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晉著名科學家葛洪與寧國 ——寧國市青龍鄉葛氏家族簡介(上)

東晉著名科學家葛洪與寧國 ——寧國市青龍鄉葛氏家族簡介(上)

原標題:東晉著名科學家葛洪與寧國 ——寧國市青龍鄉葛氏家族簡介(上)


東晉著名科學家葛洪與寧國


——寧國市青龍鄉葛氏家族簡介(上)


高生元


微信版第402期

導讀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等研究團體發明了青蒿素,拯救了世界上數百萬人的生命,從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發明靈感正是受葛洪醫學著作的啟發。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發表諾貝爾獲獎感言:「我還要感謝一個中國科學家——東晉時期有名的醫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預防醫學的介導者。……當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時,我就一遍又一遍溫習中醫古籍,正是葛洪《肘後備急方》有關『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截瘧記載,給了我靈感和啟發,使我聯想到提取過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溫,由此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並最終突破了科研瓶頸。」


寧國市青龍鄉葛氏,乃兩晉道教真人葛洪後裔,傳至今日,家族繁衍昌盛,為寧國之望族。


一、寧國葛姓源流


據明嘉靖丙寅年(1566)纂修的《寧西葛氏家乘》記載,商朝國王小辛為葛氏一世祖。小辛,商朝國王,姓子名頌,商王盤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盤庚死後,小辛繼位。小辛繼位後,放棄了盤庚的治國之策,商朝國運又一次衰落。相傳在位21年病死,葬於殷。死後小乙繼位。傳至三十一世至融公,生子三,長曰洪,次曰澄,三曰洋,居句容。葛洪,出身江南士族。


葛洪,字稚川,任勾漏令解組歸句容時,攜妻室兒女途徑寧國西境羅陵灣(今名港口灣),細觀其地扼西津之上游,川流至此如蛇繞龍回,下流水聲終年不息。清晨日出,則滿山竹頂生光;暮雲反照,而長河水底成斑。川流春漲,勢若錢塘之潮;巫峽之流,大有虎嘯龍吟之慨。溪寒冬涸如潯繞孤山,鳩沖採石似百鳥飛鳴。靜聽風吹竹葉流過溪灘,如伯牙之琴聲,令人聞之不舍。洪公因愛其山水清秀,風景絕佳,遂卜居焉。


葛洪為寧國葛氏一世祖,卒於東晉興寧元年(363),享年81歲。晚年在寧國生活了二十年,卒後葬於寧國。七子並育,而諸子皆散處居住,有回居江蘇句容者,有居浙江於潛者,有居宣城者。惟五子善五公居寧國,葬在父葛洪墓旁。葛氏子孫後代繁衍昌盛,自葛洪由句容遷來寧國羅陵灣,歷經1600餘年,葛氏遍及寧國城鄉劉村、獨山、嶺里、戈塘、灣口、小壁坑、龍口頭、羅田、蟠坑、西坑、萬福、源坪、梅村、早林塢、汪家玕、楊家山、柳家坪、柏梘山、縣城東門外等20多個村莊,歷經晚清戰亂、瘟疫後,葛氏子孫仍有一千之眾。



二、葛氏家譜及居住分布


葛氏宗譜,第一次修於明嘉靖丙寅年(1566),第二次修於明萬曆壬寅年(1602),第三次修於清康熙丙戌年(1706),第四次修於清乾隆乙未年(1775),第五次修於清道光庚寅年(1830),第六次修於清光緒丙申年(1896),第七次修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葛氏民國二十九年譜名為《甯西葛氏家乘》,十卷,主要內容如下。

卷一 新序、舊序、凡例、規例、家規、形象圖、新舊排行、名目、領譜字型大小、上世源流宗派至福慶公祖字派世系等。


卷二 茂生公世系、至祖慶公世系。


卷三 為洪公總紀、千一公派(居羅陵灣、葛村)、慶壽公派(居劉村)、俊保公派(居劉村)、寅保公派(居葛村)、寶順公派(居葛村)、添德公派(居早栗塢)、添喜公派(居潘坑塢)、保生公派(居上獨山前)、保祖公派(居葛村)。



卷四 永祖公派(居上獨山)、永保公派(居西坑塢)、福慶公派至祖字輩。


卷五 福慶公派(居灣口遷南塢村)、茂生公派(居東門、葛家嶺)、喜祿二公派(居戈塘)、顯祖公派(居源坪)、官童公派(居葛村)、顯祿公派(居柏梘山遷古塘沖)、積保公派(居柳家玕)、伏受公派(居梅村)、慶和公派(居葛村)。


卷六 和公派(居葛村)、應祖公派(居葛村)、永仁公派(居葛村)、邵林公派(居嶺里十年上)、璽公派(居葛村)。


卷七 夏生春生二公派(居嶺里十年上)、綠林公派(居葛村)、永貴公派(居葛村)、綠祖公派(居小壁坑)、茂祖公派(居葛村遷南川三橋村)。


卷八 千關公派(居葛村)、龍生公派(居葛村)、玉林公派(居葛里)、伏林公派至祖字輩。


卷九 伏林公派(居嶺里)、伏保公派(居汪玕里)、天慶公派(居柳山)、祖慶公派(居東山、羅田)

