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關注】永州歷史文化概說 告訴你一個不知道的永州

【關注】永州歷史文化概說 告訴你一個不知道的永州

原標題:【關注】永州歷史文化概說 告訴你一個不知道的永州


永州歷史文化概說


蔣政平 張澤槐 楊金磚


永州古稱零陵,是我國南方開發較早的地區。零陵得名於舜葬九嶷,是上古時期留下的全國34處重要古地名之一。境內秦代有縣級建制,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零陵郡,隋開皇九年(589)廢郡設州,因境地有「永山永水」置永州總管府。從此,零陵、永州一地二名。又因瀟水、湘江在市內蘋島匯合,雅稱瀟湘。2016年4月啟動《永州市志》編纂以來,我們依據歷代史志記載,結合市內外專家研究成果,對永州的歷史與文化進行梳理,深感永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且特色突出,可概括為「一城、兩址、三人、四特色」。為此,特作如下考述。


一 座 歷 史 古 城

零陵古城,亦稱永州古城。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她是永州這本歷史文化大書的精粹所在。


一曰千年古郡。零陵西漢建郡以後,經濟社會得到空前發展,到東漢後期,成為全國13個人口過百萬的大郡之一。零陵的建城史,從公元前124年(西漢元朔五年)縣級泉陵侯國在此築城算起,至今已有2142年,期間作為郡、州、路、府所在地長達1900年。自東漢零陵郡治從今廣西全州遷至該城後,儘管轄地幾經調整,但歷代王朝在這裡建郡置府從未間斷。我國的歷史古城,主要分古都、古郡(州)、古縣三種類型。由於受朝代更替以及軍事、經濟因素影響,州郡一級行政區域調整及治所變更,往往較為頻繁。據考,在今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省區近70萬平方公里幅員內,共有漢代古郡8個,分別是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其中建郡置府歷史未間斷、治所未變更的,只有長沙、零陵兩個城市。零陵這座千年郡城,歷史上不乏著名建築,而最具標誌性意義的是「雄冠一州」的永州府衙,它建在東山之下,「創自漢唐」,歷代雖「屢有興廢」,但其基址跨越千年不變,實為一處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史實表明,零陵的古郡文化獨具特色。


二曰楚南都會。古稱「楚粵之交,零陵一大都會也。」據史籍記載,到南宋末年,零陵城牆達到九華里多,計1635丈,城內辟有「南市、北市、腰市」三處集中貿易場所,店鋪共76座。查閱清光緒《湖南通志·建置志》可發現,從漢代到明朝初年的1500餘年裡,零陵均為湖南僅次於長沙(潭州)的第二大城市。由於其「南接交廣,北達荊湘」,兼有湘江、瀟水舟楫之利,歷史上是楚南粵北一帶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南北客商彙集於此,大量的兩廣貨物甚至海外奇珍,經由零陵輸入中原內地,反之,內地的絲綢、陶器及先進生產工具等,也由此輸入嶺南乃至海外。明代戶部尚書周希聖所作《平政橋記》,真實地記錄了當時使節郵傳和商賈往來的盛況。


三曰軍事重鎮。古代永州的軍事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正如名儒宗稷辰詩云「零陵邊郡古重鎮,坐制百粵威聲覃 」。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所出土的《駐軍圖》清晰標明,西漢初期長沙國南境的「深平防禦區」,即今永州南部的瀟水流域,駐軍九支,並建有指揮城堡。此後,晉、唐直至明清,永州一直處於中原王朝重兵把守的狀態。明代,永州一府有二「衛」,即永州衛和寧遠衛;清代的永州「鎮」,管轄衡州「協」、寶慶「協」及臨武營、宜章營、桂陽營、武岡營和嶺東營,換言之,永州鎮總兵要負責相當於今衡陽、郴州、邵陽、永州四個市的武備防務,凸顯永州軍事防禦地位之顯赫。


