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撫遠:華夏東極 面朝大海向未來

撫遠:華夏東極 面朝大海向未來

CCTV-10

2018.11.24 22:31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撫遠篇

烏蘇里江水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倉......

這首創作於上世紀60年代的《烏蘇里船歌》中傳唱的烏蘇里江,流經中國版圖上東方的極點——黑龍江省撫遠市。

翻開古老的典籍,中國人對於「極東之地」的想像從未停止。人們目力之所及的東方,是太陽的故鄉,充滿光明與祥和。

六千年前的漁獵生活

2016年,黑龍江大學考古學專家段光達,帶領一支考古隊來到撫遠亮子油庫遺址,進行了長達大約三年的考古發掘工作。由此出土的器物,大多帶有漁網形態的紋樣。

撫遠亮子油庫遺址

經過考古學鑒定,距今大約6000年前,以亮子油庫為中心的地帶,就曾經有過人類居住。

工具上的魚鱗紋

工具上的魚鱗紋、漁網紋,真實地反映出了古代先民以漁獵為主的生產方式。

赫哲族傳統說唱「伊瑪堪」

赫哲族人的說唱藝術被稱為伊瑪堪。

沒有文字的赫哲族人,將自己民族的根脈寄託於史詩般的歌謠。長篇巨著的吟唱,通過瑰麗的神話與想像,描繪著赫哲族先民對於萬物的認知。

2011年,赫哲族伊瑪堪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7年,撫遠市抓吉赫哲族村民俗展示館建成,鈴鐺網、薩滿舞道具等一系列民俗用具陳列於室,成為了展示赫哲族民族文化的物證。

伊瑪堪的旋律久久回蕩,千百年前的先民與當代人守望著同一條江流。

和諧共生 生生不息

赫哲族人離不開魚,就如同魚離不開水。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以及黑龍江省魚產研究院的科學家們,就已經關注到了撫遠一帶的魚類資源保護問題。

1988年,撫遠放流站建立。

隨後,在政府的推動下,一個國家級的鱘鰉魚繁育養殖基地在撫遠建立,鱘鰉魚苗的成活率從最初的不足60%增加到了如今的90%以上。

三江濕地,由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圍合而成,總面積將近20萬公頃,擁有發達的水系和茂盛的植被,目前已經探明的動物多達數百種,是全球罕見的淡沼澤濕地生態系統。

2016年,一座以自然生態為主題的博物館,撫遠市魚文化體驗館拔地而起,展示著共計87種、幾乎囊括撫遠江段所有種類的魚類活體和標本。

今天生活在撫遠的漁民們,沿襲著祖輩捕魚時,將幼年魚類放歸水中的做法。

白山黑水之間,對於生物資源的守護,如同古老漁獵民族建起的生態長城。

居住在撫遠的人們,終將如同返鄉的魚群,與生息故土不離不棄,世代相伴。

漁歌唱徹,曾經喚醒遠古的智慧;皓月星辰,載滿千古浮泛的扁舟。

當歸來的魚群成為時間的指針、寬廣的江河詮釋著家園的深意,人類與自然,彷彿在這裡達成了最默契的約定。

曾經遙不可及的東方,是漁獵文化的搖籃,也是生態文明的通途。

白山黑水間,撫遠,面朝大海,前路可期。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

《撫遠篇》

播出時間:11月24日 22:31

監製 / 閆東 主編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劉軍亞 戎騫 程乾(實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科教 的精彩文章:

生存大挑戰
搏擊從生存之戰開始

TAG:央視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