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排行不佔優勢,戰功並不顯著,皇太極為何能夠最終獲得成功

排行不佔優勢,戰功並不顯著,皇太極為何能夠最終獲得成功

撰文:趙立波

四十四歲那年,皇太極從其父努爾哈赤手中接過這份巨大家業已經九年,這年他正式定出國號大清,以表達他「掃清廓清」之意。作為努爾哈赤的八阿哥,皇太極一直都是他的掌上明珠。雖然生前沒能明確提出他是汗位繼承人,但從二人的談話可知努爾哈赤對他寄予了深切的厚望:「你想當汗嗎?你退朝時先送送你的哥哥,那麼你哥哥的子弟必回報你。「「你乃是我嫡妻所生,我是很喜愛你的,可你不能因為這個緣故就自以為賢明了。你這樣想,是多麼愚昧無知啊!」《滿文老檔》說到動情處,一生戎馬的硬漢竟然老淚縱橫起來。

努爾哈赤畫像

按照滿洲習俗,努爾哈赤的嫡子七人都有權嗣位,論排行皇太極第八,論貝勒位次皇太極第四,論戰功皇太極未必超過代善、阿敏,那麼能夠最終讓皇太極勝出,完全都與老汗努爾哈赤長期的默默培養有關。雖然繼承了汗位,但皇太極對擁戴他的三大貝勒頗為優禮。每當朝會舉行盛大慶典時,皇太極都會把三位哥哥擺在與自己同等位置一起居南面並列為坐,可知其稱帝之初地位並非如何穩固。在不久發生了莽古爾泰「御前拔刀」後,皇太極得到支持後才將其革去大貝勒爵位,最後在圈禁十年後死於禁地。第二年正月,在代善等人明智選擇下,皇太極正式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坐受」,改為自己「南面獨坐」。《清太宗實錄》由此才成為能夠全面支配八旗各主的權威人物。

皇太極畫像

皇太極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學習,並且能夠將這種智慧貫穿於整個戰略當中。

天聰九年,他專門召集文館大臣探討關於如何學習歷史,並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朕觀漢文史書,殊多飾詞,雖全覽無益也。」並要求這些官員重點整理學習遼、宋、金、元史書,總結興衰道理。

皇太極算得上努爾哈赤兒子中最善於學習的一位,早在幾年前,他突然來到文館檢查修書工作,看到修書官員問,所修何書?回答說:「正在給您記載事迹」。皇太極馬上迴避,並頗為禮貌地說:「此史臣之事,朕不宜觀。」在吸取金朝教訓時,皇太極認為都是縱慾享樂所致,而他最崇拜的就是金世宗,認為他「奮圖法祖,勤求治理」,並多次稱讚他為「小堯舜」,並召諸王、貝勒等王大臣集中學習《大金世宗本紀》,並說:「你們大家聽著,金世宗這個人,是蒙古、漢人所有國家中名聲最顯著的賢君,所以無論當代或是後世,都稱他作小堯舜。我披覽這部書,了解其中的梗概,特別感到嚮往和羨慕,耳目倍加明亮,不勝嘆賞。」《清太宗實錄》

明朝與滿洲對決

此後在軟實力包裝硬實力的推進下,皇太極變得愈加從容,對整個戰爭布局表現出強大自信。在給朝鮮國王的信中,依舊還能感受到這個正值壯年的男人逐漸走向成功的霸氣「大軍既出,銳不可當,所到之處,無不奏捷。」復有孔、耿、尚三將軍歸降,東北濱海各部歸順,兵丁增加萬餘。至若大軍出師,四十萬眾之蒙古國察哈爾汗之妻太后及太子並眾悉數降服,天下蒙古部終成一提。」《天聰九年檔案》

彷彿一切都按照皇太極設想的那樣發展,大明王朝愈加變得岌岌可危起來。崇德五年(1640),督察員官員向皇太極遞交了一份奏摺,對如何攻打明朝提出三個方向點:「一攻打燕京,此刺心之著也;二直抵關門,此斷喉之著也;三先得寧錦門戶,此剪重枝伐美樹之著也。」皇太極原則上接受了建議,但他謀劃的更為出奇,把義州(遼寧義縣)選作屯兵、進攻錦州的後方基地。認為此處土地肥沃,前後均可縱深,利於屯田開荒,任命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為左、右翼主帥,率軍往義州城駐紮屯田,僅僅幾十天,就將荒無人煙的田野變成「修城築室,俱已完備,義州東西四十里,皆已開墾。」以此與明軍堅守城池不出做長期較量。《清太宗實錄》

崇德六年(1641),明清雙方在松錦地區進行大決戰,明朝幾十萬大軍被全線擊潰,遭到致命打擊,殘餘部隊向寧遠逃竄,其餘均落入清軍手中。皇太極並在心理上對明朝將領進行瓦解,多次將俘獲過來的明朝官員「誅心」,甚至掀起了大明王朝官員前來投降的羊群效應。

明末遼東形勢圖

崇德七年(1642)九月,松錦決戰剛結束,滿洲官員一起向皇太極上奏,建議趁此機會,迅速全面發兵「率大軍直取燕京,控扼山海關,大業克成。」對於如此急躁的急功近利,皇太極表現出了高度的軍事戰略眼光,他批示說:「爾等建議,直取燕京,朕意以為不可。」緊接著他把大明比成粗壯大樹說:「無論有多大氣力,有多著急,絕不會一斧子就把大樹砍倒,而是從大樹兩旁一斧斧地砍下去,打了一定程度,這棵大樹自然自己倒下。《清太宗實錄》。後來的歷史表明,皇太極的戰略完全準確,「朕今不取關外四城,豈能即克山海關?今明國精兵已盡,我兵四圍縱略,彼國勢日衰,我兵力日強,從此燕京可得矣。」此時還沒有對後來吳三桂打開山海關的考慮,從某種程度來講,清朝得天下實在是太容易了。

貳臣洪承疇畫像

皇太極在臨死的前幾個月,在送出征的將士時,已經預見到明朝關內「流寇」強大影響力。並對如何開展輿論戰做出了具體部署說:「你們如遇『流寇』,就說你們看到明朝已經大亂,激而成變,我們來征,也是如此,並要求嚴加與這些人產生衝突,不得誤殺他們,就是一二個人也不行。皇太極這點的遠見比李自成激怒吳三桂就高出數倍,最終也為吳三桂倒戈埋下了伏筆。正當皇太極準備大舉進發寧遠、山海關時,卻在「無疾端坐」中猝然離世,未能見到大明王朝這棵大樹如何「撲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波瀾 的精彩文章:

雍正為何最器重「老十三」胤祥,稱他「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
清代流放黑龍江有多可怕?零下40攝氏度,缺衣少穿,非人虐待

TAG:歷史大波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