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的13種定情信物,比現代豐富多了

古人的13種定情信物,比現代豐富多了

1

古人的13種定情信物,比現代豐富多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同心鎖:伉儷曾盟金石約,生死誓結同心鎖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善良的女孩和的忠厚的後生相愛了,可是做商人的父親不想讓女兒過窮苦的日子,偏偏把她許給官家的公子。婚期來臨的時候,後生勇敢地搶出了新娘逃到了山裡。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之際,他們挽著手從山上飛身跳了下去,後人尋找它們的時候只發現了兩把鎖在一起的石鎖。

這是一個美麗的寓言,一個虔誠的祈願,一個永恆不變的承諾。將一對相愛的戀人名字刻在鎖上,將兩個人的心緊緊地「鎖」在一起,默默無語中已經傾注了自已的愛的同心鎖,鎖上了,希望一輩子也不打開。去過黃山的情侶們一定不會忘記買一把同心鎖,鎖在山上,然後一起把鑰匙扔進深淵。

2

古人的13種定情信物,比現代豐富多了

紅豆: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相傳,古時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於高山上的大樹下祈望,因思念邊塞的愛人,哭於樹下。淚水流干後,流出來的是粒粒鮮紅的血滴,血滴化為紅豆,紅豆生根發芽,長成大樹,結滿了一樹紅豆,人們稱之為相思豆。

紅豆作為相思寄託之物,古已有之。 送一串許過願的相思豆,會求得愛情順利;婚嫁時,新娘會在手腕或頸上佩帶鮮紅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環或項鏈,以象徵男女雙方心連心白頭到老;結婚後,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顆許過願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目前,相思紅豆飾品風靡南國,時尚女性以佩帶紅豆精美飾品為榮,男女戀人紛紛為對方選擇相思紅豆飾品表達心中的愛意。

3

古人的13種定情信物,比現代豐富多了

梳子:結髮同心,以梳為禮

我國古時候,送梳子代表私訂終身,有一輩子都要糾纏到老的意思。

女子出嫁前,家人為其梳頭時也有云:「一梳梳到底,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因此,不少地方有了情人之間送梳子的習俗。

梳子到處都有賣,也有一些專賣店如譚木匠等,算是如今最容易買到的古禮了,這個元宵,不妨也去買一把梳子情人節禮物,跟心愛的女友結下白首偕老的約定吧。

4

古人的13種定情信物,比現代豐富多了

羅帕:帕出佳人分外香,天公教付有情郎

羅帕是較為私密的東西,古代多用於傳情,帶著說不清道不盡的纏綿之意。

「有女子,手執羅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佇立於萬花從中,借著帕角的飄忽,暗送秋波,既掩去露齒的尷尬,又平添了幾分嬌媚,讓人憐愛之意頓生。

再加上這個「道具」質地輕,使用頻率高,特別容易掉落,古代的典故中,不少青年男女都是通過拾到羅帕而認識,隨後相戀。

5

古人的13種定情信物,比現代豐富多了

香囊: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香囊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晉書·賈午傳》中記載了賈充的小女兒賈午與她父親賈充的幕僚韓壽相戀的故事。幽會時賈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贈,不料上朝時韓壽身上的香味被賈充察覺,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後沒有責怪女兒,而是讓女兒嫁給了韓壽,並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這西域之香應該由賈午裝在自己親手做的香囊里相贈,才不算辱沒了貴重禮物和女兒家的一番情意。

6

古人的13種定情信物,比現代豐富多了

玉佩: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詩經》里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古人給美玉賦予了那麼多人性的品格,以至於到現在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所以《詩經》里有 「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戀戀不捨地與其束結羅纓,這就是「結縭」,它後來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

清聞人倓《古詩箋》中把「美玉綴羅纓」解釋為「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古代女子為心儀之人的佩玉結綴羅纓,心意昭昭。

7

古人的13種定情信物,比現代豐富多了

纏臂金: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綰臂雙金環」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於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於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所見都為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般美麗。

蘇東坡《寒具》詩雖然是寫一種叫饊子的食物,但詩中「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的句子更讓人聯想到一個戴著纏臂金的女子於濃睡未醒中,帶出幾許醉意的嫵媚,由此也可見臂釧為古代女性容色增輝的效果。

8

古人的13種定情信物,比現代豐富多了

耳環: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

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閑情偶記 生容》里將耳飾里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複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9

古人的13種定情信物,比現代豐富多了

釵: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

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10

古人的13種定情信物,比現代豐富多了

簪: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

搔頭是簪的別稱,《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一個女子為遠方的情人準備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飾這支簪子,加上雙珠還覺不足,再加上玉飾,如此珍重,自是出於一往情深。卻不料「聞君有他心」,於是她把那簪子 「拉雜催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何苦這樣做呢?還是從心頭難以割捨的那份情意吧。

11

古人的13種定情信物,比現代豐富多了

手鐲: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里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

現在,手鐲作為信物的功能越來越淡了,但它仍然是女孩子們手腕上最美的風景線,古典與現代在不經意間暗暗地聯繫在一起,戴著手鐲的姑娘,你可知道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鐲常常背負著盟誓的重託?

12

古人的13種定情信物,比現代豐富多了

戒指: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戒指既然是定親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

隋代丁六娘《十索詩》所寫「欲呈纖縴手,從郎索指環。」或許可以說明古代,甚至是現代女子對戒指的那一份難言的情懷,這個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卻最重。滿懷著希望,伸出手來讓心愛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許幸福地戴上一輩子,或許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里。

13

古人的13種定情信物,比現代豐富多了

中國結:情意相通

「以結寓意,以結表情,結必有意,意必吉祥! 」

結字,把我們同祖先思緒相連;結字,使我們與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謂是: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慎獨、中庸、寡慾、知恥:這些傳統哲學概念終於弄明白了
新出土「秦詔版」再現秦代古老文字,有一股震撼靈魂的力量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