四曰山水佳城。永州是享譽全國的「佳山水郡」。昔人評說:「北之晉,西適豳,東極吳,南至楚越之交,其間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永(州)最善。」(柳宗元《游黃溪記》)。2016年2月,著名建築學家吳良鏞高足弟子、清華大學博士孫詩萌與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蒂姆.希思合作發表了學術論文——《永州歷史山水城市復興的空間策略》,文章認為古城永州(零陵)屬於中國古代中等規模的經典山水城市,其特色在於:第一,城市選址與各個時期的整體布局均完全依託瀟水回灣及其東岸丘陵所提供的天然地利與空間限定;第二,街巷格局順應基地東高西低、瀟水西抱之勢,形成二縱八橫、向瀟水放射的形態;第三,城市功能分區依託山水條件而形成佔據三山(即東山、萬石山、千秋嶺)及山麓地帶的行政文教區和佔據濱水狹長地帶的商業居住區;第四,城內外標誌性建築在選址上皆追求山水形勝之地;第五,城內外風景名勝多沿瀟水及其支流分布,使瀟水成為名副其實的「風景線」。


兩 處 遠 古 遺 址


永州境內分布著眾多的古人類活動遺迹,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道縣福岩洞遺址和玉蟾岩遺址。這兩處古遺址,真實地展現了永州燦爛的史前文化。


福岩洞遺址:東亞人類進化的「伊甸園」


福岩洞遺址位於我市道縣西北部樂福堂鄉塘碑村。該洞屬於大型管道型溶洞,發育於上古生界碳酸鹽岩系內。2011年9月,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領銜,包括西班牙國家人類演化中心、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和湖南地方考古機構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此發現5枚人牙化石,而後經2012、2013年再發掘,共在福岩洞內發現47枚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測定,其年代在8萬至12萬年前,呈現典型現代智人特徵,是目前可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現代人牙齒。2015年10月,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 Nature)在線發表這一重大考古研究成果。


福岩洞考古發現證實,在8萬至12萬年前,福岩洞一帶的原始人已經完成向現代智人的進化。考古學家們表示,這種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特徵的人類在東亞大陸的出現時間,比歐洲和西亞要早至少3.5萬至7.5萬年。因此這一考古發現,是國內外學者在現代人起源研究領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對於探討現代人在歐亞地區的出現及擴散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一考古驚世發現表明,永州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現代人的發祥地。它將永州可以追溯的歷史,向前推進到8萬至12萬年之前。

玉蟾岩遺址:世界稻作農業之源


玉蟾岩遺址位於道縣壽雁鎮白石寨村附近,距福岩洞僅6千米。1988年,全國文物普查發現該遺址。經國務院批准,由中美兩國考古界共同發掘,參加考古發掘的專家包括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袁家榮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終身教授巴耶瑟夫等4位外籍專家。經1993年、1995年和2004年3次考古發掘,發現世界上最早原始古栽培稻9枚炭化稻穀和可以拼合成型的釜型原始陶器。


玉蟾岩出土的稻穀是一種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徵的特殊稻種,體現從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原始性狀,屬栽培稻。經測定,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年代距今至少有1.2萬年至1.4萬年,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這一發現,將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提前了8000年以上。2009年6月,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載有關玉蟾岩陶片斷代的文章,推定玉蟾岩出士的陶片大約距今1.4-2.1萬年,這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發現的陶片都早幾千年。


人工栽培稻和原始陶器的出現,是人類由定居走向農業生產的重大事件。世界農業史表明,人類從狩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的時間大約在1萬年前。而至遲1.2萬年前,「玉蟾岩人」就在全世界率先選育、種植人工栽培稻穀,而且率先燒造陶器。這足以表明,以道縣玉蟾岩為中心的湘江上游和瀟水流域是水稻的原產地。由於其重要歷史價值,玉蟾岩考古發現被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2001年6月,玉蟾岩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親筆題詞:「天下稻源」。


