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古絲路鐵門關研究獲新進展:復原了玄奘所經過的「鐵門」路線

古絲路鐵門關研究獲新進展:復原了玄奘所經過的「鐵門」路線

近日,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楊方帶領「絲路復原」課題組成員,先後多次赴中亞考察,採集了重要山口、河谷的影像與GPS數據,對古代絲綢之路中的主要路線進行了復原,其中包括玄奘所經過的「鐵門」路線。

學界一般認為,古絲綢之路上有兩處著名的「鐵門關」,一處位於今新疆庫爾勒北郊、孔雀河上游的深峽中,即現今成為庫爾勒市標誌性景點的「鐵門關」。另一處「鐵門關」則位於今烏茲別克南境,處於由「中亞的十字路口」撒馬爾罕至阿富汗、印度的交通主幹線上。關於後者,近幾百年來卻鮮見資料更新。

根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鐵門者,左右帶山,山極峭峻,雖有狹徑,加之險阻,兩傍石壁,其色如鐵」。侯楊方告訴記者,關於中亞的「鐵門」,學界一直存在一個誤解,認為它的位置在一個叫做「帖木兒南門」的地方。但是該地實際是位於從「鐵門」往南70餘公里處。此處一道形似長城的山牆屹立在大平原上,其中一個缺口位於謝羅博德小鎮北側,從撒馬爾罕至鐵爾梅茲的公路由此穿過。但這個山牆豁口的形態與玄奘等親歷者所描寫的狹長孔道明顯不符,並且謝羅博德這個地名在中國古籍中正好出現過。明永樂年間,陳誠出使帖木兒帝國當時的首都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當時譯作「屑必藍」),途中曾在此安營。據記載,此處在「鐵門關」以南二日程,計170里處,可見兩者並非一地。

侯楊方認為,中亞的「鐵門」應該是一段位於分水嶺下方的山峽,北側入口位於北緯38°13"34" ,東經66°53"59",南側出口位於北緯38°13"08",東經66°54"26",全長約1.8公里,通道最窄處不足10米寬,兩側石壁近乎垂直,高達數十米,呈青黑色。其形態與玄奘描寫的「鐵門者,左右帶山,山極峭峻,雖有狹徑,加之險阻,兩傍石壁,其色如鐵」完全吻合。由於山峽的出入口十分隱蔽,與四周荒蕪的群山融為一體,現代公路修建後,這個古老的通道遂遭廢棄,漸漸被人們遺忘。據悉,此次侯楊方帶領的考察隊事先通過文獻考訂,利用衛星照片和三維地形模型做出大致定位,然後通過現場放飛無人機搜尋峽谷入口,並完整地走通了這段古道。

精彩推薦

原標題:古絲路鐵門關研究獲新進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辯證看待媒介時代文學泛化現象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全譯本(第一輯)》新書在滬發布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