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三國魯肅:大智與若愚之間,只隔著一個忠厚的距離

三國魯肅:大智與若愚之間,只隔著一個忠厚的距離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文 |青風若凡

01

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人

看《三國演義》小說和電視劇,魯肅令人印象特別深刻。

在《草船借箭》和《借東風》等故事中,他總識不破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經過點撥後方才恍然大悟。

在「赤壁之戰」的整個劇情中,諸葛亮和周瑜兩位高人斗的不可開交,憨直的魯肅卻束手無策。只能在二人之間來回周旋,以苦苦哀求和委屈求全,來勉強維繫孫劉雙方的盟好關係。

由於小說和電視劇的渲染,魯肅就是是一個平庸憨厚、獃頭獃腦的人。他的出現總能博人一笑。

演義可以笑談,但是在正史中,魯肅的主子孫權,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似乎也沒有給魯肅一個公正的評價。

02

被錯評的魯肅

呂蒙身死,孫權與陸遜詳論周瑜、魯肅時,孫權說魯肅有兩個長處:一是他曾向自己談論帝王大業,二是他反對張昭等人的投降論,並勸說自己及時召回周瑜抗擊曹操。

但是孫權也說了魯肅的兩個短處:

一是:魯肅曾經勸說孫權借荊州給劉備,而孫權事後十分後悔,認為這是魯肅的失誤。

二是:當劉備派關羽鎮守荊州後,魯肅又對孫權說:

帝王之起 ,皆有驅除,羽不足忌。

孫權認為魯肅說了大話,卻不能從關羽手中收回荊州。因此批評魯肅是「好車大炮」。

由於魯肅身具二短,所以在孫權眼裡,魯肅比不上周瑜,也比不上呂蒙。

《三國志》著者陳壽認為「孫權之論 ,優劣允當。「 後世之人,也皆沿用此說,幾乎成了對魯肅評價的定論。

孫權貶低魯肅,因為魯肅主張借荊州並不符合他的意願,後來也沒有達成他收回荊州的目標。就像現在的職業經理人,你沒有完成老闆的任務,老闆自然不高興。

所以,孫權對魯肅的評價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作為治史認真,敘述客觀的史學家陳壽,對魯肅的評價卻失妥當。

因為陳壽作為封建時代的儒生,他也有缺點,就是分析和評論歷史人物時,著重處世態度而不著重處事的方法。

因此,陳壽也錯評了魯肅。

細讀歷史,公正的評價魯肅,他其實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和大智慧的英傑人物。

魯肅「大智」和「若愚」之間,有著即使諸葛亮和周瑜這樣的人物,也不具備的「忠厚」。

03

忠厚的魯肅,老成謀國

赤壁之戰前,當曹操大兵壓境,以張昭為首的主降派佔主流。

魯肅進言孫權說:我魯肅投降,曹操還能給我安排個小官做做,慢慢的混也能混到個郡守、州牧什麼的,但是主子你投降了會有什麼後果呢?

魯肅說話誠摯懇切,令人如見肺腑。他不貪圖自己的前途,處心積慮考慮孫權的命運,這是他的忠厚。

魯肅聞劉表卒,對孫權說:

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魯肅闡明了荊州的重要戰略地位,以及據有荊州的重大政治意義。

魯肅又說: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劉備天下梟雄,與曹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

魯肅客觀分析了荊州內部矛盾,及謀取荊州的可能性。

最後,魯肅向孫權提出了出使荊州,聯劉拒曹的建議,被孫權採納。

魯肅抓住孫權想成就帝王大業的心理特點,在談論國家大事上,說話不誇張。他語調平和,言辭誠懇,以「情」感人,這體現了他的忠厚。

當魯肅出使荊州,後與逃亡的劉備在當陽長坂相遇。魯肅得知劉備打算投奔蒼梧太守吳臣時,這樣勸說劉備:

吳臣糧少兵微,自不能保,焉能容人?