三 位 頂 級 人 物


永州自古人才輩出。後漢的劉優,是零陵第一位朝廷重臣,官至尚書右僕射,史稱其「朝綱無所不總,台閣為之肅然」。三國時期,這裡走出了蔣琬、劉巴、黃蓋、劉敏、周不疑、劉先等一批風雲人物。一部記載兩漢三國零陵郡人物的《零陵先賢傳》,流傳甚廣。其後,名臣武將代不乏人。光緒《湖南通志·人物誌》收錄元代以前湖南各類傑出人物共657人,其中永州佔114人。縱觀永州歷史全局,有三位輝耀古今的人物,對瀟湘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影響至深至遠。


<一>中華道德文明始祖舜帝


四千多年前,舜帝禪位於大禹後,巡守南方,「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史記·五帝本紀》),從此舜帝與九疑、零陵便融為一體。


舜帝,姚姓,號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他是上古五帝中最具傳奇性的人物,也是最早施行道德教化的聖明之君,以致後世常以「堯天舜日」來稱頌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


古史相傳他是黃帝的第八代子孫,舜往上五代以來,都是卑微的老百姓,生活在今山西南部。舜的父親凶頑,後母愚昧,弟弟狂傲,他們屢次想殺死舜,舜都躲開了。但舜仍盡心侍候父親和後母,友愛地對待弟弟。

舜二十歲時憑藉孝德而天下聞名。三十歲時,帝堯詢問可重用之才,四方諸侯首領都推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來觀察他治理家庭的情況,派九個兒子和舜相處來觀察他待人接物。舜在歷山耕種,歷山人都相互謙讓田界;在雷澤捕魚,雷澤的百姓相互謙讓位子;在黃河邊制陶,當地生產的陶器沒有粗製濫造的。他所到之處,一年成了村落,兩年成了城邑,三年成了都市。堯試著讓他管理百官,負責推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種教化,舜都做得很好。於是堯使舜代行天子事,最後禪位於舜。


據典籍文獻所載,舜帝畢生有五大功勞:(1)「播時五穀」,任命棄主持農業,教人們播種各種穀物;(2)「浚川,賓士土地」,疏通河道,治理水患,開始水利建設;(3)「象以典刑」,設立五種常用的刑罰,以流放來寬大犯了五刑的罪人,開始用刑法管理國家;(4)「懲四凶」,把戰敗的共工、歡蔸、三苗、鯀分別流放,天下人都臣服於舜;(5)「選賢任能」,共二十二人,讓他們分工領導和管理天下大事,推行德政,並制定考察和賞罰制度。最終,開創了上古時代第一個太平盛世。《史記·五帝本紀》稱:「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就是說中國樹立明確的道德觀和原則都是從虞帝時代開始的。


舜帝晚年以利天下而不利一人的博大胸懷,禪帝位於治水有功的大禹,自己踏上南巡之路,安撫苗蠻,體察民情,最後積勞成疾,崩葬九疑。有學者指出,舜帝南巡、藏精九疑是上古時期的重大事件。舜帝及其隨行的大臣、部族,是有文字記載最早沿湘江、瀟水南行的中原人,可視為一支浩蕩的拓荒大軍,他們把華夏先進文明首先帶到此地,無疑對永州的早期開發作出開拓性貢獻。正緣於此,舜帝所創立的道德文化必然成為瀟湘文化的源頭根脈。


偉哉舜帝,常留明德在瀟湘。


<二>唐代大文豪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山西永濟,出生於京城長安,系官宦世家。他從小聰敏過人,勤奮博學,經史百家「無不通達」。貞元九年(793)進士,授校書郎,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改革失敗後於永貞元年(805)貶為永州司馬,謫居永州達十年之久。這十年,是柳宗元人生悲劇性的十年,但也是他作為思想家、文學家創作最輝煌的十年。據本地學者考證,柳宗元傳世作品600餘篇,其中400多篇寫於永州。宋代文學家汪藻《柳先生祠堂記》云:「先生之文載,凡瑰奇絕特者,皆居零陵時所作」。


