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人所謂「紅毛夷」指的今天哪國?明人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外國人的

明人所謂「紅毛夷」指的今天哪國?明人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外國人的

劉乃丹,西南大學文學院大二本科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從 15 世紀末開始,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歐洲人紛紛繞過非洲、南美,湧向亞洲太平洋地區。從1601年起,荷蘭人多次來到中國,當時中國人不知道他們從何而來,明代《粵劍篇》中最早的關於荷蘭人抵達中國沿海的記載,其中提到萬曆辛丑(160 1年)九月間,「有二夷舟至香山澳。通事者不知何國人。人呼之為紅毛鬼。其人鬚髮皆赤,目睛圓,長丈許……」,而同在萬曆年間的《東西洋考· 紅毛番》記載道:「其人深目長鼻,毛髮皆赤。」《廣東通志·番夷》則云:「其人衣紅,眉發連須皆赤,足踵及趾長尺二寸,形壯大倍常,似悍。」由此可見,明人是根據荷蘭人「鬚髮皆赤」的體貌特徵而將他們蔑稱為「紅毛夷」。「紅毛夷」有時又作「紅毛番」,簡稱「紅夷」、「紅番」。有時又稱「紅毛鬼」,又名「米粟果」、「加留吧」。(「米粟果」、「咬留吧」是依荷蘭人所佔南洋殖民地名而稱之。米粟果即摩鹿加群島,與咬留吧一樣,是荷蘭在東南亞的重要殖民據點。)「和蘭」乃荷蘭人自稱,為其正式稱呼,因翻譯之故,亦有稱「阿南國」者。

綜合種種史料來看,當時華夷之辨思想在明人心中根深蒂固。明人以天朝上國自居,視荷蘭為蠻夷之邦,認為它「不列王會,自古不通中國」,根本不屬於中國傳統朝貢國。在朝貢貿易體制下,荷蘭既滿足不了明朝朝貢貿易所規定的嚴格要求,還在閩粵沿海不斷進行的騷擾侵略,意圖強制通商。「明則奪我商賈,而陰或購我奸人」,不斷在福建沿海製造事端,給當地百姓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了惡劣影響。荷蘭還與日本進行著斷斷續續的通商,這使明人深感荷蘭人很可能與倭寇勾結為患,飽受倭寇之苦的明朝當局不願看到倭寇伴著紅夷捲土重來的場面出現。綜上所述,明人大體上是比較排斥「紅毛夷」的,許多人都反對與荷蘭的通商貿易關係,只是在荷蘭高大堅實的海船,命中致遠的火炮等強大海上實力的威脅下,明人通常的做法只能是敬而遠之,具體說來就是既不切斷彼此之間商業貿易關係,又不允許其在閩粵近海活動,故明廷要求荷人退回大泥等地,仍在該處與中國洋商貿易。

正是這種排斥的觀念,使得明人對的「紅毛夷」認識僅僅停留在了解荷蘭的基本國情上。例如明人知道荷蘭信奉天主教、日常飲用葡萄酒、喜食黃油和牛肉、寫字用鵝毛筆和迎賓時鳴禮炮等生活習慣;其次,明人知曉荷蘭人善於經商。「其國人富,少耕種,善賈,喜中國繒絮財物。往往裝銀錢大舶中,多者數百萬,浮海外之旁屬國,市漢繒絮財物以歸」。(《素草下· 紅毛番》) 明人也了解了一些荷蘭人奴役黑人勞動的情況,《東西洋考》記載:「其役使名烏鬼,常居高自投于海,徐出,行濤中如御平原。」明人所列荷蘭物產主要有金銀錢、琥珀、瑪瑙、玻璃、天鵝絨、瑣服、哆口羅口連、刀,其中近半數非荷蘭所產,如琥珀、瑪瑙等皆為其殖民地物產,明人不知,誤為荷蘭土產。

明人忽略的也恰恰是荷蘭的最大優勢,就是對其技術水平的先進性認識不足。荷蘭技術進步表現在多個方面。造船、紡織和兵器製造在歐洲都處於領先地位。但明人對荷蘭長技之學習僅限於火炮一項,例如明朝在與努爾哈赤爭奪遼東的寧遠會戰中,正是以這種紅夷火炮(葡萄牙在與荷蘭的作戰中繳獲,由明朝輾轉購買)擊傷努爾哈赤,扭轉了當時的遼東戰局。卻對其造船技術卻未加借鑒。由於雙方艦船不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導致明人在中荷海戰中常常失利,不能很好行使制海權。同時,明人不重視認識荷蘭的成果。當時明人正受「北虜南倭」問題的困擾。荷蘭人來華之時,中國的政治家們正被「北虜南倭」搞得焦頭爛額,加之中荷矛盾尚未凸顯出來,因而明王朝沒有把荷蘭視為自己的主要威脅,對其警惕性也不高,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荷蘭。

參考文獻:

張燮《東西洋考》

張廷玉等 明史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

歡迎朋友們訂閱近代中國!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胡一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南徽北晉」,兩大商幫為何能在明清時期盛極一時?
紀昀為什麼要寫《閱微草堂筆記》?裡面講述了什麼?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