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一天,是印度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魔!

這一天,是印度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魔!

文/胡一刀

11月21日只是每年中平常的一天,很多普通中國人對這一天並沒有特殊的記憶。

但是,很多印度人忘不了這一天,他們認為這天比較特殊。因為在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而這場仗印度人打輸了。


這一天,是印度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魔!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50多年來,不少印度人還是沒走出「用一場對中國的戰爭找回印度自信」的情緒。

1,主動後撤

56年前,因為歷史遺留的領土爭端,中國和印度發生了持續一個月的邊界武裝衝突,戰事由印度的「前進政策」挑起,在中國稱為「對印自衛反擊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印度方面趁中國處於抗日戰爭困難時期,乘人之危派兵侵佔了這個地區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

1951年2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國成立之初忙於內務無暇顧及中印邊界問題與抗美援朝戰爭之機,派兵100餘名越過西山江、達旺河,侵佔門隅首府達旺,強迫一直在那裡行使管轄權力的中國XIZANG地方政府搬遷;印度在侵佔達旺前後,還侵佔了「麥線」以南門隅的馬果等地。


這一天,是印度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魔!

儘管印度在邊境上對中國領土步步蠶食、侵佔,中國外交部邊向印方提出過多次交涉、抗議,但由於中國堅持通過和平談判解決有爭議的邊界的方針,所以,從1951年到1958年間,中印邊境地區基本上是平靜的。

1959年3月,在XIZANG所取得的平叛勝利,打掉了中外反動勢力陰謀製造「XIZANG獨·立」的社會基礎,使印度幻想的「緩衝國」的企圖破滅。印度在這一地區的「蠶食」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為避免邊界局勢進一步惡化,從1960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覆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這一天,是印度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魔!

從1961年起,特別是1962年6月-10月,印軍進而在中印邊界西段的中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據點。於是,中國領導人決定,不得不出手,「教訓一下狂妄的印度人」。

戰爭從10月20日打響,到11月21日中國主動宣布停戰並後撤,前後就一個月時間。中國在這場戰爭中雖然是勝利者,但是很克制。

然而,印度方面一直以來對這場戰爭的歷史敘述截然相反。

因為失敗,印度人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所以把這場戰爭稱為「中國侵略印度」。佔據國際話語權的西方國家政府和媒體,出於意識形態的原因選擇接受印度的說法。

而且,印度在國內也異常敏感地控制著與此不同的說法。


這一天,是印度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魔!

比如,1963年,印度陸軍中將亨德森·布魯克斯和印度軍事學院院長巴賈特准將合作撰寫了《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調查了戰爭的起因和過程,分析了印度失敗的主要原因。

但該報告完成後就被作為印度國家的「高級機密」不予公開。

戰時駐印度的英國《泰晤士報》記者馬克斯韋爾,根據報告被泄露的部分內容和自己的調查研究,於1970年出版了《印度對華戰爭》一書,結論是「中國是受害者,印度是入侵者」,但該書長期在印度被列為禁書,直到前幾年才解禁。


這一天,是印度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魔!

為什麼印度會在1962年戰爭中輸給中國?這在英文「知乎」網站上,一直都是印度網民非常熱衷討論、回答的問題。

2,對抗情緒

正因為印度官方的這種「歪曲敘述」,印度不少人對這場戰爭有著誤解,對中國則產生了一種對抗和敵視的情緒。這種情緒,也成為印度政黨之間可以利用的工具。

2014年,印度大選競選期間,作為反對派的印度人民黨要求執政的國大黨公開《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指責國大黨「他們在試圖隱晦什麼?」「我們有權知道哪兒錯了?」

但是,當印度人民黨上台後,又來了個180度大轉彎,以「全面或部分地公開這份報告、或透露任何與此報告相關的信息,都不符合國家利益」為由,排除了公開這份報告的可能性。

其實,通過馬克斯韋爾《印度對華戰爭》和報告被作為高級機密,印度精英和國際社會已經能判斷這份報告的基本內容,只差一個官方證實。


這一天,是印度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魔!