柳宗元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其哲學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份,《天說》《天對》等重要論著認為,「元氣」是物質的客觀存在,根本否認「元氣」之上還有最高的主宰。在政治思想方面,他提出「吏為民役」的觀點,認為官吏是人民的僕役,而人民通過納稅來僱傭官吏,這在封建社會堪稱洪鐘巨響;所著《封建論》,是唐代政論文的典範之作。由於柳宗元在中國唯物主義史上的貢獻和地位,他成為毛澤東一生品評最多的歷史人物。


柳宗元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寓言創作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高度的哲理性,《三戒》《羆說》等篇幅簡短,筆鋒犀利;傳記作品《捕蛇者說》《段太尉逸事狀》《梓人傳》等,批判時政,尖銳有力。其詩作風格清峭,律詩《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為唐代七律名篇;絕句《江雪》與李白的《靜夜思》、孟浩然的《春曉》齊名。柳宗元對後影響最大、最膾炙人口的是山水遊記,他把我國山水遊記文學推向了一個高峰。「永州八記」描繪幽深奇絕的永州山水,文筆明麗峻潔,多所寄託,具有卓越的藝術獨創性。


作為一代文宗,柳宗元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極高地位。從北宋起,即有「韓柳文章李杜詩」之譽,明中葉以後,與韓愈一同列入「唐宋八大家」。1999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將柳宗元與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陸遊並尊為十大文豪,出版了《中國古代十大文豪全集》。柳宗元貶謫永州,這是永州之幸。地以人傳,正所謂「至今言先生者必曰零陵,言零陵者必曰先生」(汪藻語)。因為有了柳宗元,永州遂名聞天下;因為有了柳宗元,永州的歷史文化更加厚重而精彩。


柳宗元——一個值得永州人永遠傳頌的名字!

<三>宋明理學鼻祖周敦頤


理學,又稱道學,是宋元明時期儒家思想學說的通稱。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是,唐末五代以來人文淪替、廉恥喪盡,故理學高揭天理之大公,專註於反躬內省,言理言道,言心言性。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營道(今道縣)人。曾任大理寺丞、國子博士,歷任分寧縣主簿、南安軍司理參軍、桂陽縣令,知郴州郴縣、洪州南昌,通判虔州、永州,提點廣南東路刑獄等職。因晚年築室廬山蓮花峰下的小溪上,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後人遂稱為濂溪先生。所著《太極圖說》和《通書》,營建出宋代儒家新的理學框架。他繼承《易傳》《中庸》和道教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聖人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周敦頤的哲學思想,經他的學生程顥、程頤繼承發展,到朱熹集大成,建立起一個完備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體系,成為歷宋元明清700年不動搖的官方哲學,並影響到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周敦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極高,被儒家推崇為孔子、孟子之後的又一位聖人,在全國孔廟中配祀孔子。他的散文名作《愛蓮說》深受世人喜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千古名言,成為後世官宦士子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座右銘。


古語云:「瀟湘有洙泗之風」。周敦頤是道州人,又在永州任通判三年,志載他「與里中人言學,永、道間多親炙其教」,他的學說對後世永州產生深遠影響。周敦頤之後,永州出現了一個理學學者群體。清道光《永州府志》於人物志專設「理學」篇,載錄有造詣的理學名士達45人之多,他們「在北宋者聞周程之風,在南宋者衍朱張之緒,在有明則宗陽明者十幾七八焉。」


需特別提及的是,永州歷來被稱為湖湘文化的起源地,筆者認為,究其淵源有二:一是北宋周敦頤是湖湘本土誕生的第一位文化巨人,他被視為湖湘文化的奠基人。在湖湘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唐以前基本上找不出明顯而突出的儒家思想文化系統代表人物,直至周敦頤具有濃郁儒道思想合流的濂學的創立及其後湖湘學派的興起,湖南才在中國正統主流文化中取得獨具影響的一席之地,故有「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王闓運聯語)之說。


