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課本隱藏的歷史:鄭和下西洋,其實是場規模宏大的刺殺

被課本隱藏的歷史:鄭和下西洋,其實是場規模宏大的刺殺

原標題:被課本隱藏的歷史:鄭和下西洋,其實是場規模宏大的刺殺


傳聞,當朱元璋打下南京城後,修築了完美的城防。朱元璋指著高大的城牆,問誰會攻入南京。劉伯溫回答說:幾乎沒有人能攻破,恐怕只有燕子才能越過城牆。乍看只是一句誑語,誰料竟一語成讖:朱元璋駕崩後,燕王朱棣入主南京,他憑藉著出色的政治和軍事才華,將明朝國力推向鼎盛時期。朱棣在位時兢兢業業,開疆拓土,文治武功,大有成為「千古一帝」的態勢。相比之下,「名正言順」的建文帝朱允炆很快就從歷史中銷聲匿跡了。


朱棣坐穩江山後,曾希望藉助編纂《永樂大典》的機會為自己正名,然而,不少建文帝的舊臣拒絕合作:朱棣遞上紙筆讓方孝孺寫詔書,誰知方孝孺竟當場寫下「燕賊篡位」四字,被朱棣怒誅十族;作為《永樂大典》和《太祖實錄》編纂工作的主持,才子解縉也拒絕遮掩朱棣起兵篡位的事實,一連被朱棣打回三次重新修改,「靖難之役」卻愈發血腥殘酷,最終被埋在雪地中活活凍死。


然而,文人再不聽話,一把刀就能解決問題;相比這些難以馴服的文人,朱允炆的下落更讓朱棣感到擔憂。史家通常認為,當燕王大軍攻破南京時,建文帝放火自焚,但史料中卻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證明朱允炆確實死在火中。雖然人們確實在火中找到一具燒焦的屍體,但這具面目全非的焦屍身上就存在諸多疑點,朱棣是絕頂聰明的人,他自然會懷疑朱允炆可能藉助金蟬脫殼之計趁亂逃走,意圖東山再起。



只要朱允炆還活著,朱棣就是「篡權者」,萬一哪天朱允炆突然重新出現在百姓的視野中,以「建文帝」的名號大手一揮,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足以令朱棣陷入無比尷尬的境地中。更令他細思極恐的是,有人報告說在皇宮下發現了一條密道,民間又開始四處流傳說建文帝不但逃出了南京,還跑到今福建泉州一帶當和尚,甚至很有可能已經出逃南洋,壯大自己的勢力以圖反擊。

這些說法令朱棣夜不能寐,終於逼迫他決定先下手為強,永除後患。朱棣召回了道衍和尚姚廣孝,此人是個高人,曾在朱元璋駕崩後慫恿朱棣起兵造反,朱棣坐穩江山後,他又急流勇退,歸隱出家。據史料記載,姚廣孝為朱棣所用時已經年逾六十了,本身無意爭名逐利,只是想要施展一下自己的經天緯地之才而已。然而,當姚廣孝衣錦還鄉時,鄉親們卻罵他助紂為虐,行同反賊,罪該當誅。



從姚廣孝的遭遇來看,我們不難發現一點:雖然論能力,朱允炆比朱棣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但他畢竟是正統,即便是被推翻,下落不明,他在民間依舊擁有強大的群眾基礎。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朱棣的擔心是十分有道理的。然而,當朱棣召回姚廣孝,要他出謀劃策時,姚廣孝以年老體衰為由推脫,但他卻給了朱棣一個完美的計劃,也推舉了一個人。


公元1405年,明朝組建規模龐大的艦隊,大小艦船62艘,船員共2780名,由宦官鄭和統帥遠下西洋。這是明朝首次海上遠航活動,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遺憾的是,正史記載,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過是宣揚大明國威,與西方几乎同時期「大航海運動」的目的相差甚遠,這也讓強大的明朝錯失了同早期的歐洲強國爭取海洋霸權的機會。然而,仔細一看,鄭和下西洋之行卻另藏玄機。


《鄭和傳》有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值得一提的是,鄭和12歲開始就跟隨朱棣,是絕對的心腹;鄭和此前又有出訪日本的經歷,擁有一定的航海經驗,讓他統帥船隊也是名正言順。由此我們可見,此次遠航活動的首要目的是找到朱允炆,斬草除根;其次是宣揚明朝國威。結果我們非常熟悉:也許朱允炆的出逃確實僅僅是一個民間傳聞,鄭和先後七下西洋,帶的人手一次比一次多,最遠抵達東非、紅海一帶,最終也沒找到建文帝的下落。不過,這一系列行動的另外一個目的達到了,永樂大帝開疆拓土、宣揚國威的願望得以滿足。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第五次親征韃靼,凱旋後病逝在軍中。同年冬天,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歸,皇帝已經駕崩。困擾了朱棣半輩子的事最終沒有發生,子孫順利地繼位綿延。不過,就朱允炆是否真的死於大火,如今仍然是歷史上的一道未解之謎,至今仍眾說紛紜。光緒二十七年,永州的「紅崖天書」指示建文帝的遺迹,還有福建寧德發現一古墓,有一家李氏的後人稱守護的陵園就是建文帝。不過,這些說法都缺少確鑿的史實做佐證,各種傳聞也在不斷地被歷史學家們推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文笑譚 的精彩文章:

此人要求上前線,斯大林大驚:能給的權力都給你了,竟還要去打仗

TAG:奇文笑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