魯肅又進一步勸劉備:

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

魯肅告訴劉備,我為你打算,最好派遣親信的人主動和東吳結交,這樣以後才有機會建立功業。如果去投奔吳臣,吳臣是個平常人,而且他的州郡偏僻,也即將被人吞併,根本就不能依靠。

魯肅站在劉備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從利害關係上以誠動人,從而打動了劉備,這體現了魯肅的忠厚。

赤壁之戰勝利後,魯肅從前方回來,孫權親自去迎接他,然而魯肅並不表現得特別高興。魯肅說:「假如我北上平定了天下回來,才值得高興啊!」

魯肅在赤壁建立大功後,把能完成吳主孫權的天下大業才當作是高興的事,這體現了魯肅的忠厚。

赤壁之戰後,魯肅先主張借荊州給劉備,後又謹慎處理與鎮守荊州的關羽的糾紛。魯肅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孫劉聯盟。

而魯肅的策略確確實實給江東政權的鞏固和發展,帶來了莫大的直接好處。

魯肅處處以大局為重,即使主子孫權對自己產生誤解也在所不懼,這也體現了魯肅的忠厚。

魯肅明明有才略,但他帶兵17年,卻沒有真正打過一場仗。他把有限的時間用來練兵,為謀天下奠定基礎。

正是由於魯肅打造的強大兵力做基礎,吳國才得以在222年,在陸遜的帶領下,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蜀軍,避免了亡國。

魯肅注重吳國的長遠利益,為吳國深謀遠慮,這更加體現了他的忠厚。

不幸的是,217年魯肅病死,由於孫權和呂蒙眼光和胸襟都不如魯肅,打了兩場勝仗,卻輸了整個天下。

後人哀魯肅時這樣說:

使(魯 )肅不死,則樊圍必無後患,而操可蹙,北方可圖,曹丕不敢稱帝矣。

為何魯肅對三國的歷史進程發展這麼重要,因為魯肅之後,再也未出現像他這樣遠見卓識並且忠厚的大都督。

04

歷史低估了魯肅

魯肅之後,吳主孫權屈身忍辱地走過一段痛苦的歷程,終於又踏上了魯肅堅持的聯盟之路,重新與諸葛亮攜手。

然而歷史大勢已定 ,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孫權,都回天無力了,誰也不能完成統一大業。

縱觀三國歷史,似乎魯肅並沒有顯著的功績,而孫權也對魯肅苦心經營的孫劉聯盟進行了否定,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評價。

陳壽及後來的史家,也未能為魯肅辨正 ,反而認同孫權的評價,也是不可取的。

而長期以來,魯肅被小說和戲曲渲染成一個平庸憨厚、獃頭獃腦忠厚長者,則更是與魯肅應有的歷史形象背道而馳。

孫武說,會用兵的人戰勝而無盛名、無勇功,所指的應該就是像魯肅這樣的人。

魯肅思想宏觀,心胸寬大,眼光遠大,以他輔佐的吳國的整體利益為目標,不追求個人的立德、立功、立言,這才是最好的治國和用兵之道。

魯肅是一個謙謙君子,他不但忠厚仁義,而且高瞻遠矚。魯肅的這種性格特點,使他具備忠誠、守信、認真、理智等優秀的品行。

在市場競爭中,先謀敗,後謀勝,才有可能成為魯肅。不謀敗,只謀勝,遲早會變成周瑜。這或許是帶給我們今人有益的啟示。

宋代詩人陳普有詩讚頌魯肅:

《詠史下·魯肅》

龍虎鵷雛總可人,當陽傾蓋便關金。

荊州尺寸都相付,始是當年子敬心。

魯肅的「大智」和「若愚」之間,有著很多歷史人物所不具備的忠厚。

這樣的人物,才應該是民族的典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早起與晚起,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王陽明:世俗人間,正是修行的道場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