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巨炮謝幕:1945年美英海軍對日炮擊行動始末

巨炮謝幕:1945年美英海軍對日炮擊行動始末

原標題:巨炮謝幕:1945年美英海軍對日炮擊行動始末



(本文約5500字,配圖22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二戰時期是戰列艦技術發展的巔峰時刻,日本海軍的大和級和美國海軍的衣阿華級代表了這一艦種的終極形態。然而,二戰時期同樣是戰列艦跌落神壇、走向消亡的落幕時刻。碩大無匹的大和雙雄在美利堅海鷹的撕咬下遍體鱗傷,抱憾而亡。公認史上最佳的衣阿華四傑在戰爭舞台上的角色也不過是為快速航母保駕護航而已,至多向某個珊瑚島礁發泄怒火,卻從未得到機會與真正的對手過招較量。1945年7月,當太平洋戰爭的進程進入倒計時之際,英美海軍的戰列艦們終於過了一把當主角的癮,用數千噸鋼鐵和炸藥為即將逝去的大艦巨炮時代奉上謝幕演出,這是海戰史上戰列艦隊最後的大規模集結,而它們的目的不過是在日本海岸上製造出成堆的碎磚爛瓦罷了。


困獸之島

1945年7月,血腥的沖繩戰役業已落幕,美軍搬掉了通往東京的道路上最後一塊絆腳石,下一個目標就是登陸日本本土,任何還有思考能力的人都已經意識到,太平洋戰爭的決戰時刻越來越近了。


此時的日本列島已經是一座火焰與飢餓之島。至1945年夏季,美國陸航第20航空隊的B-29「超級空中堡壘」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摧毀了一座座城市,東京、神戶、大阪、名古屋,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屍骸遍地。美軍航空特混艦隊的艦載機群也多次空襲沿海港口,掃蕩日本海軍的殘存戰艦。在海上,由潛艇和水雷封鎖構成的絞索越收越緊,海運線幾近斷絕,日本已經難以獲得海外資源,國內物資嚴重匱乏,戰爭機器接近窒息。



■ 太平洋戰爭後期,在日本本土上空密集投彈的B-29「超級空中堡壘」。


即便在如此絕望的圖景下,日本陸海軍的主戰派依然狂熱地鼓吹「本土決戰」,叫囂所謂「一億總玉碎」,不惜讓婦孺老弱手持竹槍去對抗全副武裝的美國大兵。由於燃料短缺,聯合艦隊殘餘的艦艇已經失去了作戰能力,日軍能夠抵禦美軍登陸的力量主要是地面部隊和航空部隊,還有五花八門的特攻兵器,而神風特攻更是日軍的一張王牌。在沖繩戰役後,日本陸海軍開始有意識地保存飛機,準備在美軍登陸本土時掀起更猛烈的「神風」,妄圖重現平安時代擊退元寇的一幕。



■ 日本為了進行本土決戰,連婦女都被動員起來組成所謂「竹槍部隊」。


由所羅門和中太平洋諸島一路血戰而來的美軍對於日軍的野蠻和頑固早已充分領教,也預見到登陸日本本土的極端困難,因此在實施作戰前必須用盡一切手段削弱日軍的抵抗力量。在持續空襲和海上封鎖之外,美軍太平洋艦隊高層決定祭出艦炮轟擊的大招,將之前執行航母護航任務的快速戰列艦集中組成炮擊艦隊,對日本海岸目標實施火力打擊。然而,此舉的真正目的是引誘日軍飛機出動反擊,好讓航母戰鬥機加以剿滅,實際上戰列艦們扮演著誘餌的角色,還是為航母們打下手。



■ 1945年4月11日,「密蘇里」號在沖繩海域遭遇特攻機撞擊前的瞬間。鑒於日軍特攻機的威脅,美軍在登陸日本本土前要盡量消耗日軍的航空力量。

炮擊艦隊完全不必擔心岸炮的威脅,日軍很早以前就放棄了沿岸布防的戰略,作為一個島國,與其耗費大量資源在漫長的海岸線上修建炮台,不如打造一支強大艦隊禦敵於海上更實際,因此日軍僅在少數重要港口設有海岸炮台,而大多數海岸處於未設防狀態。作為先期預備行動,美軍潛艇奉命抵近日本海岸,偵察可能存在的雷區,美國陸航的B-29、B-24也實施了大範圍的航空偵察,搜尋機場和有價值的攻擊目標。


