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文明廣場遇見更好的自己(大家談)

在文明廣場遇見更好的自己(大家談)

原標題:在文明廣場遇見更好的自己(大家談)


  近日,本版連續刊發的《如何提升我們的社會文明》系列評論,聚焦發生在公共場域的不文明現象,引起網友熱烈討論。正如一位網友的留言,「人人都應做榜樣」,在文明廣場,如何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三篇來稿,與讀者一起為不文明行為把脈問診,共同提升全社會的文明水位。


——編 者

守好未見之處的文明


李榮燦


網上流傳某大學錄製的視頻,令人深思:一草坪長期被來往人群踐踏,幾乎走出了一條路。即使豎起了「請不要踐踏草坪」的標語牌,但依舊被忽視。後來,標語牌上畫上一雙大眼睛,寫上「我看見你了,請繞路走」,結果來往行人四處觀望後,都紛紛選擇繞路。正如視頻片尾的啟示語「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講文明」,文明不是一場表演,而是一種自始至終的自覺。


環境的變化,或多或少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比方說,周圍無人,垃圾桶又離得遠,很多人就會亂扔垃圾;有些司機發現路上有監控時遵守規則,沒有監控時就出現闖紅燈等違反交規的情況。可見,當「有人看見」變成「無人發現」之時,當「熟人空間」切換成「陌生人環境」之後,文明的細節容易被淡忘。

文明不僅是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我們丈量自身行為規範的尺度。唯有自律與他律形成有效的對接,心底才會有一雙眼睛,時刻守好「看不見」的文明。


帶頭培養「文明的默契」


張鳳坡


在公園門口看到這樣一幕:左側的自行車棚雜亂無章,右側的自行車棚整齊劃一,區別在於右側的先來者是擺放好再走,後來者就會產生「文明的默契」。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文明行為可以產生「放大鏡」效應,反映個人的道德修養,也帶動身邊人的文明風尚。


比如,對學生來說,教師的言傳身教可以激發內心的文明細胞;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舉手投足能夠種下文明的種子。很多時候,文明就是在手遞手、心連心的傳導中不斷升溫。又比如在食堂,有人用完餐主動把餐盤送到殘食台,其他人就會效仿;在電影院,放映結束後有觀眾主動把座位上的垃圾帶走,其他觀眾也會自省。文明的榜樣從來都不需要仰視,反而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公共場所尋常的舉動。每個人都是文明社會的一分子,都能通過自己的文明之舉,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

文明是規範社會行為的共識,也是個人修為的外溢,需要人人遵守,形成氛圍。通過文明的傳導與放大,一人之舉也會成為影響和帶動社會文明之風的示範和引領。


勿忘淳樸民風的浸染


宋 威


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形成「搭石橋」;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輕波漾漾。


有篇名為《搭石》的短文,讓人心間溢滿溫暖的同時,不禁沉思:我們的路越來越寬闊,文明的路卻不能越來越窄,窄到只能看見自己,而無法顧及別人;我們能輕鬆過河,卻還要渡過人與人之間的「河流」,不能「一言不合」就開懟;我們的世界越來越大,淳樸友善的本性卻不應該被「雪藏」。

一篇課文,讓人看到:現代文明的廣場,也應該建立在傳統社會的根基之上。敬業、誠信、友善等等,也是淳樸民風中的文明因子,激活了,發揚了,就能帶我們處理好「陌生人社會」的文明難題。如果說法治和規則是現代文明的「骨架」,那麼道德規範則是「根」和「魂」。傳統文化中的樸素因子不僅不應該被「封存」,還應該成為滋養現代文明的源頭活水。不妨放大中華傳統美德中自然、淳樸、友善的優秀基因,在文明素養的共識下自覺傳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 的精彩文章:

追夢空天,雄鷹從這裡起飛
「雪龍」兄弟極地「演義」

TAG: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