卷十 家廟記、田產記、傳、贊、跋、四海大姓名目、詠譜詩二首、羅灣八景詩、修譜祝文、螟哈規例。


詠譜告竣詩(二首) 葛崢嶸 清 貢生


家藏舊譜已多年,賴有斯人續是篇。


支派獨分宋元後,根源直溯漢唐前。


相期天地同悠久,一任滄桑屢變遷。


昭穆分明皆記載,子孫時代永流傳。


前譜至今數十年,老人凋謝不周全。


簪纓世澤空懷古,捲軸輝煌僅仰前。


戶口流亡猶十九,典儀惟幸有三千。


原原本本從先獲,稽考羅灣一脈傳。

葛氏世系字派


紹傳祖德,彥聖希良。俊英毓秀,光耀禎祥。承先有道,瑞錫榮昌。家聲廣大,孝友賢芳。光宇善慶,安國定邦。朝宗裕啟,世永年長。


三、葛氏名人簡介


始祖葛洪 葛洪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朴子·內篇》中,他不僅全面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並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方術,包括守一、行氣、導引和房中術等;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並把這種綱常名教與道教的戒律融為一體,要求信徒嚴格遵守。



他在《抱朴子·內篇》中的《金丹》和《黃白》篇中,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煉丹成就,具體地介紹了一些煉丹方法,記載了大量的古代丹經和丹法,勾畫了中國古代煉丹的歷史梗概,也為我們提供了原始實驗化學的珍貴資料,對隋唐煉丹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成為煉丹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著名煉丹家。


葛洪精曉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認為修道者如不兼習醫術,一旦「病痛及己」,便「無以攻療」,不僅不能長生成仙,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保住。在世界醫學歷史上,葛洪還第一次記載了兩種傳染病,一種是天花,一種叫恙蟲病。葛洪的一生可謂精彩,而且頗具傳奇色彩,他的聰慧睿智幫助他開拓了醫學上的新領域,在臨床急症醫學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葛洪晚年在寧國採藥煉丹,著書立說,優遊山川,種草種花。


民國《寧國縣誌?輿地誌》(黃山書社出版?點校本p276頁)載:「石仙尖,縣東南四十里,高插雲漢,上有仙人祠,舊傳葛仙翁曾採藥於此。」又(同前p278頁):「黃尖山,縣南七十里,山上有葛仙岩,俗傳葛仙翁煉丹於此,有石室。」


又據《宣城地名考》(林靜主編,p367頁)載:洪崖仙跡,位於寧國市西北部西津街道大村境內嵩山中。嵩山,縣西北七里,高二百丈,周回三十里,為嵩陽王村坐山,山下有泉東往西流,大旱不涸。其山四望如筆,大黃山、小黃山,夾峙其傍,或以為形似嵩岳,故名。相傳,葛洪曾在此煉丹,故稱為「洪崖仙跡」。「洪崖仙跡」為寧國縣明清時期縣城周邊十二景之一。

《寧國縣誌》(1997年版p253頁)載:「寧國牡丹栽培始於晉,經歷代選育,至明嘉靖年間有火紅、淺紅、紫、白四種。」寧國牡丹栽種始於晉,也許與葛洪有關聯。相傳,葛洪喜愛牡丹,從山中將它引種於庭院中。牡丹既能觀賞,又能藥用。由於花美,鄰近村莊青龍、蟠龍等地士紳鄉民爭相引種之,自此寧國有栽種牡丹的習俗。後人有鄉間俚語讚美《葛洪種牡丹》曰:


葛洪喜愛羅陵灣,勾漏解組把家安。


七兒並育五子留,鮑邵夫人夫君伴。


稚川采來野牡丹,植入庭前作景觀。


花開富貴驚四鄰,丹皮為葯入藥典。


青龍蟠龍相仿効,牡丹種植始開端。


娟娟女子初夏遊,花王牡丹落人間。


優遊山水樂歡歡,採藥著述又煉丹。


仙翁逝去葬萬福,福地至今稱柳山。


葛 慶 慷慨壯烈,勇力過人,嘗受九丹液仙經,得號仙翁。嘗自敘云:戢勁翮於鸞鳳之群,藏逸跡於跛驢之伍;藜霍有八珍之甘,蓬蓽有芹藤之樂。肥遁山林,有逸民風焉。宋代曾極詩讚其云:「人間底事有方壺,劍截青搖界碧空。試上珠庭瞻醉葛,仙雲垂帶護儲胥。」