二是南宋湖湘學派幾位大儒與永州有著不解之緣。湖湘學派是南宋時期興起於湖南的重要理學學派,由著名學者胡安國、胡宏父子奠其基,理學大家張栻繼其統,而由張栻弟子承其風、衍其流。史載胡安國於紹興初年以「徽猷閣待制知永州」,以文學飾吏治,號稱名太守;張栻則因其父張浚兩次貶謫永州,前後隨父寓居永州長達十多年,永州實為張栻第二故里,他與本地名士張紆、嚴昌裔、蔣昺等交遊,研治理學,後來永州又有吳倫、蔣復、謝用賓、呂陟4人成為他的入室弟子。從一定意義上說,胡安國和張栻的學說皆發軔於永州。湖湘學派主要創始人胡宏的墓地亦在永州。胡氏一家原藉福建崇安縣,因胡安國出仕湖南而徙居衡山,胡安國過世後,其子胡靜因「永為先人保障地」(意指胡安國與其侄胡寅曾任永州知州),將全家遷居永州郡城的春泉巷,遂「占籍」零陵,即落戶為零陵縣人。胡家自定居永州後名人輩出,被載錄《湖南通志·人物誌》的永州胡氏後裔,南宋有胡黼,元代有胡汝儒,明代有胡真、胡愷和胡維翰。既然胡氏家族已「占籍」零陵,那麼,家人在胡宏去世後將其歸葬永州,便是情理中事。大清《一統志》、歷代《永州府志》及《零陵縣誌》均明確記載:「宋右承務郎胡宏墓在永州城東關外寨口山」,下葬日期為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壬子二月。


綜上所述,稱永州為湖湘文化起源地,實乃名至實歸。


四 大 品 類 特 色


永州文化源遠流長,內涵極其豐富,形成了魅力獨具的四個品類特色。


其一,文人著述多。山水有靈,群賢畢至。歷代名家如屈原、司馬遷、蔡邕、謝脁、李白、杜甫、劉長卿、元結、韓愈、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楊萬里、范成大、陸遊、元好問、張養浩、馬致遠、解縉、李夢陽、王夫之、袁枚等,都留下吟詠永州風物的作品。同時,永州本土文人輩出。如東漢末,零陵少年才俊周不疑,寫有《文論四首》,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以詩論詩的評論家。兩宋時期,湖南在全國有影響的作家周敦頤、陶岳、路振、周堯卿、陶弼、樂雷發等,為清一色永州人。據道光《永州府志·藝文志》載,永州古代著述共1003種,其中經部213部、史部336部、子部220部、集部234部。另據不完全統計,歌頌舜帝及其二妃的詩文近5000首(篇),吟詠「瀟湘」的詩詞達2700多首。

永州古代著述品味之高,為世所公認。據本地學者劉翼平統計,永州古代的詩歌、遊記、寓言、政論文章等,有90多篇精品佳作選入全國各類大中小學教材,有的甚至被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教材所選用。改革開放後,我市曾將周敦頤的《愛蓮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陶鑄的《松樹的風格》,作為黨員幹部必讀的「經典三篇」,從中領悟做人做官的道理。


其二,存世碑刻多。書法碑刻是永州這本書直觀的載體。永州歷史上出了兩位書法大家。唐代狂草大師懷素,字藏真,俗姓錢,今永州零陵區人。他在吸取前人草書精髓的基礎上,潑墨暢志,刻苦磨礪,使草書藝術達到爐火燉青的境地,後世將他與張旭並稱為「顛張狂素」,成為中國草書史上並駕齊驅的兩座高峰。清代道州人何紹基,書法取法顏真卿與魏碑,熔篆隸於一爐,卓然自成一家。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國十大書法家集》,何紹基名列其中。


