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監冒死向慈禧太后上書談論國事,結果被斬首,梁啟超稱他為烈士

太監冒死向慈禧太后上書談論國事,結果被斬首,梁啟超稱他為烈士

原標題:太監冒死向慈禧太后上書談論國事,結果被斬首,梁啟超稱他為烈士


文/格瓦拉同志


滿清入關後吸取明朝的教訓,嚴禁太監干涉朝政,否則將判處極刑,由是宦官干政的現象近乎絕跡。不過,在慈禧太后執政期間,卻有一位太監公然上書言事,雖然事後遭到處決,但其行為卻得到很多有識之士的讚許,這在宦官干政史上屬於極為罕見的現象。這位經歷傳奇的宦官,便是寇連材。

寇連材出身於順天府昌平縣,本是一名安分守己的農民,家境雖然一般,但生活基本上算是過得去。某年,寇連材的父親因爭田界跟地主打官司,結果卻丟掉賴以生存的田地,悲憤之下竟然尋了短見。寇家連遭大難,便無法繼續生活,迫使寇連材進京討生活,結果不知何故,竟然入宮做了太監。



寇連材雖然是太監,但關心國事、心憂天下


寇連材雖然入宮很晚,但由於聰明能幹、做事謹慎,且頗通文墨,所以很快便在宮中混出名堂,成了慈禧太后身邊的梳頭太監,極受主子的喜愛。不僅如此,由於寇連材經常奉命去服事光緒帝,而且辦事很得力,時不時也會受到皇帝的賞賜(「素嫻文墨,為兩宮所賞。」見惲毓鼎《澄齋日記》)。在帝後矛盾極深的後宮,寇連材竟然能讓二人都喜歡自己,可見有其過人之處。

不過寇連材雖然是宮中的「大紅人」,但跟李蓮英等人不同,勢雖然去了,但在鄉間養成的耿直敢言性格,卻並沒有丟失。時值清朝末季,內憂外患越來越嚴重,中國有被瓜分豆剖的危險,但慈禧太后卻依然過著奢靡無度、張揚跋扈的生活,令極富正義感的寇連材看早眼裡,心中是萬分焦急。



甲午海戰後,李鴻章赴日簽訂《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後,清廷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僅將遼東半島、台灣拱手讓與日本,而且還要賠償給對方2.5億兩白銀,一時間群情激憤,上書言事者極多。寇連材因受康有為等人「公車上書」的影響,在委婉勸諫被太后責罵的情況下,最終決定上書言事,以「死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寇連材了解宦官干政必遭極刑的祖訓,很清楚這是一次有死無生的舉動,但既然選擇了為民請命,便決定殺身以成仁。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寇連材一口氣請了五天的假,在這段時間裡,他除了跟家人、同僚訣別外,便集中精力繕寫奏摺。二月十五日,寇連材將寫好的奏摺呈遞給慈禧太后,果然「成功」地將對方激怒。


康有為等人「公車上書」,極大地影響了寇連材


關於寇連材奏摺中的內容,各家描述大同小異,按照史官惲毓鼎的記載,其內容有十條:一,頤和園不宜駐蹕;一,停止勘修圓明園工程;一,不宜使皇上日近聲色;一,請立皇子;一,李鴻章不宜出使外洋;一,武備廢弛,沿邊請練鄉團;一,停止鐵路工程;一,鑄行銀元;其餘二條不得其詳(見《澄齋日記》)。


從內容來看,寇連材的觀點了無新意,甚至可以說顯得空洞,跟「公車上書」的水平差的太多。然而在慈禧太后眼中,奏摺的內容並不重要,關鍵是寇連材作為低賤的奴才,竟然敢冒犯的祖訓,公然向她挑釁,實在難以姑息。果然,慈禧太后下令,以「內監言事者斬」的朝例,加上「私通宮外,泄露宮內事」的罪名,下令把寇連材送交刑部,並即刻予以正法。


慈禧太后惱羞成怒,下令將寇連材斬首示眾


寇連材上書後的第三天,便被押赴菜市口刑場處斬,一時間觀者如堵。臨刑前,面對劊子手寒光閃閃的屠刀和攢動的人群,寇連材神色鎮靜地整好衣冠,朝著紫禁城方向跪拜九次,然後又向故鄉叩頭,坦然說道:「我雖然是一個太監,但今日上書言事完全是出於忠君愛國之心,就算是被砍頭,也無愧於祖先的教誨了。」隨即,寇連材引頸就戮。


奏上,太后震怒,謂祖制宦官不許干預國政,立予斬決。至市,索袍褂著就,向東拜別祖塋及老母,云:「我雖系內監,然所陳諸事皆忠君愛國之心,即駢首市曹,亦可見祖宗於地下。」帖然就戮。引文同上。


梁啟超為寇連材作傳,稱讚他為「烈士」


寇連材遇難後,為之惋惜、謳歌的官員士大夫很多,除上文提到的惲毓鼎外,還包括內閣中書汪大燮、直隸總督王文韶、福州將軍裕祿等人,可見其影響力之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梁啟超,他在《戊戌政變記》中專門為寇連材立傳(《烈宦寇連材傳》),並讚揚他是「烈士」,可見對他的推崇之深。


史料來源:《澄齋日記》、 《戊戌政變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磚家 的精彩文章:

落魄王子在街頭裝瘋乞討,憑一把金刀登上帝位,5年後又終結帝國
藩國大將奉命進攻中國,途中卻發動政變,建立對明朝最忠誠的國家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