重鎚砸落


1945年7月1日,美國海軍第3艦隊由菲律賓萊特灣起航,在「蠻牛」威廉·哈爾西海軍上將的率領下兼程北上,直驅日本太平洋沿岸。在哈爾西手中有一攬子打擊方案,除了使用戰列艦、巡洋艦實施近岸炮擊外,他麾下的核心戰力,由約翰·麥凱恩中將指揮的第38特混艦隊(TF 38)的航母群也將展開空襲,游弋在日本近海的美軍潛艇也會配合行動。



■ 美國海軍第3艦隊司令哈爾西上將(左)與第38特混艦隊司令麥凱恩中將(右)。


1945年7月10日,美國海軍對日本本土的最後一輪火力打擊以TF 38的空襲揭幕,大群艦載機如疾風暴雨般席捲了東京周邊地區,僅遭遇輕微抵抗。飛行員們上報的戰績包括擊沉軍艦11艘、商船20艘,擊傷軍艦8艘、商船21艘,擊落25架敵機。然而,哈爾西對這份戰果並不滿意,他希望16英寸重磅炮彈能成為挑逗日本人的紅布,誘出更多的日本飛機前來送死。


在空襲東京後,第3艦隊繼續北進,前往本州東北海岸和北海道,由於處在B-29作戰航程之外,上述地區大多未受攻擊,在實施炮擊的同時,航母艦載機也將展開空襲。美軍艦隊炮擊行動的第一個目標是岩手縣的釜石,當時這座城市擁有40000人口和大型鋼鐵廠,由於缺乏焦炭和其他原料,鋼鐵廠的生產力已不足一半。



■ 1945年7月14日駛向釜石的TU34.8.1編隊,編隊核心是3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在北上途中,從艦隊主力分離出一支分艦隊,被賦予TU34.8.1的戰術編號,由約翰·沙弗羅思海軍少將指揮,該艦隊由「南達科他」、「印第安納」、「馬薩諸塞」號戰列艦、「昆西」、「芝加哥」號重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組成。TU34.8.1的3艘戰列艦均屬南達科他級,共有27門406毫米艦炮,單輪齊射拋擲的彈丸重量超過27噸!它們猶如一群海中猛獸般於7月14日中午出現在釜石外海,戰列艦和重巡洋艦排成縱隊,進入與海岸平行的炮擊航線,驅逐艦則從旁護衛。


■ 7月14日中午美軍艦隊炮擊釜石的現場彩照,「印第安納」號戰列艦正在開火。


12時10分,滾雷般的轟鳴聲迴響在本州島東北海岸,打破了炎熱夏日正午的寧靜。美軍戰列艦在27000米距離上以鋼鐵廠為目標打出了第一輪齊射,大約半分鐘後才從岸上傳來爆炸聲。隨後,美軍艦隊以穩定的射速開始持續輸出火力,並漸漸向海岸靠近,重巡洋艦和驅逐艦也陸續投入了炮擊。由於編隊中沒有掃雷艦艇,所以美艦也未敢過於靠近,以防觸雷。炮擊持續了兩個小時,美軍艦隊在釜石港外來回折返六次,向岸上發射了802發406毫米炮彈、728發203毫米炮彈和825發127毫米炮彈,大多數炮彈都準確地落在鋼鐵廠範圍內,激起的煙塵籠罩了整座城市,久久不散,美軍校射飛機難以觀察到地面情況,甚至進行航拍都無法判定毀傷效果,直到戰後美軍才確認釜石鋼鐵廠遭到嚴重破壞,被迫停產,至少損失了四周的生鐵產量和兩個半月的焦炭產量,有423名平民在炮擊中身亡。不過,美軍的主要目標落空了,整個炮擊過程中美軍艦隊未受到任何反擊,唯一的傷亡是5名被日軍強迫勞役的美軍戰俘不幸死於炮擊。



■ 7月14日,「馬薩諸塞」號戰列艦炮擊釜石時的開火瞬間,在照片左側可以看到飛行的炮彈。


7月14日至15日夜間,另一支炮擊艦隊TU34.8.2同TF 38分離,駛向北海道西南海岸,這支艦隊由奧斯卡·巴傑海軍少將指揮,包括「衣阿華」、「密蘇里」、「威斯康辛」號戰列艦,「亞特蘭大」、「代頓」號輕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密蘇里」號是第3艦隊旗艦,哈爾西本人就在艦上親臨觀摩炮擊作戰。TU34.8.2的目標是室蘭市,日本制鋼在當地建有兩座大型鋼鐵廠。同夜,由4艘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組成的分遣隊在本州島東北海岸搜尋日軍艦船,但一無所獲。