葛君愛 進士及第,原任江西豐城縣知縣正堂。


葛 俊 公貌姿美,敦篤行宜孝友,根於天性,不事矯飾。甫七歲,晝夜誦讀,手不停披,為一時學士罕及之。時屬旱潦,相及饑饉,鄉人多無糧可食。葛俊以其餘糧悉數散給貧家。鄉人賴以不困。豐年,鄉民堅持還糧,乃只收原糧數,不取息。汪汪恩澤,一時景仰其風焉。


葛念四 授寧國路總管治中,將仕郎,改知歙縣。


葛玉鳳 元時由薦辟任尹,累官侍郎。


葛 鳳 戊戌年青州左衛調濟寧衛。


葛 巳 左衛軍功升總旗調任甘州護衛。


葛 牛 海倭猖獗,累立奇功,升任督府。


葛 仁 獲印徵收丁編,合邑咸服其公,各憲嘉其尚義,申請禮部。


葛遇孫 修心煉性,白日飛升,至今柏梘山遺有仙人台,清?鮑明發《文脊記》有載:「寧,山國也。其雄峙西北者文脊山,廣袤數十里。接壤宣寧,巍然凌霄漢。極頂名望天台,萬仞之巔,坦若平地,可三四十畝。北之連崗復嶺為柏梘,其陬有仙台,昔傳二仙人弈台上,樵者見之,剚斧於樹,袖觀其傍,局終仙去,索斧已沒入樹中矣。台畔有茗,香味之佳與龍潭埒。沿溪而出,林壑可玩。」梅文鼎為其撰有讚頌詞(見後)。


葛春生 鄉邦欽服,邑尹賴翁,嘉其尚義,有補於地方為之禮。

葛廷朴 原任松江府鎮撫,軍民啣德。


葛德海 欽授登仕郎,誠篤居心,謙和處世,善於誠身,德以風人。


四、葛氏宗祠


寧西葛氏,自東晉葛洪因喜愛羅陵灣風景而定居於此,此後,葛氏家族經1600餘年的延續發展,遍布寧國20多個村莊,人丁興旺,為寧國歷史上的旺族。


明末,寧西葛氏裔孫葛尚美,興追報本之思,慨然立萬世規,振百世之紀,糾合族屬共厥舉,於明崇禎庚午年(1630),開始修建葛氏家廟,前後歷經10餘年。至清順治丙戌年,尚美五子葛重華由松江府鎮撫解組歸來,仰體父志,善繼善述,捐獻退休金,加上合族人的鼎力相助,家廟終於告竣。


葛氏家廟坐落在青龍葛村,坐西朝東,前有流水(西津河),後有靠山,門前是村莊街道,亦是古道,下通寧國縣城,上達徽州。家廟開間5丈8尺,進深12丈。前後三進,建有儀門、享堂和寢堂,是典型的三進五開間構造。大門門額上懸掛「葛氏家廟」四個大字,第一進為儀門,主要是祭祀時供禮樂之用。儀門由大門和過廳、儀廳組成,中間單檐橫跨,兩邊馬頭牆高聳,四柱三間,四根石柱是花崗岩石材,上刻精美絕倫的京劇《五家坡》人物畫像,橫樑粗大氣派,上面裝飾優美的木雕圖案。儀門兩旁立有精美而且特別大的一對青麻石石鼓。



第二進也稱享堂。享堂正壁上掛有始祖葛洪彩色畫像,正位上方掛有「敦本堂」三個大字的匾額。享堂是祭祀祖先、新年拜祖、族人議事、舉行慶典和執行族規的場所。與享堂相連的是一個正方形的大天井。天井巧設「四水歸堂」,集四方之水從中間流下,滲於堂屋之中井內。天井左右各有數間木柱石礎、木樑架構的單檐廊廡(又稱過廂)。天井中兩座小巧玲瓏的石拱橋(族人稱狀元橋)將天井與第三進連接。


第三進高出前兩進5尺,稱寢堂。是安奉祖先靈牌的神殿,兩層樓房、為重檐建築,佔地面積約為全祠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二層正位上方懸掛「繼先續後」四個大字的匾額。


葛氏家廟掩映在青山翠竹之中,與周圍優美的自然風光相得益彰。

不幸的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葛氏家廟遭受火災。經全族人士共同努力十餘年,於乾隆乙未年(1775)重新修復。乾隆六十年(1795),葛氏家廟再次遭受火災。清嘉慶二年(1797),葛氏家族祖玉、祖愷、德興、德再、彥臻等5人倡首重修家廟,得到族中33人積極響應,全族同仁共同努力,歷經13年,修成葛氏家廟,更名為「葛氏宗祠」。基址仍舊,廟貌維新。羅林毓秀,石壁鍾靈。面山臨水,煥然可觀。這座葛氏宗祠毀於文化大革命。


2014年2月15日,葛氏家族隆重舉行了「葛氏宗祠文物保護搶救」動員大會,啟動了重建「葛仙翁祠」工程,現主體工程已完成大半,一座新的葛仙翁祠即將建成。

(作者系寧國市小學退休教師,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畫與遠方——畫家汪家芳水東鎮速寫(組圖)
周贇簡譜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