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Uber一心多用,為IPO估值拼了!

Uber一心多用,為IPO估值拼了!

「我的手機上安裝了兩個出行應用——Uber和Lyft。雖然Lyft通常比Uber更便宜,但Uber比Lyft的覆蓋地區更廣。所以,為了避免關鍵時刻在某些地方叫不到車,我還是得安裝一下Uber備用。」喜歡在國外旅行的維佳向懂懂筆記展示他手機上的必備安裝軟體。

而作為加拿大本地用戶,目前住在魁北克蒙特利爾市的賽蒙,也體會到了Uber的另一種便捷性。由於蒙特利爾是以法語為主,路邊很少有「招手即停」的計程車。不太懂法語的賽蒙如果想要用電話預約計程車,就會遇到語言的障礙。

幸好支持多語言的Uber給了賽蒙一個全程不用和司機進行任何法語溝通、僅靠系統自動定位和輸入目的地便能出行的機會。價格比計程車費用低很多,付款方式也極為方便。

這種便利還給賽蒙帶來了新的工作機會:賽蒙在幾個月前完成了在Uber官網上註冊、上傳駕照、背景調查、線上培訓、申請稅號等一系列準備工作,很快成為了一名兼職的Uber司機。

幾周前,賽蒙分享了他在這一過程中的體會:「總的來說,由於Uber現在在魁北克的共享出行領域市場一家獨大,壟斷以後,必然要取得一個高額的回報。Uber現在抽成的比率高達25%。以一個車費5元的訂單為例,Uber要收取1.25元,司機得到3.75元。在此之上還有一個不管距離遠近的2.1元的叫車費。同時乘客還要支付15%的消費稅。最後乘客實際支付8.16元。」

「因此,在Uber同時收取叫車費用並按比率抽成的情況下,司機只能得到乘客實付費用的不到一半。對收入的期望不能太高,不過,在業餘時間掙掙零花錢還是可以的。」賽蒙說道。

在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工作的馬克,掙的錢也絕對比我們大多數人都多。他不僅是摩根士丹利的投資專家(領取數百萬美元的年薪),還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兼職做了Uber司機。不過,這不是因為他需要更多的錢,而是因為想要在和其他銀行的競爭中,獲得服務這家公司上市的機會。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這只是銀行家為吸引潛在客戶注意力而做的一件事。馬克長時間的付出可能會得到很好的回報。如果Uber選擇摩根士丹利作為其上市的最大承銷商,馬克將可能獲得Uber司機有史以來見過的最大獎勵。

Uber正在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它要IPO了。

對Uber新CEO達拉·科斯羅薩西以及管理層來說,在上市前如何獲得好的估值,成為他們最大的焦慮。上市不僅是管理層的個人意願,也是Uber在明年要對軟銀等投資人兌現的承諾。


「一專多能」:拚命多元化,導致增長放緩

在面對創業公司「是要在單一方向聚焦,還是要業務多元化以爭取更多可能」的選擇時,一邊探索和投入新領域、一邊「壯士斷腕」捨棄部分虧損市場的Uber,顯然選擇了後者。

據英國《金融時報》在今年10月報道,Uber正在測試一種名為「Uber Works」的新服務,以提供安保、酒店等行業里的短期工作。企業可以從Uber平台上僱傭短期的工作人員(比如服務員或安保人員)。這項服務在今年早些時候在洛杉磯進行測試以後,目前正在芝加哥試運行。

這一舉動標誌著Uber最近擴大業務的努力。此外,Uber首次向投資者展示了餐飲外賣服務Uber Eats成立四年後的業務數據,並在上個月宣布將擴大Uber Eats服務,以覆蓋美國70%的人口。Uber選擇在這個時間段(2018年底)推出Uber Eats的業務數據,無疑也是將其視為整體業務布局中的一支值得讓投資者期待的潛力股。

值得一提的是,Uber還在今年1月首次增設了首席多元化官的職位。達拉·科斯羅薩西在今年4月接受CNNMoney採訪時說:「Uber在增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路上,才剛剛開始。」

