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消失5年的「狗13」,每個成年人都該看

消失5年的「狗13」,每個成年人都該看

從 此 過 上 沒 羞 沒 臊 的 觀 影 生 活

電影派

Vol.1502

青春這個詞,曾被無數次解讀。

午後三點,陽光灑進來的教室;

放學之後,綠蔭場上恣意揮灑的汗水;

電影中的青春,有說不盡的懵懂和談不完的戀愛。

在那之外,還有這樣一部青春片,

沒有無病呻吟,不灑狗血橋段,真實呈現青春成長的陣痛與殘酷。

這部電影,就是姍姍來遲的——

《狗十三》(2013)

導演曹保平——

中國黑色犯罪類型電影領軍人物

作品數量雖然不多,但都以質取勝。

犯罪、暴力、黑色,是他電影的標籤。

2007年,電影處女作《光榮的憤怒》;

書記斗惡霸的魔幻故事,荒誕諷刺又無比真實。

2008年,《李米的猜想》;

警匪外衣下,骨子裡的愛情故事卻溫柔的要命。

我昨天在電視上看見昆明了,

我突然一下就哭了,

你還在等我嗎?

李米。

2015年,《烈日灼心》;

更是再度提升了華語犯罪類型電影的高度。

《狗十三》是他的第三部電影作品!

在青春片剛興起的2013年,這部電影就曾獲「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

隨後便銷聲匿跡,找不到它的絲毫蹤跡。

如今,密封五年,終相見。

五年時間,曹保平接連拍了《追兇者也》和《烈日灼心》兩部電影,捧出四位影帝。

被媒體冠之以「影帝製造機」稱號!

五年時間,青春片興衰交替;

但《狗十三》卻以另一種樣貌存在於不少觀眾心中——

目前豆瓣評分8.5,位列曹保平作品之首。

《狗十三》之所以能得到觀眾厚愛,

就在於它真實呈現了一種所有人成長過程中都似曾相識的孤獨感——

親切的孤獨

一種殘酷又無可奈何的陣痛式成長。

看之前的海報——

不用刻意提醒,想必大家已經被海報上方那個超級顯眼的片名給吸引了。

1和3兩個數字湊得如此緊密,以至於片名像極了"狗B"。

而這,正是導演想要傳達的意思——

當青春遭到踐踏,剩下的就只有一句髒話。

電影的主角叫李玩,一名13歲初中少女。

因為性別不受家裡人重視,所以名字也起得十分隨意。

青春期的她,會偷偷照鏡子看自己的胸部發育情況。

叛逆期的她,對一切充滿好奇:

開篇,李玩對著鏡頭喃喃自語:

——你知道人總是這樣的

——比如,今年過年我買了件綠毛衣

——從交了錢的那一刻起我就開始後悔

——紅色的也好看啊

——但要是買了紅的,我肯定也後悔,對吧

——就像,人在夏天,很難記起冬天有多冷

——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熱

——你看,如果存在平行宇宙,這樣的問題就好解決了

她,期待的,是一個平行宇宙

之所以這樣,只因為——

現實生活中的她,活得不快樂

父母離異,父親再婚,李玩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她成了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固守在自己的小房間中,窗外是圍起來的鐵柵欄。

從外面看,李玩像個孤獨的囚徒

一筷子麵條,晃來晃去,能玩好久

李玩與父親的關係也不好,在父親面前,她沒有絲毫的話語權:

她喜歡物理,父親卻私自把她的興趣小組改成了英語。

李玩生氣了,父親說,「這都是為你好。」

當然,被父親強行改變的,

除了學習,還有李玩的生活

一天放學,李玩發現家裡多了一隻小狗。

這對孤獨的她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陪伴。

喜歡物理的李玩給狗取了個非常個性的名字——

愛因斯坦

一次,爺爺外出買菜,一時疏忽,愛因斯坦跑丟了。

不過讓李玩生氣的,並不是愛因斯坦被丟。

而是,面對丟失的愛因斯坦,家裡人竟沒做去找的絲毫努力。

李玩不顧家人阻攔,瘋狂地去尋找愛因斯坦。

她的情緒在那一刻爆發,像任何一個丟失了重要玩具的孩子,堅持要找回她的小狗。

大人們不理解,一隻狗怎麼就這麼重要了。

他們不知道,愛因斯坦是李玩這個孤獨少女的唯一伴侶。

這時候,後媽出了個主意:

