工作時,整個世界就會純粹起來。劉文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將自己的全部智慧投入到學校發展之中。

如今,已經80歲的劉文魁正在規劃學校的未來發展。2018年5月30日,劉文魁主持召開董事會擴大會議,商討成立學院智庫事宜。智庫將聚集學校內外專家學者,藉助更多人的智慧為學校發展提供方案。

三十而立,對於一所學校來說,需要回看與展望,需要有「歸零心態」。展望通往下一個10年的路,學校如何走得更好?劉文魁用「20字方針」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黨建護航、思想引領、以愛育愛、深耕課程、重建課堂。

《中國教師報》2018年11月21日第1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趙翠:俺眼裡只有學生
教育發展戰略地位再認識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