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末時期,窮困潦倒的旗人們為何不肯走出滿城、自謀生計?

清末時期,窮困潦倒的旗人們為何不肯走出滿城、自謀生計?

作者:金滿樓

清末末年,由於革命黨的「反滿」宣傳一時興起,國中對旗人無所事事的狀況也嘖有煩言。

為此,清廷不得不在1908年啟動旗人改革計劃,而其中主旨即「裁停旗餉」、令旗人逐步走出滿城,自謀生計。

為順利實施該計劃,清廷隨後設立「變通旗制處」以具體規劃實施。

不過,話雖如此,一旦涉及到數百萬「自己人」的棘手問題,變通旗制處的大臣們也是一籌莫展,萬分為難。

原因很簡單,他們擔心貿然施行,旗兵會因此嘩潰生事。因而,幾次討論下來都毫無結果。

清末時期,窮困潦倒的旗人們為何不肯走出滿城、自謀生計?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對此,《申報》對此有極其生動的報道:

「澤公載澤、倫貝子溥倫、寶侍郎寶熙、達侍郎達壽、熙侍郎熙彥及恩、吳兩提調,齊至變通旗制處會議變通旗制辦法。惟那相那桐未到。

聞各堂到齊後,皆守緘默。雖恩、吳兩提調對於變通旗制辦法,本來極有主張,及見各堂對於此事均在有意無意之間,亦遂嚓口無言,不敢獨作朝陽鳴鳳。

是日,略談他事,日暮而散。論者曰此役也,會而不議。」

不過話說回來,很多所謂消除「滿漢畛域」的新政舉措往往不切實際,但其中最主要的難題,在於清廷缺乏資金來推動這項計劃。

清末時期,窮困潦倒的旗人們為何不肯走出滿城、自謀生計?

譬如,將旗兵安置到附近的農場或者購買附近的土地,但清末除了東三省有空閑土地,其他八旗駐防地均無空餘的土地可以安置;

而要是就地購買土地的話,而朝廷又無錢承擔這筆巨額的費用。

再者,將他們安置到邊遠地區,早已習慣於城市生活的旗人們又不願意(哪怕回東北老家也是不願意的,畢竟離開一兩百年了)。

至於其他辦法,如辦教育、辦工坊,培訓勞動技能等,這些都要看長期效應而無法解決短期的困難,何況當時社會上的就業機會本就很少。

不可否認,清廷也想出很多辦法,如通過第一鎮、禁衛軍與新設置的警察機構中多招收旗人、出賣關外的皇室土地以彌補費用缺額等,但這些措施仍不足以根本解決問題。

清末時期,窮困潦倒的旗人們為何不肯走出滿城、自謀生計?

重重困難下,除1909 年新修訂的《現行刑律》中規定滿漢民刑事案件一律歸地方審判廳審理、「旗民分治」的成規被廢棄外,其他工作大多了無進展。

等到上頭問起來,「變通旗制處」的大臣就以仍在「調查戶口及荒地」相搪塞。

對此,《申報》評論說,「變通旗制處設立三年矣,其於旗人之生計,初未嘗一為之謀」。

而以事實論,直到清朝覆亡,也沒有任何一省的駐防被取消(東三省除外),而旗餉仍舊照發,旗人也沒有被編入民籍。

慈禧太后在世時,對消除「滿漢畛域」的舉措相對堅定,但性格軟弱的載灃上台後卻不免有所退縮。

特別在遭到旗人們的強烈抵制後,載灃不得不稱設立變通旗制處並不是要限制旗人的津貼,而是要尋找供養旗兵幫助旗人自強自立的方法。

清末時期,窮困潦倒的旗人們為何不肯走出滿城、自謀生計?

更要命的是,載灃在執政期間過多的任用親貴,使清廷越來越像是一個滿人的朝廷。

不可否認,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都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特別是涉及到改革者本身利益時。

對於旗人來說,「鐵杆莊稼」是特權但同時也是牢籠,這一群體日益貧困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此。

至於滿人親貴,值得同情又不值得同情,或許他們也想把國家搞好,但末日王朝已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而這些人,仍舊昧於大勢而不肯放棄自己的私利,這與歷代亡國者可謂皆同一理,但公道地說,歷史並不是沒有給過他們時間與機會。

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旗人改革能夠真正得到實施、旗人能夠走出滿城自謀生計的話,那麼辛亥革命時一些地方對旗人所發生的屠戮行為,恐怕也就不會發生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坑爹史冊 的精彩文章:

登高、賞菊、喝酒、插茱萸、吃重陽糕,古人如何過重陽節?
晚清大買辦唐廷樞為何改投門戶?原因是:洋老闆不信任中國人!

TAG:坑爹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