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的智慧薈萃!讀,背,悟!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的智慧薈萃!讀,背,悟!

《黃帝內經》之「陰陽五行」經典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

故高不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則各傳其所勝。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

陽人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

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

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陽氣盛則瞋 目,陰氣盛則瞑目。

陽化氣,陰成形。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陽加於陰謂之汪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上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

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大智慧。

內經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 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為氣,陰為味。」

中醫很複雜,中醫又很簡單,只有兩個字字:陰、陽。 陰陽相互制約、相互依賴、陰陽消長。

五行學說

五行起於陰陽,五行學說認為,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運行變化而成,金、木、水、火、土與人體五髒心、肝、脾、肺、腎相對應。

五行相生、相剋、相乘、相侮。

相生:金生水即肝藏血以濟心、水生木即心主陽以溫脾、木生火即脾運化以益肺、火生土即肺氣清以滋腎、土生金即腎藏精以滋肝陰。生者為母,被生者為子。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水。當陰陽失去平衡,使氣血津液失去平衡,就會患病。肝病傳心、心病傳脾、脾病傳肺、肺病傳腎、腎病傳肝,子病治其母。

五行解釋疾病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

脾虛者面黃、一旦變青則可能轉向肝,心臟不好面色發紅,一旦變黑則可能轉向腎,此為水乘火的現象。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色:青、紅、黃、白、黑

五臟:肝、心、脾、肺、腎

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惡:風、熱、濕、寒、燥

五行指導治療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憂為肺志,喜為心志,怒為肝志,恐為腎志,思為脾志。

和養健康

和諧人生,健康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養道 的精彩文章:

氣血不正,五臟皆病!誰偷走了你的氣血?
最美立冬古詩詞送給你!

TAG:和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