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詩人陸遊的素食觀:松桂軟炊玉粒飯,醯醬自調銀色茄

詩人陸遊的素食觀:松桂軟炊玉粒飯,醯醬自調銀色茄

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鬧鐘,而是姿勢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出色的愛國詩人、詞人。

陸遊一生堅持抗金主張, 他在青年時代,曾投筆從戎,過了一段軍旅生活,他的詩歌創作在這一時期走向鼎盛,形成了宏麗悲壯的風格。陸遊對這一段崢嶸歲月十分珍惜,後來將全部詩作題名為《劍南詩稿》。

在南宋文壇上,陸遊的詩與辛棄疾的詞一樣,取得了最高成就。陸遊詩歌以其卓越的思想藝術成就,把我國文學史上的愛國主義傳統發揚光大,在同時代和後代詩人中都有極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陸遊勤於創作,一生寫詩60年,保存下來的就有9300多首。在他留下的眾多詩歌作品中,有許多是用來歌頌和讚美庸常生活中的樸素菜蔬。

他一生活到85歲,在人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的南宋時代,他竟享年85歲,而且耳不聾、眼不花、背不駝,有時還能上山砍柴挑著回來,可謂我國古代詩壇的長壽冠軍。

這首:「肉食養老人,古雖有是說。修身以待終,何至陷饕餮。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潔。豈役七尺軀,事此膚寸舌。」

充分說明他對過去流傳的「肉食養老人」的說法大不以為然,而是樂意於「烹山蔬」,「漱石泉」,強調修養身心,不貪食厚味,把清淡的素食當作養生妙法。

陸遊詩詞中多讚美素食,並以長齋蔬食自豪:

放翁年來不肉食,盤箸未免猶豪奢。松桂軟炊玉粒飯,醯醬自調銀色茄。

時招林下二三子,氣壓城中千百家。緩步橫摩五經笥,風爐更試新山茶。

在這首《素飯》中,可以看到陸遊不以山珍海味為喜,留戀於色彩斑斕的素食生活,品味人生的超然與洒脫。

他不僅放棄肉食,還非常講究美食家注重的色、香、味、形、器、你看他:選用潔凈如玉,顆粒飽滿的上好大米,以山上松枝桂木慢慢烹飪,香氣四溢。將鮮嫩的茄子蒸熟後,調入精醋醬油,茄子晶瑩剔透,呈銀白色,十分誘人。

美食之美,不可獨享,邀約同道中二三人,在綠水青山之畔,一起品嘗...這種出塵美境,勝卻人間無間風情。吃飽喝足後,信步摩挲裝著五經的方形竹器,不為無事讀書之樂,更待風爐新茶之美。陸遊食素,是多麼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啊!

陸遊在這首《菜羹》詩中反映了他的素食健康的思想:

青菘綠韭古嘉蔬,蓴絲菰白名三吳。台心短黃奉天廚,熊蹯駝峰美不如。

老農手自辟幽圃,土如膏肪水如乳。供家賴此不外取,襏襫寧辭走煙雨。

雞豚下箸不可常,況復妄想太官羊。地爐篝火煮菜香,舌端未享鼻先嘗。

你看詩人說:青翠的白菜(青菘),翠綠的韭菜(綠韭),滑潤的蒓菜(蓴絲),清脆的茭白(菰白)即這些美味可口的疏菜,是蘇州﹑常州﹑湖州等三吳之地的特產。世間人喜愛的熊掌、駝峰之類的美味遠遠不如這些苔菜和矮黃,似天仙食用的美味佳肴!

自己新手辟一片幽園,種上自己喜愛之物,自給自足,供自家享用即可,不再辛苦為疏食奔波(襏襫,指穿著蓑衣出外勞碌的情形)。自己勞動生產出來的菜,經過爐火烹制,其香四溢,真是妙不可言。吃自己種出來的新鮮時蔬,那裡還會想吃那些讓人肥胖甘厚的肉食呢?

陸另一首《鉏菜》詩:

「江吳霜雪薄,終歲富嘉蔬。菘韭常相續,萵蔓亦有餘。」

這說明三吳之地的疏菜之美,足以自養而娛人。陸遊認為,葷腥之物不能常吃,多吃則有損身體健康。太宮羊即太廟裡祭祀用的羊,指多食肥胖甘厚,就更不利於身心健康了。

中國為素食發源地之一,而當代素食文化已盛行歐美,近年反哺中華,成為一大時代潮流。

素食又有仿葷、天然之分,所謂仿葷素食,即要求從色、香、味、形同葷腥之屬,而以麵筋豆腐為料;天然素食不添加色素調料,以自然綠色疏菜為主。

葷食者喜仿葷素食,素食者喜天然疏菜。而陸遊所食,為純正綠色食品,有利於身體健康。

素食者出行在外,除非佛寺,則多有不便,那麼陸遊又是如何處理這個矛盾的呢?陸遊在《巢菜並序》中說:

「冷落無人佐客庖,庾郎三九困譏嘲。此行忽似蟆津路,自候風燭煮小巢。」

中國人信奉衣祿之說,即一生中註定應該吃多少肉,穿多少衣的迷信說法,可見素食者在古代是相當異類的了。陸遊客居旅途時,獨孤的他少去了酒肉朋友,無人相伴。還因為素食受到別人的譏諷。

