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思想家王陽明究竟有何能力可以和孔聖人比肩?

思想家王陽明究竟有何能力可以和孔聖人比肩?

原標題:思想家王陽明究竟有何能力可以和孔聖人比肩?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曾國藩只能算半個。


而清朝人說,如果嚴格按照立德、立功、立言這三立,那古往今來的儒家完美人格也只有兩個半,諸葛亮算一個,王陽明算一個,曾國藩算半個。

明史直接說:「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


清末林則徐看重的是他以天下為己任,對國家的貢獻:「以王陽明之才,國家所祈禱以求也。」並將「苟利國家,生死以之」作為自己一生的座右銘。


左宗棠佩服的是王陽明的事功:「陽明先生,其事功,其志業,卓然一代偉人,斷非尋常儒者所能幾及。」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發表演講時指出:「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的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學說,皆具獨立尚武的精神,救四千五百萬人於水火,成就大功。」以此激勵在東京的中國留學生。


王陽明到底有什麼樣的能力可以和孔聖人比肩,又如何能讓這麼多的中國牛人俯首膜拜呢?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應該向內去求。每個人生活的世界,實際上是由你的內心創造的,這個世界的意義是由你的心賦予的。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動,其實還是不知道。也就是知行一體。

做到這兩點,就可以致良知了。無論是內求真理,還是知行一體,都離不開實踐。可以說,實踐精神才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


等大勢,不如自己造勢


通常人們說,做事要順勢而為,但是王陽明用行動告訴我們,無勢可借的時候,與其等大勢來臨,不如自己造勢。


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的時候,曾經有這樣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就是王陽明繞開寧王主力,攻打寧王老巢南昌。但是手下兵力不足,強攻未必能迅速拿下,而且還要蒙受巨大損失。這時候,有人報告王陽明,在城外有南昌軍的一隻千餘人的伏兵。王陽明計上心來。


他一面給攻城部隊下死命令,要求不成功便成仁。另一面派一隻精銳部隊伏擊了這個千人小隊,散播整個南昌被包圍的謠言,然後故意放走了驚慌失措的殘兵。

這些殘兵逃入城內,消息傳開,守城將士無不驚懼萬分,加上正面的陽明軍隊悍不畏死,登時氣為之奪,紛紛棄城逃跑。


憑著用計謀造出的聲勢,王陽明順利攻下南昌城,一舉佔領了寧王老巢。


與其坐等惡化,不如主動出擊


正德十二年,王陽明贛南剿匪,在經過周密的布置之後,王陽明在不費朝廷一兵一餉的情況下,贏得了剿匪十多年來的第一場勝利。

但是王陽明在贏下戰爭之後,馬上給朝廷上奏摺,分析了贛南匪情的嚴重,要求朝廷賦予他軍政大權。這是明目張胆的向朝廷要權,明朝建國以來,還沒有哪個臣子有這麼大的膽子。


因為他清楚,這次雖然打贏了,但是贛南匪患太過嚴重,稍有不慎就是禍國殃民的大動亂。與其等到後來出兵征討,不可收拾,不如現在就把匪患扼殺。


在兵部尚書的力挺下,朝廷終於答應了這個有些犯忌諱的要求。而王陽明總攬軍政大權之後,上下官場少了掣肘,效率大大提高。僅用一年時間,就清剿了為禍數十年的匪患。與其坐等事態惡化,不如主動出擊,防患於未然。


等「絕對正確」,不如邊走邊改


王陽明的弟子尋求大道的時候,常另闢蹊徑去讀一些雜書,和聖人之道無關的書籍。王陽明卻只是對他們說,將來你們自然會發現聖人之道的妙處,那時候,自然就會去看聖人之書了。所以,王陽明對弟子看雜書,鬼神志怪之類的書籍從來不加以糾正。



王陽明認為,人只有經歷了錯誤,走回正軌的時候,心裡才更通透,之前對聖人之道越隔膜,認識到錯誤之後,就對聖人之道越親近。


這個世界上沒有白費的功夫,哪怕是走錯了路,那也是收穫。最怕的就是瞻前顧後,小心謹慎,什麼也不敢做。這樣才真的失去了獲得真理的機會。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無勢可以造勢,不要等;事情出現惡化的跡象也不要等,抓緊治理,別拖沓;事情哪怕做錯了也不要緊,錯誤也是收穫,總比不做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歷史 的精彩文章:

抗戰時期「近衛聲明」的來龍去脈
【今日歷史】10月28日大事記,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