古碑刻被譽為人文的精靈。湖廣湘漓一線,自古為中原至嶺南的水路通道,加以水石清秀,流寓的文人墨客多,因此,全國現存古代摩岩石刻以湘南永州與桂北桂林最為密集。永州境內的摩岩石刻現存總量76處、1713通。祁陽浯溪碑林505通,是全國最大的露天碑林。永州石刻以唐宋摩岩石刻最具代表性,在全國亦有獨特地位。就書家而言,歷代名家顏真卿、懷素、蘇軾、黃庭堅、米芾、董其昌、何紹基等,均在永州留有石刻,且篆、隸 、楷、行、草諸體皆備,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特別是顏真卿書丹的浯溪《大唐中興頌》,傳為其平生得意之作,堪稱曠世之寶。


其三,文物古迹多。永州是文物大市,品類涵蓋了古遺址、古墓葬、古石刻、古石窟寺、古建築、古文化線路、近現代紀念建築、民族民俗文物,以及各個時代代表性藝術品和工藝美術品等。有省領導曾把永州比作「一座巨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迄今為止,全市已普查登記各類文物點27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2處,館藏文物17000餘件。另有中國傳統村落28個。文物專家認為,永州有幾類優勢文物資源在全國獨具影響,除前述重大考古發現和唐宋摩岩石刻,還有明清官式建築、漢族古村古居,以及館藏文物珍品,如琉璃豬、青銅樽、宋代金冠等。


其四,地域特色文化豐富多彩。永州地當楚粵之交,曾是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百越文化交匯之地,又是多民族聚居地,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形成了濃郁而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文化。如今,全市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有祁劇、零陵漁鼓、祭舜大典、女書習俗、江華長鼓舞、瑤族盤王大歌、祁陽小調等七個;評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有東安武術、道州龍舟、雙牌七祖活佛故事、江華盤王節、江永勾藍瑤寨洗泥節、冷水灘黃陽司扎紙故事等十三個。這些非遺作品,是永州地域文化的奇葩,彌足珍貴。


永州的革命文化可圈可點。我市是革命老區,全市現有革命遺址117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其中永州籍黨員就有3名,他們是李達、陳為人、李啟漢,特別是李達,主持中共「一大」籌備工作,成為黨的創始人之一和早期重要領導者。這是永州的榮光。1934年8月、11月,紅六軍團西征探路,中央紅軍長征突圍,先後經過永州,歷時共一個多月,紅軍在永州境內的重要戰鬥達23次,不少紅軍將士血染瀟湘,在永州的革命史上寫下光輝的篇章。


永州厚重歷史文化的積澱與形成,有其獨特的自然與社會歷史成因。


一是自然環境因素。上蒼似乎對這一方洞天特別眷顧。永州境內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貌類型多樣,氣候類型適宜,為遠古人類活動和原始農業孕育,提供了絕佳的自然環境條件。尤其溶洞眾多,既是古人類理想的棲息地,又為史前文化的保存創造了條件。


二是崇文重教因素。永州歷代官員對教育和文化建設極為重視。唐代,永州和道州已創辦州學,江華、寧遠已有縣學,為湖南最早興辦的官學。永道二州其他各縣都於宋代建起了官學。宋代,地方官吏還在境內大辦私塾、書院,南宋理宗皇帝為道州濂溪書院御賜匾額,濂溪書院從此名聞天下。由於科舉制度的影響,官學、書院的興盛,民間讀書求功名的風氣甚濃,眾多莘莘學子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據統計,從唐代到清光緒九年,湖南共考取進士2291人,永州府加藍山縣有487人,佔21.2%。其中唐宋兩代,全省進士967人,永州和道州384人,約佔40%;同期全省狀元6人,永州、道州佔3人,延唐(今寧遠)人李郃既是開湘狀元,也是湖廣地區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又據《湖南教育大事記》按縣統計,寧遠在唐代產生過7名進士,佔全省同期進士數的四分之一強;宋代,祁陽以93名進士列全省第一,零陵縣73名居第二。


