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溝對楊露禪設防,對武禹襄傾囊相授,百年之後才明白前人用意
【開篇】武禹襄 1812-1880年 楊露禪 1799年—1872年
武禹襄和楊露禪都是太極拳大師,並且為同一時期的人,二人一樣師承陳家溝,可以說是陳家溝的傳人,只是後來楊露禪在所學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定名為楊氏太極拳,也因為被稱為楊氏太極拳的開山鼻祖。
後事不提,但是看楊露禪和武禹襄求學階段,二人在陳家溝的待遇有著天壤之別:
楊露禪慕名到陳家溝學拳,並不順利,先後曾三次到陳家溝,花費了18年的時間,可謂非常坎坷
再看武禹襄見到楊露禪功夫好,也到陳家溝學拳,但是要順利的多,當時的陳家溝可以說是為徒選師傾囊相授,武禹襄不負眾望,終成大器
那麼,同樣為弟子,待遇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
看完二人的歷史就不難理解了:
【楊露禪】楊露禪自幼習武不假,但是在去陳家溝學拳之前就已經是非常厲害的外家拳高手了,屬於帶藝投師按照當時的武行規矩,這是大忌,陳家溝為其設防純屬正常,日後楊露禪重新開山立宗也印證了這一點
【武禹襄】出身於官宦世家,文化素養極高,在當地有著極高的社會地位,當他到陳家溝學藝的時候,陳家溝的師傅們甚至不敢說是傳授於他,更是以一種平等的互相交流的方式共生
或許在當時很多人認為陳家溝趨炎附勢,重視門第極高的武禹襄?
這種理解是站不住腳的,看看日後武禹襄為陳氏太極拳做出的貢獻就明白了,武禹襄作為文化極高的一位弟子,發揮它的文化素養的優勢,將太極拳歸納總結,從簡單的招式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更是拔高到內家拳的高度,試想,即便功夫再高沒有文化基礎,能實現么?
答案不言而喻,陳家溝的前人們很精明,知道陳家溝更過的是武功高手,但能著書立說的幾乎沒有,武禹襄恰恰是最理想的人選。
看看後期武禹襄在太極拳方面的著作就明白了。
陳家溝離開武禹襄的著書立說,很難有如今的傳承。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陳溝老人:那年陳小旺36歲,如果沒有那些往事好想回去,你變了
※不愧是傳武的霸主,為達神明境界選擇自宮,就連楊露禪都忌憚
TAG:太極體驗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