■ 太平洋戰爭後期,為航母執行護航任務的「威斯康辛」號戰列艦。在戰爭臨近結束時,該艦暫時解除了航母保鏢的角色,擔綱執行炮擊任務。


7月15日拂曉,3艘衣阿華級戰列艦將令人生畏的炮口齊齊指向尚在晨霧籠罩下的海岸線,成噸的炮彈伴隨著第一道曙光落在遙遠的日本北方領土上,在停火命令下達前,TU34.8.2在26000~29000米距離上向室蘭傾瀉了860發406毫米炮彈,然而受到霧氣和爆炸煙塵的妨礙,美軍飛機依然難以進行有效觀測和彈著修正,僅有170發炮彈落入兩座鋼廠區域內,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其焦炭生產直到戰爭結束也未能恢復,但生鐵生產僅受輕微影響。偏離目標的炮彈給室蘭城區帶來了嚴重破壞,大量民房被毀。


■ 太平洋戰爭時期「衣阿華」號戰列艦的前主炮群特寫。對日炮擊是衣阿華級戰列艦在二戰中少數幾次用到主炮的作戰行動之一。



■ 「密蘇里」號戰列艦在太平洋戰場作戰的彩繪。


TU34.8.2在北海道海岸附近逗留了大約6個小時,暴露在日軍岸基飛機的攻擊範圍內,儘管每艘戰列艦上都有約150門防空炮,背後又有航母撐腰,哈爾西依然擔心會受到日軍攻擊,他後來在寫道,那是他一生中最漫長的時刻。然而,直到炮擊結束,也沒有一架日軍飛機出現在美軍視野內,這使得哈爾西更加確信日本人在保存實力。7月15日晝間,TF 38的艦載機群對北海道和本州島北部實施了大規模空襲,重點打擊在兩島之間航行的運煤船。


英艦來援


對釜石和室蘭的炮擊結束後,TF 38暫時遠離日本海岸,前往外海加油並與英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主力會合,後者按照美軍規則被賦予TF 37的戰術編號,擁有6艘艦隊航母和4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7月17日,英美航母對東京以北地區發動聯合空襲。當天晚些時候,TU34.8.2再度脫離航母編隊,向日本海岸靠近,準備對茨城縣日立市展開炮擊。艦隊指揮官仍是巴傑少將,但陣容更壯盛,除了3艘衣阿華級外,又加入了「北卡羅來納」、「阿拉巴馬」號和「英王喬治五世」號,總共6艘戰列艦,擔任護航的是「亞特蘭大」、「代頓」號、8艘美軍驅逐艦和2艘英軍驅逐艦。英軍戰艦被安排在美軍編隊後方,但可以獨立行動。哈爾西繼續在「密蘇里」號上觀戰,英美航母將派出夜航戰鬥機進行掩護。



■ 1945年夏季在太平洋戰場作戰的「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攝於關島海域。


英美聯合艦隊選擇在夜間實施炮擊,目標是日立市周邊的9處工業設施。當夜恰逢降雨和濃霧,美軍校射飛機無法起飛,炮擊艦隊只能利用雷達和無線電定位實施盲射。炮擊於17日深夜11時10分開始,持續到次日凌晨1時10分,期間美軍戰列艦發射406毫米炮彈1238發,英軍戰列艦發射356毫米炮彈267發,兩艘輕巡洋艦也向日立以南的日軍海岸雷達站和通訊設施發射了292發152毫米炮彈。炮擊距離保持在21000~32000米之間。儘管炮火猛烈異常,但準度不佳,9處目標中僅有3處遭到明顯破壞,其餘6處損傷輕微,倒是日立市區落彈頗多,損失慘重,加上7月18/19日夜間B-29的空襲,導致日立市79%的城區被毀。


■ 這幅彩繪展現了「阿拉巴馬」號戰列艦主炮齊射的場面,該艦參加了7月17/18日對日立的炮擊。



■ 美國海軍「阿斯托里亞」號輕巡洋艦,該艦屬於克利夫蘭級,裝備12門152毫米艦炮,其艦名繼承自1942年在薩沃島海戰中戰沉的同名重巡。


7月18日,英美航母再度空襲東京地區,主要目標是停泊在橫須賀的「長門」號戰列艦。當日夜間,美軍第17巡洋艦分隊的「阿斯托里亞」、「帕薩迪納」、「斯普林菲爾德」和「威爾克斯-巴里」號輕巡洋艦在6艘驅逐艦的護衛下,由卡里·瓊斯海軍少將指揮,以野島崎的一處海岸雷達站為目標進行了5分鐘的短促炮擊,發射152毫米炮彈240發,但沒有命中記錄。7月21日至23日,英美艦隊進行海上補給,隨後在24日至28日間對吳港和瀨戶內海實施大範圍空襲。7月24/25日夜間,第17巡洋艦分隊在紀伊水道巡邏期間,炮擊了和歌山縣串本町的水上飛機場和潮岬的雷達站,炮擊僅持續了四分鐘,破壞輕微。