印度媒體經常會有這樣的炒作

儘管歷史真相併不完全清晰,但「中國侵略印度」成為印度社會可以迅速鼓動民族主義情緒的集體認知。中國在印度的形象由「中印是兄弟」變成中國對印度的「背叛」和「忘恩負義」。

加之隨後印度的國際聲望急墜,塑造了印度社會的悲情和對中國的敵意,形成了印度部分媒體和人士長期炒作中國威脅和反華情緒的社會基礎。同時,不少中國人雖因勝利建立了對印度的心理優勢,但也對沒能回收主張領土耿耿於懷。

事實上,這場所謂「戰爭」只是短時間內目標和範圍都有限的邊界衝突,沒有深入對方本土,兩國平民沒有被波及。中國軍隊完成反擊後主動撤到戰前位置,證明了中國政府沒有用武力解決領土爭端的戰略意圖。


這一天,是印度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魔!

直到今天,和平談判仍然是中國解決中印矛盾的基本主張,認為中國對印度懷有敵意的判斷是錯誤的。如果印度民眾發現歷史真相不是原來那樣,將有助於印度社會擺脫歷史悲情,以健康的心態看待中國和中印關係。

當然,是否公開這份調查報告是印度的內政,歷史真相可以留給專家學者去探討,兩國政府和社會應本著向前看的精神努力發展友好合作。

3,新的機遇

在去年中印對峙期間,印度有高官聲稱「現在的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他當然是指2017年印度國力已經強於1962年,但這種硬實力比拼思維仍然是1962年的思維。

人類進入21世紀近20個年頭了,處理中印矛盾,發展中印關係要面對21世紀的形勢,應該有21世紀的思維和方式。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了輝煌成就,正全面小康社會,正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印度立志要成為發達國家,做「有聲有色的大國」。

現代國家富強的決定性因素是人,有合適的制度和正確的政策,加上勤勞及開拓有創新精神的人民。而現在,中國和印度都希望讓自己的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這一天,是印度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魔!

不少印度人對乘坐中國高鐵很興奮


過去40年中,中國獲得了幾十倍的經濟增長,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空前提高。對於歷史遺留問題,中國的一貫原則是應該謹慎且妥善地加以解決。

中國從來沒有以大欺小,以強欺弱。在雙方分歧較大的情況下,可以暫時擱置。

隨著中印的發展繁榮和時代進步,終會找到兩國人民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如果中印再次發生較大規模武裝衝突或戰爭,將導致無法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可能錯失國家崛起的歷史機遇。

中印對抗會讓亞洲鄰國為難,還會讓外來勢力離間獲利,代價卻由中印兩國人民承擔。一些西方媒體和官員就熱衷於挑動、撩撥中印之間對於戰爭的想像。


這一天,是印度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魔!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的文章:為什麼中印一戰並非不可想像

去年中印對峙的出現,表明中印因邊界爭議發生衝突的風險沒有完全消除,但對峙沒有走向1962年式的衝突,還在於55年後中印對彼此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減少誤解誤判,對相互的戰略意圖有準確把握。

所以,兩國軍方和政府間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各層級的溝通機制和信任措施,防止今後意外發生和升級。

長期以來,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印之間經貿關係發展的速度並不盡如人意。而自上世紀90年代初經濟改革以來,印度保持較高經濟增長,很快成為世界第五經濟大國,2030年左右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中印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讓中印社會越來越重視對方。1962年中印經貿往來的規模非常有限,現在中國已經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未來經濟將成為中印關係的壓艙石。

友好的中印關係對彼此意味著機遇。在我國「周邊是首要、大國是關鍵、發展中國家是基礎」的外交布局中,印度是唯一占齊「首要、基礎和關鍵」的國家。

今年4月中印兩國最高領導人在武漢舉行了非正式會晤,就兩國關係發展的長期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進行對話,表明了中印政府對發展兩國關係的重視。從這一點上說,中印社會也應該跟上節奏。

感謝龍興春教授對本文的重要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風雲補壹刀 的精彩文章:

發生洞朗危機的不丹「變天」,印度慌了
今天的中國城市,在100年之後會留下什麼呢?

TAG:環球風雲補壹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