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館藏中國石佛當初為何流落日本?是否真如北野所記目的高尚?

日本館藏中國石佛當初為何流落日本?是否真如北野所記目的高尚?

日本大原美術館藏(大原美術館保存,大原家所有)北魏河南新鄉百官寺三尊立像(圖一),黑色石灰岩質,背光上半部殘失,殘高二百五十五厘米,推測原像應是高度超過四米的大型造像。

圖一?北魏(六世紀前半葉)

河南新鄉百官寺三尊立像

殘高二五五厘米 日本大原美術館藏

三尊像中,中尊像高二百五十厘米,右脅侍像高一百四十一厘米,左脅侍像高一百四十四點五厘米,均著中國式佛衣。造像上無發願文和題記。本像傳出自河南省新鄉縣魯堡村的百官寺,從風格和樣式來看,應該是北魏洛陽時代河南北部地區製作的造像。造像背光的上半部可能是在當時丟失。此尊造像為日本岡山縣倉敷的實業家大原孫三郎(一八八〇年?一九四三年)的藏品,一九七八年六月被日本指定為「重要文化財」(類似中國「珍貴文物」與「文物保護單位」的概念)。

關於石三尊立像與百官寺

《倉敷考古館研究集報》第五號(一九六八年十月)曾刊登北野正男文章,其中一段值得注意的記錄:「此造像原本位於河南省新鄉縣魯堡村百官寺,為籌集國民學校的修理費,魯堡村國民學校校長將之出賣,立據為證。此記。」雖然文中所提「立據」已不得而知,買主為何人也無從知曉,但若真如北野所記,則此像是為了修建國民學校而賣出,目的也算高尚。

圖二?《新鄉縣續志》書影

關於百官寺,《新鄉縣續志》(田芸生總編,韓邦孚監修,一九二三年出版)卷四「金石志」載:「大齊半截碑在縣北魯堡百官寺。碑僅半截,高七尺,寬三尺余。遠近拓印者甚多。中殿有石造像一聯三尊,高七尺,無年月。」(圖二)此書還記載了百官寺山門外有唐開元八年修建的石塔。文中記載的「大齊半截碑」即為現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北齊天保九年魯思明造像碑。

關於百官寺的現狀,研究造像銘文的大家佐藤智水曾在二〇〇四年進行過現場調查。根據報告,雄偉的百官寺已不復存在,遺址地現為養老院,其附近有一個小廟繼承了寺名據說此處原為國民學校。因此,佐藤判斷北野正男所記國民學校校長所立之造像出賣字據是可信的。

綜上所述,此像原應安置在魯堡村百官寺中殿內。

三尊像的形制

正面:中國式如來立像和脅侍菩薩像

圖三?中尊如來像(側面)

中尊如來立像身著中國式袈裟,雙領下垂(圖三),與雲岡石窟第十六窟主尊大佛立像(圖四)(高十三點五米)相似。頭部呈長圓筒狀,刻大波浪紋頭髮,正面中央有上下兩個大渦紋。

圖四?雲岡石窟第十六窟大佛立像

這種波狀發紋不見於雲岡石窟初期造像,是中期後半段的第六窟、第十六窟中國式如來像的特徵。看來雲岡石窟的新樣式佛像影響到了距離雲岡很遠的地方。如來面部較長(圖五),鼻樑細而直,嘴小唇薄,嘴角上翹面帶微笑。眉、目用長而流暢的陰刻線表現,刻出黑瞳。眉間有白毫的淺圓孔,但同時期的河南石佛像中罕見此類白毫,有可能是後代加刻的。

圖五?中尊如來像面部特徵

左、右脅侍像均頭頂束高髮髻,身體細長,披X狀天衣,是中國式菩薩樣式。兩脅侍靠中尊一側的手均持蓮蕾,右脅侍像外側手持水瓶(圖六),左脅侍像外側手握環狀持物。(圖七)雖然鼻尖曾被修補過,但仍可見面部五官協調、眼框陰刻、嘴小露笑。左右二像衣紋的表現略顯不同:左脅侍像衣紋為左右對稱的單純平行線紋,右脅侍像的天衣與中尊衣紋相似,略朝右側揚起。右脅侍像所戴頭飾中可見忍冬紋,比左脅侍像雕刻更加精緻。

圖六?右脅侍菩薩像

圖七?左脅侍菩薩像

承載三尊像的大背光上半部殘失,殘見中尊肩部兩側浮雕的跪坐天人像。左肩外側有兩尊捧持供物的天人坐於蓮花座。(圖八)天人著衣雖亦為中國式,但其露出足尖、寶珠形頭光等表現方法與雲岡、龍門的中國式天人有所差異。

左圖:圖八?中尊像左肩外側捧持供物的天人

右圖:圖九?中尊像與右脅侍之間浮雕的怪獸

而且,右脅侍像的左肩與中尊之間橫向浮雕一隻似虎怪獸(圖九),可能不是佛教圖像,而是基於中國傳統思想的靈獸。脅侍菩薩像的頭光(左脅侍像頭頂殘缺)為寶珠形,背光內有口吐忍冬的雙龍支撐中央的香爐,背光外圍有火焰紋。

原文作者:石松日奈子(作者石松日奈子系: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客座研究員,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客座研究員,雲岡石窟研究院客座教授)

原文來源:《紫禁城》2018年10月刊《日本收藏的中國石佛名品——大原美術館藏河南新鄉百官寺三尊立像》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紫禁城》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西施故里出土國家一級文物——南宋文房用具賞析
詩風詞韻 過華清宮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