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10 個道家小故事,很短,卻很真!

10 個道家小故事,很短,卻很真!








 


道字的最初意義是道路,後來引申為做事的途徑、方法、本源、本體、規律、原理、境界、終極真理和原則等等。




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其實道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生態度。

 






道長指著枝頭的一顆嫩芽,問弟子:「你能否掐斷它?」弟子說當然可以。




「你能否掐斷整棵樹的嫩芽呢?」道長進一步問。弟子說,當然可以,把這棵樹砍掉就是了。




「但你能掐斷這個春天的嫩芽嗎?」




假如你的心是一個明媚的春天,是一座春天的花園,誰又能掐斷你內心夢想和希望的嫩芽呢?










道長問,天空大嗎?弟子說,大。





道長問,樹葉大嗎?弟子說,不大。



道長問,天空能擋住人的眼睛嗎?弟子說,不能。




道長問,樹葉能擋住人的眼睛嗎?弟子說,能。




擋住人們視線的、迷失人們心智的、阻礙人們前進的,往往是生活中的一小片「樹葉」、一小點疙瘩、一小步坎坷。









道長問:你覺得是一粒金子好,還是一堆爛泥好呢?





求道者答,當然是金子啊!



道長笑曰,假如你是一顆種子呢?




其實,換個心境,或許你會得到解脫!










道長問弟子世間何為最珍貴?





弟子說是已失去和未得到。




道長不語。



經數載,滄桑巨變。




道長再問之,弟子答曰:世間最珍貴的莫過於正擁有!





一青年向道士求教:「師傅,有人說我是天才,也有人罵我是笨蛋,依你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道士反問,青年一臉茫然。




「譬如一斤米,在炊婦眼中是幾碗飯;在餅家眼裡是燒餅;在酒商眼中又成了酒。米還是那米。同樣,你還是你,有多大的出息,取決於你怎麼看待自己。」




青年豁然開朗。








一道長見一蠍子掉到水裡,決心救它。誰知一碰,蠍子蟄了他的手指。道長無懼,再次出手,豈知又被蠍子狠狠蟄了一次。





旁有一人說:「它老蜇人,何必救它? 」




道長答:「蜇人是蠍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豈能因為它的天性,而放棄了我的天性。」




有時候我們的錯誤在於,因為外界而過多地改變了自己。





少年問道長: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帶給別人快樂的人?





道長笑答:有四種境界,你可體會其中妙趣:




首先,要「把自己當成別人」,此是「無我」;




再之,要「把別人當成自己」,這是「慈悲」;




而後,要「把別人當成別人」,此是「智慧」;




最後,要「把自己當成自己」,這是「自然」。








小道士負責清掃道觀落葉,每天要很長時間才能掃完。





有人對他說:「你打掃前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明天就不用打掃了。」




小道士覺得很對,就高興地照辦了,可第二天院子里如往日一樣滿地落葉。




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萬事都不可急於求成,做好今天的事,就是對一生負責。





一隻烏鴉在飛行的途中碰到回家的鴿子。





鴿子問:「你要飛到哪?」




烏鴉說:「其實我不想走,但大家都嫌我的叫聲不好,所以我想離開。」




鴿子告訴烏鴉:「別白費力氣了!如果你不改變聲音,飛到哪都不會受歡迎的。」




如果你希望一切都能變得更加美好,就從改變自己開始。







十0


道長有一個愛抱怨的弟子。





一天,道長將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讓弟子喝。弟子說:「鹹得發苦。」




道長又把更多的鹽撒進湖裡,讓弟子再嘗湖水。弟子喝後說:「純凈甜美。」




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鹹淡取決於盛它的容器。你願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水?






 

點擊查看精選道學文章

十月十五下元節,三清觀還受生債、增補財庫、度亡解厄大法會啟告!

命里一尺,難求一丈 !

長相"年輕"的人,一定是個福星!

門上有一物,財運外泄,家宅不順!

你給別人的一切,都會回到你身上!

 

一個故事,讓你一生不再生氣,我信了!

這絕非迷信,原來睡覺真的能改變運勢!

12 種東西千萬不能送人,送錯了會闖禍!


老祖宗古訓,最成器的男人,最旺家的女人!

今年名人是非多丨坍塌的背後,可有道的痕迹可循?




仙道貴生 無量度人 










下元節,還受生債增補財庫,度亡大法會



修行交流


微信:sunmq161


點右下方"寫評論"發表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玄門道學 的精彩文章:

15 句老話兒: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這才是最好的風水,助你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TAG:玄門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