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董仲舒的「君權神授論」,導致了百年後西漢的滅亡?(圖)

董仲舒的「君權神授論」,導致了百年後西漢的滅亡?(圖)

原標題:董仲舒的「君權神授論」,導致了百年後西漢的滅亡?(圖)



史料記載,自從扳倒淳于長後,王莽一路高歌猛進,其間官運亨通,無人能擋。雖然在漢哀帝期間,王莽被轟出了京城,強令退休。但是,伴隨著漢哀帝的英年早逝(24歲病逝),王莽又回來了。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王莽重新出山,被任命為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


元始元年(公元1年),大臣們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廟」的功績與霍光一樣,應該享受與霍光相等的封賞。於是,王莽被冊封為安漢公,成了漢朝最有權力的大臣。

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禱上天,請求代平帝去死,結果「未能如願」。次年,公元6年,漢平帝駕崩。漢平帝死後,王莽立兩歲的劉嬰為帝,史稱孺子嬰。因為皇帝年幼,王莽代天子執政,稱「攝皇帝」,他自稱「予」,改年號「居攝」。


居攝元年(公元6年)開始,天下出現了各種稀奇古怪的讖語,如「求賢讓位」「漢歷中衰,當更受命」「天告帝符,獻者封侯」等。對於這些說辭,王莽一方面下令「嚴打」,一方面則大加利用,開始加快自己謀朝篡位的腳步。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在群臣的推薦下,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民選皇帝」。他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讓孺子嬰禪讓帝位,改國號為「新」,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


一個「新」的王朝就此誕生。西漢這家百年老店也宣布破產。


如今,我們一提到這段「王莽篡漢」的歷史,就會痛罵王莽多麼卑鄙無恥。


其實,大家根本不知道,這一個權臣奪位、改朝換代的「陳橋兵變」似的歷史,其實另有隱情。而這個隱情,也將超出大家的想像。


這個隱情就是——與其說是這個權臣王莽摧毀了漢朝,不如說是這個國家信奉的儒學,最終摧毀了這個王朝。


沒錯,就是儒學摧毀了這個西漢王朝。


現在,開始論證。


咱們都知道,西漢建國初年,統治這個國家的思想是道學。畢竟,道學裡那些「無為而治」「治大國若烹小鮮」等思想,適合休養生息,能夠讓這個國家好好地休息,迅速恢復經濟,走出戰爭的廢墟。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道學思想越來越不符合漢朝的國情了。特別是道學思想的對外政策,已經無法讓漢武帝滿意了。



道學的對外思想,有二。


第一,黃老道學提出和平外交,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道學主張,國家與國家之間應該和平共處,而不是武力征服。統治者應重視內部建設,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讓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而不是一味擴張,跟敵國拼個你死我活。


第二,黃老道學認為,身為大國,就應該「下流」。


這裡的「下流」,不是那個道德品質敗壞的「下流」,而是身為大國,應該像水一樣,甘願向「下流」的位置流。這樣一來,國家身處下流,以德服人,用「謙柔處下」的辦法對待小國,就能把它們爭取過來了。至此,天下的水都彙集到了自己的手中,國家也就繁榮富強了。


相反,國家處於「上游」,天天耀武揚威,就沒有人會服它,也不會彙集到它那裡,國家也就無法做大做強了,這就是「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的道理。


綜上所述,按照道學的思想,和親政策就不是一個丟人的事情了。畢竟,我們要以德服人,我們要身處「下流」,用自己的柔軟,去把這些匈奴征服。


很顯然,道學的這些思想根本得不到漢武大帝的認可。於是,這位皇帝迫切地需要一種嶄新的思想,來取而代之。

這個時候,董仲舒的新儒學應運而生。


董仲舒,西漢廣川(今河北景縣廣川鎮)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史料記載,董仲舒是中國第一個書獃子,也是最著名的一個書獃子。當時,為了讀書,他天天鑽在書房內,從不去後花園一步,為此留下了一個「三年不窺園」或「目不窺園」的歷史典故。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也就是漢武帝即位的當年,為了得到一個全新的治國思想,漢武帝下令進行「海選」,他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結果,在這次海選中,董仲舒不負眾望,考得第一。後來,在與漢武帝平台對策時,董仲舒就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即那篇永載史冊的《天人三策》。


雖然這篇文章叫作《天人三策》,但它的內容很多,總結起來,董仲舒一共提出了四條具有實質性作用的建議,希望皇帝採納,改變這個國家。


這四條建議,如下:


第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第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第三,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

第四,建立太學,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對任子訾選制。


總體上,漢武帝對於董仲舒這套《天人三策》的思想還是很認可的。只是有一點讓他很不爽。這就是:董仲舒認為,皇帝若干得好,就會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反之,皇帝幹得不好,上天就會示警、天降災難;若皇帝繼續執迷不悟,就會天命改變,導致王朝覆滅。


這就是儒學「天人感應」的思想。


如今,我們一看見這套思想,就認為這是封建迷信,必須廢除,等等。其實,我們不能把這些思想歸咎於迷信或者是忽悠。因為,儒學建立的這套理論可是有政治意義在裡面的。


這個政治意義就是——必須讓皇帝有所畏懼,他才能不胡作非為。


要知道,在那個君權至上的時代,皇帝就是一切生靈的主宰,沒有人能夠忤逆皇帝的話,也絕不敢忤逆。因此,若沒有一個東西來管束皇帝,皇帝就真的沒人管了。


這種管束皇帝的東西,就是上天示警,就是天降災難。


在儒學眼中,只要皇帝還怕「天」,他的行為就還有底線,即使他的行為很壞,也壞不到哪兒去。反之,若皇帝連「天」都不怕了,那他的行為就沒有底線了。到時候這個皇帝想幹啥就幹啥了,國家也就算完了!


