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環境使然:滿清皇帝是如何喪失外交能力的?

環境使然:滿清皇帝是如何喪失外交能力的?

原標題:環境使然:滿清皇帝是如何喪失外交能力的?



今人在回看近代的鴉片戰爭,往往會有一種身處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感觸。戰爭的一方不僅使用洋槍洋炮,還有當時已經得到推行的國際外交準則。另一方則不僅武器落後,連外交常識和基本的涉外理念都極度欠缺。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 使用落後武器對抗聯軍的清軍


這些差異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尚不明顯。但在二十年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就因一系列事件而暴露無遺。面對聯軍派出的外交團隊,清軍不僅在談判中將其臨時扣押。還在收監階段,對大部分成員施以近乎野蠻的酷刑。最終,這些暴行激怒了整個聯軍,並引發了後來的火燒圓明園事件。


清朝扣押和折磨聯軍使團人員 讓其被世界認知為野蠻人


但當我們回望滿洲帝國的發家史,卻會發現其早期涉外手段是靈活而多變的。對外,他們利用聯姻、軍事和賄賂等手段,盛京的小朝廷先後打破了明朝、蒙古與朝鮮的戰略包圍網。對內,他們利用賞賜和分封等手段,穩固了由不同部落利益集團組成的政權。早期八旗制度的優勢,甚至讓曾是對手的蒙古人和漢人,都願意加入進去。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滿清的外交能力出如此巨大現退化?



早期八旗制度不問血統和出生 只看實際能力


這其實和滿清統治者所處的格局,有息息相關的聯繫。早在滿洲人還處於後金階段,周遭的環境就極其惡劣。不但有明朝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虎視眈眈,側後還有受明朝僱傭的蒙古騎兵不斷地騷擾。即便是看上去人畜無害的朝鮮,也是甘願為明朝提供支援的死忠。這樣三面受敵的局面,讓後金隨時面臨著至少來自兩個方向上的攻擊。若非明朝布局者的能力低下,這個偶爾出現的地方自發秩序中心,可能已經被攻滅數次。


後金時期的滿洲 一直處在三面受敵的困境


因此,後金必須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壓榨屬地臣民,以便快速收割有限的資源,獲得理論上的三線做戰水平。幸好,長期與關內交流的建州女真,已經逐漸熟悉了明朝特有的管理模式。他們很快也照葫蘆畫瓢,模仿起東亞帝國特色的編戶齊民體制。



永遠改變了東亞歷史的皇太極

所以,皇太極大量任用俘虜或投誠的前明朝官員,不斷強化編戶齊民制度的建設。希望用漢人律法所賦予自己的特權,在短時間內榨取超過正常生產水平的資源。



早期的滿洲八旗軍 一直是部落武士聯盟


只是,這樣的高壓統治模式,根本不可能讓桀驁不馴的滿洲部落武士信服。尤其是在北方新征服的索倫部和野人女真,一直在堅持著東北亞人的傳統習慣法,抵制皇太極的漢化政策。最終,逼得皇太極數次舉兵征討索倫部,試圖這些部落武士臣服。這也是在無形中,又給資源不足的滿清增加了第四條戰線。


清朝對於滿蒙貴族 繼續維持封建習慣法


迫於無奈的皇太極,只能對屬於滿洲的各族群,採取比較懷柔的策略。對於有較強戰鬥力的女真各部,往往會將自己的女兒或者孫女許配給各王公。對長期苦於物資貧乏的蒙古各部,則支援自家婦女連夜編製的護甲。在部落聯盟尚未完全瓦解,政權還需要這些部族酋長支持的時代,滿洲皇帝的權力受到制約,只有在自己的直轄領地才能做到為所欲為。這些部族則繼續按照傳統的封建習慣法,為皇太極提供戰時兵力。在戰勝後,也會從皇太極那分得相應的戰利品。



清朝對於漢人 則直接撿起了明朝的編戶齊民壓榨模式


但對於習慣了編戶齊民壓榨的漢人,皇太極的政策就沒有那麼客氣了。一般而言,只有證明自身戰鬥力或技術水平的個人和群體,才能獲得不錯的優待。包括同滿人家族通婚,甚至直接被劃入八旗集團。沒有這些價值的普通戰俘,則只能被限制在固定的莊園內,成為生產糧食的農奴。他們在關外繼續著類似被俘前的關內生活,為新的老爺們奮力納糧。至於自身的權益,則被壓到了最低水平。但苦於武力不振和內部組織度散亂,也沒有什麼反抗慾望。



入關後的清朝 征服了更大面積的編戶齊民地區


入關後,滿洲軍隊迅速控制了整個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不僅掠奪了大量的土地,也順便獲取了以租種這些土地為生的海量編戶齊民人口。在戰亂逐漸平息後,由土豆和玉米引進帶來的耕地面積擴大,進一步促成了非封建制人口的增漲。這個進程在清朝取消人頭稅後,又發生了一波幾何級的爆發。這就讓坐鎮北京的皇帝,可以輕鬆獲得巨量的資源儲備。原本可以限制皇權的封建領地區,則在土地面積和人口比例上都被完全壓制。



編戶齊民制度給滿清貴族貢獻了海量資源


於是,誕生於特殊年代的制度,又反過來養成了安逸環境下的全面退化。清朝統治者在一代代的更替後,越來越顯得像是被自己擊敗的前明舊主。儘管在十八省以外的滿洲、蒙古和西域等地,還有殘存的封建領地區。但已經在整體上,不如內地的廣袤編戶齊民地帶。原先需要同各類領主打交道的皇帝,現在可以更多仰仗官僚體系去直接發號施令。不僅不再有地位平等的外交對象,連對自己有一定束縛力的領主都難以尋覓。



安逸而優越的十八省環境 迅速腐化了滿清統治集團


事已至此,滿清焉能繼續保有多邊格局下的靈活外交手腕?當由封建習慣法轉入國際多變格局的世界,開始蔓延到東亞大陸的帝國自留地。皇帝和他的下屬們,開始遭遇不知編戶齊民為何物的職業外交家。



整個晚清的歷史 就是統治集團嘗試迴避和對抗世界的歷史


儘管在初始階段,雙方都還帶著一顆求同存異的好善之心。但雞同鴨講久了,大家還是免不了互相厭惡仇視。直到屬於皇帝私產的圓明園,在聯軍的報復性打擊下被焚毀,清朝才想到建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近代東亞才懂得如何學習和融入近代外交體系,並嘗試以文明人姿態重回世界的大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莫蒂默十字戰役:三個太陽見證英格蘭少狼主的誕生
冰封王座:多瑙河上的步兵大戰騎兵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