炮擊持續


7月29日夜間,TU34.8.1奉命前往靜岡縣海岸的濱松市執行炮擊任務,其陣容與7月14日炮擊釜石時相同,「英王喬治五世」號和3艘英軍驅逐艦以TU37.1.2的名義參加此次作戰。濱松市在此前的空襲中已經遭到嚴重破壞。英美戰艦各自為戰,「英王喬治五世」號於晚間11時19分在18350米距離上向日本樂器株式會社二號工廠展開炮擊,這座工廠當時已經轉產飛機螺旋槳,在飛機校射下這艘戰列艦在27分鐘內發射炮彈265發,儘管當晚能見度良好,仍然未能給目標造成明顯破壞,不過由於炮擊造成的恐慌導致大量曠工,迫使工廠停工。



■ 1945年8月停泊在東京灣的「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背景中可以看到「密蘇里」號戰列艦和一艘埃塞克斯級航母。該艦對濱松的炮擊是歷史上英國戰列艦最後一次對敵開火。


美軍艦隊的炮擊效果同樣差強人意,其目標是濱松機車工廠和其他三處工業設施,機車廠在炮擊後停工三個月,其餘三處設施中有兩處在炮擊前已經停產,另一處未受炮擊影響。美軍艦隊還對濱松的鐵路設施進行了破壞,導致火車停運66小時。在炮擊期間,英軍驅逐艦「水女神」號曾向數隊疑似漁船的小船開火。與先前的行動一樣,炮擊艦隊未遇到任何抵抗。值得一提的是,濱松炮擊是英國戰列艦最後一次向敵方目標開火。


7月30/31日夜間,美軍第25驅逐艦中隊(旗艦「約翰·羅傑斯」號)在路德維希海軍上校指揮下前往駿河灣搜尋日軍艦船,未發現目標,索性在31日凌晨進入海灣,對清水市的鐵路機車廠和制鋁廠展開炮擊,在7分鐘內發射了約1100發127毫米炮彈,雖然直接命中鋁廠,但是該廠早已停工,而機車廠未受任何損傷。


■ 美軍第25驅逐艦中隊旗艦「約翰·羅傑斯」號驅逐艦,屬於弗萊徹級。


在7月底,8月初,英美艦隊暫離日本海岸躲避颱風,並補充燃料和彈藥,隨後再度北上,在8月9、10日以艦載機群襲擊了本州北部的日軍機場,宣稱擊毀約720架飛機。由於美軍誤判7月間對釜石的炮擊未能達成效果,決定於8月9日再次炮擊該城,仍由TU34.8.1執行此任務,該艦隊得到「波士頓」、「聖保羅」號重巡洋艦、英國海軍「紐芬蘭」號輕巡洋艦、紐西蘭海軍「甘比亞」號輕巡洋艦以及3艘英國驅逐艦的加強。「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因為機械故障,缺席了此次作戰。



■ 1945年8月9日,英美艦隊第二次炮擊釜石的現場照片,正在開火的是「馬薩諸塞」號戰列艦。


9日12時54分,英美艦隊的重炮再次向釜石的鋼鐵廠和船塢開火,炮擊持續了近兩個小時,平均射擊距離為13000米,在四次通場中發射406毫米炮彈803發、203毫米炮彈1383發、152毫米炮彈733發,最後一輪齊射由「甘比亞」號完成。在這次炮擊期間,終於有數架日軍飛機現身,立即被盟軍巡邏戰鬥機擊落2架,其餘逃散,這是全部炮擊行動中艦隊僅有的一次遇敵記錄。本次炮擊造成的破壞更甚上次,釜石鋼鐵廠的生鐵產能喪失殆盡,遺憾的是炮彈擊中了當地的戰俘營,有27名盟軍戰俘身亡,另有271名平民喪生。有趣的是,此次炮擊通過架設在「衣阿華」號甲板上的無線電天線對美國國內進行了現場直播,使得大洋彼岸的美國民眾也能親耳聽聞戰列艦的雷鳴之吼。