第三句所說的蟆津,即蟆頤津的簡稱,在今四川省眉山縣東蟆頤山下,為玻璃江的津渡。唐僖宗時,宦官田令孜沉左拾遺孟昭圖於此。這是放翁在無人理解,憂國憂民之苦的自嘲。

第四句的小巢,是豆科植物,又名小巢菜。為越年生草本,一般作家畜飼料用,也可作疏菜。他不管別人如何看待,自顧自地就著山火煮起了野菜。(小巢:豆科植物)

在故鄉終老之際,閑來無事,他就親自耕地澆水種菜,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詩書耕讀傳家。且看他《種菜》時的悠閑:

菜把青青間葯苗,豉香鹽白自烹調。

須臾徹案呼茶碗,盤箸何曾覺寂廖?

種上各色蔬菜和可食用的葯苗,加之豆豉香鹽,精心烹飪,不僅美味可口,也可能在操作過程中得到無窮的樂趣。

另一首《種菜》,看到陸遊安貧樂道的隱士情懷:

白苣黃瓜上市稀,盤中頓覺有光輝。

時清閭里俱安業,殊勝周人詠採薇。

具有強烈愛國情操的詩人陸遊,在晚年看到國家漸漸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心中喜不自勝。一心報國之心,才稍稍安頓,唱起了採薇之歌,有意隱居民間,安心修行。

此採薇引《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反對周武王伐殷,武王滅殷後,他倆遁入首陽山,發誓不食周粟,採薇而食,終於餓死。這裡以喻隱居不仕。

亦文亦武的陸遊,曾投筆從戎,在巴蜀參與軍事,他始終不能忘卻這段往事,他在《食野菜》中寫道:

萬里蕭條酒一杯,夢魂猶自度邛郲。

可憐龍鶴山中菜,不伴峨眉栮脯來。

令他魂牽夢縈的邛崍好四川邛崍縣,陸遊曾在此與道士交遊,寫下了《登邛州譙門門三重其西偏有神仙張四郎畫像張蓋隱白鶴山中》、《寄邛州宋道人》、《同王無玷羅用之訪臨邛道士墓》等詩篇,此地盛產一種甜美晚熟的柑橘。

龍鶴山也稱鶴鳴山,在今四川省崇慶縣西北,為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道陵修道處。栮脯指干木耳,峨眉山特產。吃過巴蜀的麻辣燙,陸遊在此非常懷念四川素食特產。

陸遊關於素食的詩文很多,如《題龍鶴菜貼》的豪邁,如《病中遣懷》的太息,如《鄰人送菰菜》的超然,如《招鄰父啜菜羹》的恬淡,如《甜羹之法以菘菜山藥芋萊菔雜為之不施醯醬山》的諧趣,如《雨過行視舍北菜圃因望北村久之》的野趣,如《村居酒熟偶無肉食煮菜羹飲酒》的豪情,無不體現出這位具有狹義心腸的居士,在經過佛門洗禮後的成熟與超然物外的高尚情操。

奔波了一生的陸遊,晚年學佛並實踐禪坐,連他最喜愛的酒也戒了,並吃起了長齋。

他在《白髮》詩中說:「清坐了無書可讀,殘年賴有佛堪依。君看世事皆虛幻,屏酒長齋豈必非!」

他認為素食既節儉,又可養生:其有詩云:「老無聲色娛,戒懼在飲食。」

又有詩曰:「羔豚昔所美,方斥如遠佞。

陸遊對佛教的理解更多地源自於對日常生活中菜蔬的體悟。他三餐食粥,菜肴以素為主,粥有淡粥、菜粥和豆粥。他認為豆粥味最好。

陸遊食粥之法甚為獨特,有時早晨起身後無所事事,只管食粥,吃飽了又卧床安睡。「粥罷重投枕,燈殘起讀書」便是他這段生活起居的寫照。對蔬菜、蘿蔔、山藥等等,詩稱「食常羹芋已忘肉」。

年紀大了以後,陸遊仍然喜歡登山爬高。一次,他去四川青城山時,不顧年事已高,獨自登上艱險難攀的泊灌口,使同行者為之驚訝不絕口。他在峰頂眺望泯江滔滔,大聲暢吟道:「姓名未死終磊磊,要與此江東注海。」浩然之氣,油然而生。

「昨夕風掀屋,今朝雨淋牆,雖知柴米貴,不廢野歌長。」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陸遊樂觀豁達的胸懷:儘管屋上的瓦被狂風掀掉,牆壁被大雨淋濕將要倒塌,家中揭不開鍋蓋,可是他沒有為此而憂鬱,仍然吟詩不絕。對於曲折坎坷的人生,他認為,應該是「紛紛謗譽何勞問」,「莫厭相逢笑口開」。

老死歸土,這在古代文人當中,也比較少見。正是這種樂觀的人生態度,成就了一位大詩人,正是陸遊晚年性情淡然達觀,以素食養生,成就了一位壽星。

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羊羊 的精彩文章:

讓身體鹼性化和自然排毒的法則
中國文化是謀略型文化,數百年來《天下無謀之秘卷八書》無出其右

TAG:詩羊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