不過,Uber的快速業務多元化正在導致增長放緩。據CNBC在11月14日報道,Uber在第三季度相比第二季度的虧損遞增,損失上升至近10億美元。其他同期的業績數據分別為:

收入29.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8%。

在向司機支付以前收取的總預訂金額為127億美元,同比增長34%。

調整後的凈虧損額為9.39億美元(第二季度為6.8億美元)。

調整後的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虧損為5.27億美元,同比下降13%,但自第二季度以來增長了24%。

手頭現金從第二季度末的73億美元減少至65.5億美元。

Uber Eats總預訂額為21億美元,同比增長150%。

與Uber要在不同的垂直行業實現服務多元化的計劃不一樣,其在共享出行領域的競爭對手Lyft目前看起來似乎更專註於支持在移動領域的業務,而不是分散到多個行業。

不過,儘管一年以前Uber背負了創始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離開等一系列的爭議和輿論,但據數據分析平台Second Measure在今年9月的數據顯示,Uber在美國的共享出行市場仍佔據著70%的份額,處於領先地位。Lyft的市場份額為28%,比今年初上升了2個百分點。

在業績數據上,科技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顯示:Lyft在今年上半年收入9.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凈虧損為3.73億美元(去年同期為2.06億美元);毛利潤率在今年第三季度增長了45%(去年同期為38%);營銷支出占其收入的百分比從去年的54%下降到今年的43%,減少到2.42億美元。

可以認為,Uber和Lyft正佔據美國共享出行領域的絕大部分市場。對二者來說,在經歷初期巨額的市場投入和支出以後,在未來如何縮減成本,實現正向現金流同樣重要。


IPO估值:「一專多能」,利弊幾何?

達拉·科斯羅薩西今年7月在科羅拉多州的2018年財富頭腦風暴技術會議上說:「我不認為在上市之前開始盈利是絕對必要的。但公司需要一條明確的可以通向盈利的道路。重要的是要產生現金。」

與其說Uber想要通過業務多元化,在更多的領域觸及到更多的消費者,不如說Uber正在積極地尋找共享出行領域以外的其它可贏利點。一旦公司上市,更廣泛的商業模式也可能對潛在投資者更具吸引力。

儘管業務多元化在最開始需要更多的分散投入,並會導致增長放緩,但這是希望「一專多能」的Uber必須在短期內承擔的風險和代價。不過,Uber在四年前開始的多元化嘗試「Uber Eats」已初見成效。

對於Uber的管理層和投資者來說,Uber Eats在今年第三季度的業績中可謂表現亮眼。在全球約500個城市開展業務,總預訂額為21億美元,同比增長150%。消費者科技公司Edison數據顯示,在今年7月的美國餐飲外送服務市場中,Uber Eats佔比28%,僅次於已成立14年的GrubHub的34%的市場佔比,並已趕超成立5年的DoorDash的18%的市場佔比。

達拉·科斯羅薩西期望,Uber Eats的增長最終將轉而推動Uber共享出行業務的增長。

在此之前,摩根士丹利及高盛投資銀行向Uber提交了IPO估值計劃書。其中數據顯示,可能對該公司估值為1200億美元,遠高於上次報告的620億美元估值。

雖然也有一些銀行家表示,當Uber希望投資者知道它不只是共享出行平台時,可能會使公司在IPO中更難估值,不過,據華爾街日報消息,摩根士丹利及高盛投資銀行對Uber Eats也做出了高達近200億美元的估值。

值得注意的是,僅Uber Eats一項業務的估值當前就已趕超Lyft整體的150億美元估值。不難看出,在Uber的多元化業務中,產生盈利的業務,能讓投資者看見未來更多盈利的可能,從而幫助其提高IPO估值。

