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多少高冷的領域都娛樂了,「體育」與「綜藝」怎樣配比才能成功?

多少高冷的領域都娛樂了,「體育」與「綜藝」怎樣配比才能成功?

連追了幾天《超新星全運會》的直播,我這個非體育迷終於也在一種恰切的大眾文化形態中找到了「+體育」的觀看快感。

《超新星全運會》

隨之而來的困惑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對大眾體育文化的理解為什麼還只停留在體育頻道與體育迷身上,就再沒有更多的想像力了呢?

大眾文化的影響無遠弗屆。深度浸潤其中的中國熒屏/銀幕空間,不斷吸納豐富的內容題材,也內化出了各種品類的娛樂產品,讓人們喜聞樂見。如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所預言的那樣,時代的關照讓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把娛樂轉化成一種文化精神——這些大眾文化產品在「養成」觀眾,「養成」今天的文化語境,喜憂參半的變遷軌跡中印證了所謂流行文化的多元鏡像。

《超新星全運會》

所以,我們看到了文創可以被做成節目,《上新了?故宮》夯實了故宮的網紅地位;也看到了美聲一躍成為大眾化的審美/消費對象,觀眾對《聲入人心》里的「神仙打架」不明覺厲;還看到了機器人成為香餑餑,《這!就是鐵甲》《機器人爭霸》接二連三,人機對戰的爽感其實不少……目之所及的「文化」,都能夠入題綜藝節目,在被改造的過程中不斷鏈接觀眾,形塑出親和力。這在過去的若干年之間漸成常態,節目的想像力正在不斷打破邊界。然而,在我可見的關注中,只覺得有一類題材的迭代速度時常「掉隊」——體育,好像總是個彆扭的存在。

《機器人爭霸》

以中國流行綜藝市場的演進來看,節目以「體育」入題並非是今天的空穴來風,《超新星全運會》也不是才出現的第一隻「螃蟹」。過去的十年中,曾有眾多節目力圖讓這一題材跳出體育頻道、跳出體育迷群,在大眾文化的關照下步入更多觀眾視野中——哪怕體育愛好者本身就是一個規模相當龐大的群體,但象徵公平、團結和進取的體育精神,自然有著更廣泛的共情空間,值得全民關注探討。

整個路徑很容易清晰回眸:2008年,算得上是大眾體育文化在中國正式成長的發軔。時值北京奧運會的契機,為響應全民奧運的號召,一批具有真人秀雛形的體育綜藝乘興而來,最典型的代表是《智勇大沖關》《沖關我最棒》《快樂家游戰》。這些節目以體育運動為旨歸,以全民參與為手段,將娛樂化的競技融入節目中,在彼時儼然構築起了一個顯著的文化現象。但遺憾,這類節目的簡單形態極易移植,且觀看的持續力不夠,圍繞一個大型室外一體機的跑跳沖,顯然並非一種不可取代的節目化表達。所以不出三年,這類戶外競技型節目逐漸退出衛視舞台,成了地面頻道的保留項目,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更像是一場合家歡的本地娛樂活動,線下參與的意義遠比線上播出大。

《智勇大沖關》

2013年是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節目創作領域,模式引進的熱度不斷升溫,兩個衛視在同一年分別引入了兩個國家的跳水節目模式。積極之處在於升級了「體育+真人秀」的形態,讓大眾體育文化的生產進入了一個有工業標準參照的體系當中;消極一面,最終的結局就給出了答案,兩檔跳水節目正面「剛」完、鎩羽而歸,我們發現自己對體育真人秀的想像還是太匱乏了。

還有一個節點就是2016年,前一年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歐洲杯火熱一夏,節目再刮「體育風」。此時的體育綜藝節目儼然成熟許多,《來吧冠軍》《綠茵繼承者》《極速前進》等近20檔節目一併湧入。問題是,它們彼此太像了又太多了,在觀眾還沒有準備好一個接納度時,這些節目草率地給自己定了調、給市場定了調——體育綜藝嘛,就是「體育+綜藝」,好玩足矣。

《極速前進》

當然,應當肯定這十年間流行文化試圖把體育題材納入自身的努力,我們也沒有中斷過在熒屏空間中和大眾體育文化的對視。但也確實無法否認,收效甚微。一個一以貫之的問題就在於,這種類型的節目始終沒有平視作為核心的「體育」,無論在怎樣的闡釋框架里,它幾乎都是作為裝點元素存在的。

不過,這同樣構成了一個破局入口。由此再來反觀今天的《超新星全運會》,這種能讓非體育迷追看節目的熱情,首先源於一檔「運動會」審慎、懇切的自我體認——從感性的認識來看,這檔「節目」並不願意定義自己為一檔節目,它想打造的就是運動會,一場在手法上有通俗色彩、在內核上秉持體育精神的運動會。從賽前準備、體測再到賽事直播、閉幕的全流程中可見一斑。它尊重體育作為一項社會公共事業的基本規則和秩序,「娛樂」並沒有成為解構「體育」的由頭。其給出的線索是「生而為贏」,認真塑造和對待每一場競技,這是《超新星全運會》讓自身跳出單純的節目視野,進而構成一次大眾體育文化積極表達的底氣。

此前看到陣容發布並沒有那麼深以為然。從各省市和海外遴選出的150位藝人,加上劉國梁、李小鵬、蘇炳添領銜的金牌教練團,說服力可能還遠遠不夠。因為在構成上,它的手法似乎無異於我們過去幾年看到的體育真人秀樣式。但兩期過後,尤其是進入賽事直播環節,《超新星全運會》還是交出了一份破題「體育」的有價值答卷。

「體」和「娛」的配比是此類內容創作的底色問題。過往的經驗顯然給了創作者線索:娛樂先行會消解大眾體育文化的某種特殊屬性。《超新星全運會》採取的方式是保留娛樂手法中能夠獲得傳播號召力的部分,但也明晰地把握住了一場「運動會」究竟需要的是什麼。分組、分區對抗,藝人輸出了「無差別」的努力,哪怕自身並非專業;同時,也因為「一視同仁」的競技場域構建,不必再用全面的娛樂手法化解差異和難度,藝人在鏡頭前的閃光和落寞,都對觀眾構成了同理心,這是有機會「全民傳播」的基礎。

體育賽事的視聽傳播不易,因而傳統的專業賽事播出通常有較高的專業壁壘,這也是其他節目創作者很難涉入的門檻之一。《超新星全運會》應該是提前做了不少功課。現場直播在賽事呈現、場面調度、應變能力等方面,它要做的必然比一檔體育綜藝更多,收穫的也會是超越綜藝本身的更多思維變化。

泛娛樂的年代裡,重要的不是閉口不談娛樂,而是重新審視娛樂。面對當下的節目創作環境,有著太多「虛晃一槍」——看似絕緣於娛樂,實則縱容於輕佻。我並不認為要想勾勒積極的大眾文化面貌就得規避所有潛在的流行基礎,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只要「生而為贏」是真切的,那這檔特殊的「運動會」在立意上就是真切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減弱了愛情,日瓦戈醫生的一生還能感人嗎?
直視殘酷人生的弗里達直視著鏡頭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