買一條新的狗,咬定是愛因斯坦。

對此,李玩委屈又無奈,她無法理解。

為什麼大人總喜歡用謊言彌補錯誤

倔強的她,這次被父親揍了。

拗不過大人,李玩只能無奈接受。

新「愛因斯坦」也沒陪李玩多久。

它咬傷了李玩同父異母的弟弟,暴怒的父親和後媽決心把它送進狗肉店。

對他們來說是畜生,但對李玩來說,新「愛因斯坦」,依舊是她的唯一

這一次,得到過教訓、漸漸長大了的李玩開始懂得分寸——

她不再哀求父親不要送走小狗,只求父親不要送它去狗肉店。

但是,沒有人會聽她的聲音。

成長就是這麼殘酷。

一點點把你認為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你看。

這就是我們曾經所經歷的青春,《狗十三》裡面有我們成長道路上的親切和孤獨感

這種孤獨感,來自長輩對孩子的漠視壓制

他們用自己的大人邏輯來處置孩子的感情,管理孩子的生活。

因為是女孩,所以名字起得隨意,根本不考慮,將來李玩會因名字所承受的嘲笑(這是對她身份的漠視)。

對兩隻愛因斯坦的處理方式,體現的則是父母對李玩感情的漠視。

他們根本不關心李玩與狗之間建立起了怎麼樣的情感和信任。

所以丟了,他們不去找,只想著換一隻來代替;咬人了,就把它殺掉。

而且他們會把這種漠視,用一種壓制的姿態施加到孩子身上。

在他們的話語體系里,孩子是沒有自由的管理對象,也自然對自己的寵物沒有任何處置的表態權力。

在大人的世界裡,李玩沒有絲毫的話語權,成長只能逆來順受。

最後的最後,李玩漸漸漸大,終於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那種人。

她在大人的酒桌上,交際應酬。

最殘酷的畫面是——

她吃起飯桌上的狗肉,面不改色。

因為她長大了,褪去青春期的任性,換來了一種更為圓滑的生活方式。

或者說,她對之前的一切感到絕望。

知道無論自己如何堅持,結果並沒什麼不同。

豆瓣排名第一的這條短評,讓人五味雜陳——

你看,這個孩子好懂事啊!

你怎麼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協呢?

原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曹保平的電影中,從來不缺少動物的意向

《烈日灼心》中,魚缸里的三隻金魚,代指三個案件嫌疑人,

意味著這三個人永遠在魚缸里看不到盡頭地游來游去 ,呈現一種被困的處境;


鄧超飾演的辛小豐去島上拿金魚時,金魚掉地上死了,魚缸也沒水——

原來,當你真正走出困境後,唯有死亡... ...

《狗十三》,也是這樣,表面看:

狗是愛因斯坦,十三,是李玩的年齡。

連著看,片名更加淺顯,狗,十三歲了。

電影里,李玩和狗,驚人的相似

他們都是父母隨意處置和丟棄的鮮活生命(第二次,是因為家裡的弟弟)。

李玩就是一條沒人可憐的狗,儘管那條狗可能在她心裡是一個偉大的愛因斯坦。

這種孤獨,每個中國人,其實都不陌生。

區別無非是——

從小就給你安排好所有事不用你操心的溺愛;

還是從小就讓你幹嘛就得幹嘛的嚴厲。

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一條狗。

養育你的過程,也是馴化你的過程。

等你變乖了,順從了,他們便滿足了,但悲劇的循環,也就這樣形成了。

你默認了這套馴服的邏輯,所以你的下一代,又成了受害者。

看看我們的長輩,他們當年頂著父母的壓力燙頭髮穿喇叭褲,

現在他們卻也還是會覺得自己的子女非主流,沉迷遊戲。

反觀整部電影,

沒有暴力,暴力卻暗含其中,

沒有黑色,青春卻覆蓋層灰。

所以,《狗十三》就是用一個隱喻,詮釋著國人心中永遠重複著的那個悲劇。

即便我是條狗,我也希望自己能像愛因斯坦這一偉大的靈魂一樣被理解、被尊重、被對待。

一個zan=【今天點的人,明天都更美】

千萬別隨便在文章下面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派 的精彩文章:

敢這麼露骨的,也只有島國片了
2018「第一禁片」,直接預定了我的年度最佳

TAG:電影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