據CBS新聞報道,有利於提升IPO估值的,除了Uber Eats, 還包括Uber在其它共享出行服務如中國的滴滴出行和印度的GrabTaxi中所持有的股份。


Uber Eats:有用戶歡喜,有餐廳擔憂

懂懂筆記注意到, Uber Eats到目前為止在Uber官網上總計獲得771條用戶評價,評分為滿分5分。在蘋果應用商店中總計獲得973541條用戶評價,評分為4.8分。這些評價足以讓新用戶產生「值得一試」的想法。

「總體來說,我覺得物品的單價還算合理。也不再需要擔心進入一個陌生的餐廳和一群不認識的人一起吃飯時,衣著外表看起來如何。食物可以直接被送到我家門口,花費的時間和我自己來準備差不多。更重要的是,每天還可以變換要吃的菜譜。這可以讓我的未婚夫覺得我的廚藝正在變得越來越好(雖然他並不知道真實情況)。」署名「粉色變色龍」的用戶在蘋果應用商店上這樣評價。

事實上,對於負責Uber Eats餐飲外送業務的Uber司機來說,共享服務的本質並沒有太大變化。區別只是車裡面的要麼是乘客,要麼是放在包裝盒裡的食物。

不過,今年3月,福布斯新聞網站刊文表達了Uber Eats可能會讓餐廳陷入破產的擔憂。原因是Uber Eats在提供外賣服務時,會按訂單總價的30%收取服務費。而這筆服務費需要由餐廳承擔,且不允許餐廳通過提高訂單價格的方式來彌補該成本。

數據顯示,2016年,外賣訂單佔據美國餐廳總銷售額的7%。在去年6月摩根士丹利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預計這一數字最終可能會佔到所有餐廳銷售額的40%。這一比例在城鎮地區可能會更高。

儘管餐飲外賣公司認為外賣訂單可以成為一種營銷形式,總部位於費城的Honeygrow快餐連鎖店的首席執行官賈斯汀·羅森伯格卻表示:「問題在於,由於消費者更多地使用Uber Eats等服務來預訂更大份額的餐食,外賣訂單實際上在開始取代一些餐廳的核心業務,而不是對業務進行補充。而且外賣訂單比在店消費帶來的盈利更少。外送服務表面上是在給餐廳帶來業務,實際上是在帶走利潤。」

家住紐約市曼哈頓翠貝卡街區的戈捷在2013年開了第一家名為Mulberry & Vine的餐廳,那時餐廳不提供送餐服務。如今這家餐廳的主菜出現在Uber Eats的熱門訂單清單上,外賣訂單約佔到銷售額的30%。灰色的裝滿食品的紙袋在收銀台旁排成一排,等待送餐員送貨。

或許在外人看來,Mulberry & Vine代表著一個現代成功餐廳的故事。但戈捷描繪了一幅更為複雜的畫面:「我們知道,隨著外賣訂單增加,我們的盈利能力在下降。對於每一筆外賣訂單,其中20%到40%的收入要用於第三方平台和快遞。在過去三年,餐廳的所有利潤額縮減了三分之一。唯一明顯的原因就是向餐飲外賣的轉變。我認為這個問題比很多運營人員意識到的要更嚴重。以後在外賣訂單上我們可能會虧損。或者,最好的情況也就是收支平衡。」

但是,正如Uber當初進入出行市場時,給傳統的計程車等出行方式帶來變革一樣,Uber Eats對傳統餐飲行業的衝擊也並不讓人意外。市場是接受新模式,還是為了保護傳統模式而拒絕接受變革?對2C的業務來說,或許最終還是要看消費者的選擇。

【結束語】

在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銀行已經向Uber提交估值計劃書以後,據相關消息稱,隨著Uber決定主承銷商將花落誰家,Uber的IPO很有可能在2019年上半年進行。如果Lyft也在2019年如期上市,屆時2019年將可以被稱為這兩大從出行領域發展起來的獨角獸IPO之年。

而對普通用戶來說,當未來手機上有更多的「Uber」應用可以安裝時,或許也等於多了一個不錯的生活方式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懂筆記 的精彩文章:

華為談智慧城市「底座」的底氣是什麼?
有人培養網紅,有人尋找網丑,MCN機構:有流量就行

TAG:懂懂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