■ 紐西蘭海軍「甘比亞」號輕巡洋艦,該艦在8月9日的炮擊中是最後停火的盟軍戰艦。


「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和3艘英軍輕巡洋艦及護航驅逐艦計劃在8月13日再次炮擊日本海岸,因為該艦的機械故障仍未解決,美軍已經在廣島、長崎投擲了原子彈,作戰取消。8月9日對釜石的炮擊就成為對日炮擊行動的終曲。


■ 「馬鮁」號潛艇的官兵們在展示戰果旗,在旗幟下方有六次岸轟行動及摧毀一列火車的戰果標誌。


除了水面艦艇的炮擊外,還有2艘美軍潛艇也參與了對岸炮擊。「馬鮁」號潛艇在6月22日自7月25日之間,先後6次以甲板炮和127毫米火箭彈襲擊了日本北海道和庫頁島海岸,特別是在7月23日,該艇派出一支8人破壞小組登陸庫頁島,在一處鐵路線上安放了炸藥,一列火車經過時被炸毀,造成150人死亡。「褐鱒」號於6月24日炮擊了長崎縣境內的平戶市。


結語


在1945年7、8月間,英美海軍對日本海岸進行了一系列炮擊行動,其中5次以戰列艦為主體,共有8艘美軍戰列艦和1艘英軍戰列艦參加,累計發射406毫米炮彈超過4000發,356毫米炮彈超過500發。戰後調查表明,盟軍的炮擊嚴重破壞了的日本鋼鐵工業,釜石和室蘭的鋼鐵廠均大幅減產,直到戰爭結束也未恢復,但是引誘日軍飛機出擊加以殲滅的目標始終未能達成。戰後,日本統計了炮擊及除空襲外其他襲擊的損失人數,共有3282人,約佔盟軍造成本土傷亡人數的0.5%,其中1739人死亡,1497人受傷,46人失蹤。



■ 1945年7、8月間英美艦隊對日本本土的火力打擊,紅色標誌為水面艦艇炮擊,黑色標誌為航母艦載機空襲。


調查顯示,即便是406毫米炮彈的破壞力也不如艦載機使用的900公斤或450公斤航空炸彈,正如TF 38司令麥凱恩中將所言,那些用於保護炮擊艦隊的飛機都能造成比艦隊本身更大的破壞。但是,考慮在當時的環境下艦隊近岸炮擊的風險較低,炮擊行動仍被認為是合理的。相比炮擊造成的物資損失,炮擊行動的心理效果更為明顯,沉重打擊了日本民眾的士氣,即使在炮擊中受損輕微的工廠往往也會因為工人擔驚受怕、拒絕上工而導致產量下滑。對於日本平民而言,艦隊炮擊遠比空襲更令人恐懼,因為艦隊襲擊幾乎毫無預警,持續時間也更長,更重要的是,盟軍艦隊已經可以毫無忌憚地抵近日本海岸,這一事實讓很多日本人相信戰爭已經輸掉了。



■ 1945年8月28日停泊在相模灣的英美戰艦,其中包括美軍「密蘇里」、「科羅拉多」號戰列艦和英軍「英王喬治五世」、「約克公爵」號戰列艦等。


■ 這幅畫作表現了1945年9月2日,「密蘇里」號戰列艦在東京灣作為日本投降儀式地點的雄姿。儘管戰列艦已經失去了王座,但在戰爭結束之際依然佔據著焦點位置。



《戰艦》太平洋之藍: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艦載機塗裝變遷


《戰艦》旋風夜襲:1942年1月巴厘巴板海戰始末記


《戰艦》雷驅之王的末路:日本海軍「島風」號驅逐艦之太平洋戰記


《戰艦》美軍航母遺骸驚現海底,曾參與首次超視距海戰


《戰艦》至貴壓載:1942年美軍「鱒魚」號潛艇的敵後運金之旅


《戰艦》磐石鐵艦:守護馬尼拉灣的美軍「水泥戰列艦」


《戰艦》首戰鐵底灣:美軍「帕特森」號驅逐艦的薩沃島海戰記


《戰艦》菲律賓海上的貓王:二戰美國海軍頭號空戰王牌戴維·麥坎貝爾小傳

《戰艦》一箭三雕:1942年9月伊-19潛艇擊沉「黃蜂」號航母之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崎峻軍史 的精彩文章:

《戰史文庫》鐵棺:藩籬難逾無奈何

TAG:崎峻軍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