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因極小的一件事,皇帝為何要痛打大臣?
奏章
古代大臣向皇帝報告工作,書面彙報材料叫奏章。
奏摺,是清代的一個說法。清代官吏向皇帝報告工作文書,用折本繕寫,故稱「奏摺」,也稱「摺子」。
高宗孝元皇帝劉奭的奏摺
明代的奏章有兩種:官員向皇帝報告,公事叫「題本」,私事叫「奏本」。
這兩種奏章很好區別:題本蓋印,奏本不蓋印。
題本蓋印,蓋在首頁,因為皇帝閱批後,尾部要加蓋皇帝印章。
奏摺上的印
奏本不蓋印,也不存在鑒別上的問題。大臣的奏章,都是自己寫的,不允許「秘書」代勞。所以,奏本上的每一個字,都相當於大臣的「簽名」。
明代有一個笑話:官員茹太素曾上奏明太祖朱元璋,結果寫了一萬多字,明太祖氣太狠狠地揍了一頓!
這個笑話,一半是真的,一半是假的。
明太祖/劇照
《明太祖實錄》載:洪武八年(1375),「十二月庚戌朔,頒建言格式。時刑部主事茹太素,上書論時務五事,累萬餘言。上令中書郎王敏誦而聽之。虗文多而實事少。次夕於宮中復令人誦之,再三采其切要可行者四,才五百餘言。因喟然曰:為君難,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者,欲其切於事情而有益於天下國家。彼浮詞者徒亂聽耳,遂令中書行其言之善者且為定式,頒示中外,使言者直陳得失無事繁文。復自序其善於首雲。」
清宮戲
從《明太祖實錄》的記載看,確實有這麼一回事,並且是大事,否則沒必要寫進《太祖實錄》。
明益庄王墓萬妃棺出土小金冠
這事為什麼可笑呢? 茹太素的奏章不是一般的荒唐。奏章是單面書寫的,一般每幅六行,左右兩幅為「一扣」或「一開」。每扣12行,每行20個字,實寫18個 字,余兩字作抬頭之用。
我們可以粗略地計算一下:茹太素的奏章有1.7萬字,差不多要寫100面。現在的書是雙面印刷的,所以茹太素的奏章相當於一本200頁的書!
一份報告寫成一本書,皇帝怎麼看?
明太祖畫像
史料顯示: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中內外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便有1160件,彙報的事情3291件。平均一天看150道奏章,一天要處理400多件事,並且還都是大事。
讀書
如果大臣的奏章都像茹太素這麼寫,等於讓皇帝一天看150本書,神仙也都做不到。這事誰遇上了,都會十分生氣。
但說皇帝將茹太素揍一頓,生氣後又揍一頓,不僅正史沒有記載,可能性也不太大。
《綉春刀》中萬貴妃劇照
公文處理的規範是,茹太素將奏章遞出去以後,他自己就沒事了。讀奏章給皇帝聽的,是皇帝的秘書:中書郎王敏。朱元璋生氣了,將茹太素叫過來,狠狠地打,不是太方便。
按照《太祖實錄》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挺能理解人的,聽煩了也只是感嘆:大家都不容易——「為君難,為臣不易」!
這件事之後,明朝強力要求公文精簡,這就抓到要害上去了。公文,首先要注意效率。
茹太素
茹太素(?-1389),澤州(今山西晉城澤州縣)人。茹太素曾官至戶部尚書,後來官越當越小,貶為御史。公正地講,茹太素是有缺陷的人。
清代的奏摺,是明代奏章的改進版。大體格式是:開頭,臣(某)啟:正文,敘事;結尾,叩請聖裁。最後,具名,時間。
格式規範,是增強規律性,皇帝一看就明白,有利於提高辦事效率。
李鴻章是清末的一位能臣,曾有一道關於美國大選的奏摺,全文如下:
乾隆尹繼善奏摺
臣李鴻章今有一本起奏:
臣近聞西夷米國,國君甑選,荒唐之極,笑煞萬邦,恰如我天朝廷議:夫君者,天子也,天命歸也,彼既竟假草民之手,必無正統之續,此一奇也;其當朝者任由一庶人質訓國事,漁樵對答,實鬧劇耳,狎客相舞,互暴私隱,取悅庶民,成何體統,此二奇也;外患未除,內創猶存之計,不思安穩之國策,卻墨守四年輪替之成規,更迭朝廷重臣,殊為不智,此三奇也;更勿論商賈獻金、財閥捐募,其勞民傷財不一而足。
黑縐紗銀絲髻與金頭面
今我朝亦有不肖輩,竟妄論應師此法,謬之甚矣。彼西夷米國,立國非長,其民愚鈍,其酋乖張,如此蠻夷,何德以效?想我天朝,巍巍數千年,不行此法,未見其患,官清吏廉,國泰民康。我朝自太|||祖開國,施仁政於蠻夷四方,頻譴能匠出使宣威,終至蠻荒匪酋亦云:泱泱大清,吾友也。先帝嘗曰:鞠躬為民,至死不渝。親以身踐,萬世流芳。
且夫,國事者,豈黎庶可知也,未歷宦場,不明世事,亦非嫡屬,即貿然以國相托,幾近兒戲。況禪讓古法,不合今時,堯舜之說,宵小所乘,西夷名曰民|||主,實未開化,臣乞陛下,憫恤萬邦,早譴天使,將我朝聖制,向其宣揚,其途雖遙,其事彌堅,臣雖不才,願勉力前往。臣復乞陛下,早定嗣承,上合天心,下安社稷,述著文字,明證典章,誠惶誠恐,微臣草上。
李鴻章的奏摺,一共只有500字。茹太素的奏章,是李鴻章奏摺的34倍。所以,明太祖即便打了茹太素,那也是他自找的!
宣統二年會辦鹽政大臣雲貴總督李經義奏請皇上關於雲南鹽務


TAG:閑情偶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