三是貶官、名宦因素。歷史上,永州由於 地極南楚、遠離京師,曾是朝廷安置貶官之州。唐宋兩代,包括楊炎、寇準、丁謂、范純仁、蔡京、汪伯彥、張浚、湯思退、趙汝愚、陳自強10位宰輔人物在內,一大批官員被貶來永州和道州。就多數貶官而言,既是名臣,又是文化名人,他們居永期間,或潛心名山事業、著書立說,或授徒講學,培養人才,無論是柳宗元對前來求學者「言道、講古、窮文辭」,還是蔡元定「道至舂陵,來學者日眾」,都折射出貶官在傳播文化方面的傑出貢獻。同時,歷代地方官員中,不乏勤政愛民、政績卓著者。翻開光緒《湖南通志》,被收錄「名宦志」的永州郡縣兩級官員達338名之多,可謂歷史政壇群星璀璨。從一定程度上講,是這些名宦與唐宋貶官們共同鑄就了瀟湘文化的輝煌。


四是區位交通因素。永州是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兩廣地區的重要門戶,歷來被稱為「楚粵通衢」。古代跨越五嶺有五條通道。根據北京大學教授李孝聰對五條古道走向的考證,經由永州地區的竟有三條半:①越城嶺道,歷史上稱湘桂走廊,此道由長江入湘江,溯湘江至廣西興安,經秦朝開鑿的湘桂運河(靈渠)入灕江,順流南下,入西江,抵廣州;②萌渚嶺道,即瀟賀古道,此道沿湘江上溯至零陵蘋島後,與越城嶺道分途,再沿瀟水上溯,經道州、江永,越過萌渚嶺隘口,到達廣西的賀州,由此沿賀江順流而下,至廣東西江沿岸的封開縣江口鎮,便可順西江至廣州;③零陵——桂陽嶠道,即東漢大司農鄭弘奏事所開,北段與萌渚嶺道相同,從永州沿瀟水上溯,至道州,與萌渚嶺道分途,在萌渚嶺與九嶷山之間穿行,東至漢桂陽縣(今廣東連州),再由連江順流而下,沿北江到達廣州。此外,有騎田嶺道,自衡陽沿耒水上溯,經耒陽至郴州,在此一可轉旱路,經藍山縣南至連州;一可南下坪石,再西南行,經星子也可至連州。對於永州來說,騎田嶺道佔半條入粵古道。在五嶺古通道中,越城嶺道和萌渚嶺道是兩條最古老而又重要的路線,從公元前218年秦伐南越開始,到兩宋之際,前後興旺了一千多年。戰時是軍輸大道,漢、唐、宋歷代出兵統一嶺南,都是從此二路出擊;和平時期,南遣的戍卒、南下的移民及南來北往的客商,更是不絕於途。由於古代永州長時期處於南北交往的樞紐位置,在中原先進文明向嶺南傳播的歷史進程中,起著橋樑和中繼站的作用,因而也率先受惠,經濟文化居湖南領先地位,各類人才相繼產生。也正因為上述古道歷史意義非凡,2013年5月,國務院公布湘桂古道(永州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值得注意是,中古時期的永州因區位交通而興盛,元明清以後也因區位交通而衰落。唐開元年間,名相張九齡開闢了從江西翻越大庾嶺的梅關新道,這條嶺南嶺北的交通新幹線,因抵廣州路程大大縮短而具有無可比擬優勢,再經宋代大規模加修,到元代以後逐漸取代經由永州的萌渚嶺、越城嶺二道,而成為南北主要通道。當然,明清之際,中原往廣西、越南以及雲貴方面的交通,仍選擇由靈渠線路走。由於交通地位的下降,加之明末清初境內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永州由盛而衰,到20世紀粵漢鐵路通車,五嶺古道變為歷史陳跡,永州進一步邊緣化,淪為偏僻落後之地。


來源:永州日報


責編:秦偉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永州 的精彩文章:

【關注】中國古代書壇「聖」「祖」身份的比較分析——兼論對「草聖」懷素身份的認同

TAG:文化永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