因此,在儒學思想里,所謂的「天人感應」,與現在的科學知識無關,與現在的思想觀念也無關。這是一種古人的政治智慧罷了,就是為了約束皇權,不讓皇帝胡作非為用的。


然而,大家還不知道吧,這套深入人心的「天人感應」思想,是後代的儒學學者加工後的結果。漢朝的「天人感應」思想,要比上述描寫的要嚴重得多。

當時的「天人感應」思想是這個樣子的:


儒學學者認為——三皇五帝擁有天下,就像四季運轉一樣,過了一段時間就必須更換。不符合天命的人是不能夠強行佔據帝位的。


這種說法,絕非危言聳聽,而是事實!


史料記載,漢成帝期間,有一個叫甘忠可的道士創作了一本《天官曆·包元太平經》的宗教經書。在書中,甘忠可糅進了大量儒學學說,並闡述了一個道理——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


看見沒有,當時儒學的思想,就是這樣彪悍。


雖然因為這句話,甘忠可被認為罔上惑眾,病死在了獄中。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這句話卻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包括皇帝。


這個皇帝,就是漢成帝的繼任者,他的侄子漢哀帝劉欣。



史料記載,拜趙飛燕姐妹所賜,漢成帝所有的孩子都被這對兇狠的姐妹害死了。結果,劉驁無後,只能把皇位傳給侄子。


就這樣,在一番面試後,劉驁的弟弟定陶恭王劉康的兒子劉欣成了那個幸運兒,他榮登大寶,成了這個國家的皇帝,史稱漢哀帝。

一聽這個謚號,我們就能知道了,這不是一個好皇帝。事實上,漢哀帝確實不是一個好皇帝,他還創造了漢朝歷史上的兩個第一。


第一個「第一」,漢哀帝是漢朝歷史上第一個也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同性戀皇帝。劉欣不喜歡女人,就喜歡男人,為此,他還創造了一個「斷袖之癖」的成語。


第二個「第一」,漢哀帝是一個堅定的儒學學者,甚至讀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


史料記載,公元前6年,甘忠可的徒弟(自稱)夏賀良毛遂自薦,請求皇帝改朝換代,以逃過劫難。


「啟奏陛下,如今上天持續降下災難,這是漢朝氣數已盡的徵兆。臣認為,改朝換代一事,已經在所難免了。臣懇求皇帝改元、換年號,以逃過此劫。」


為了貫徹自己的思想,夏賀良繼續忽悠道:


「啟奏陛下,以前漢成帝不接受這個事實,不願意改朝換代,還殺死了我的老師。結果呢?漢朝依舊落魄不已,漢成帝也絕了後,這就是不改朝換代的下場!如今,陛下年紀輕輕就一身疾病,這是上天在示警呀。陛下若想天下太平,自己福壽延年,就得改朝換代,才能躲過這個大劫。」


結果,漢哀帝真的聽從了夏賀良的話,他頒布了一道聖旨,昭告天下:


「漢朝建國兩百餘年,氣數已盡,但皇天庇佑,願意再給我們老劉家一個機會。朕決定改元更號,明年改作太初元年。朕也不再是大漢皇帝了,而是陳聖劉太平皇帝。」


此詔書一頒布,漢哀帝等於把自己的大漢帝國給「推翻」了。

無法想像這份詔書影響之惡劣,危害之嚴重。一個國家的最高首腦主動承認氣數已盡,主動承認這個國家完蛋了……也就只有漢哀帝這樣的皇帝,才能寫得出來!


雖然僅過了兩個月,漢哀帝就後悔了,於是把夏賀良這個大忽悠斬首示眾了,但是,他的這份「改朝換代」的聖旨已經無法追回了,並給王莽改朝換代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證據。


這個證據就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老王家是陳國的後裔,陳國人也是舜帝的後代。而漢朝劉氏一族號稱堯帝的後裔。昔日,堯不是禪位給舜嗎?也就是說,漢哀帝頒布的這個「陳聖劉太平皇帝」名稱,就是要禪位給王莽,讓其得到這個天下了。


就這樣,在這次夏賀良事件後,「漢家天下氣數已盡,老劉家要傳位給老王家,老王家才是真龍天子」等「天命」的思想立刻傳遍了大江南北,並佔據了所有頭條,且愈演愈烈,一發而不可收了。


最終,就是在這種儒學「天命」的思想下,漢朝的天命終於氣數已盡,王莽則接受了這個天命,成了這個國家的新主人。


漢武帝萬萬沒有想到,他推崇儒學,無非就是想找到一條新的治國方案,結果卻讓儒學反將了自己一軍。這些儒學知識分子不僅統一了他帝國的思想,還在百餘年之後,用自己的理念,強行讓皇帝禪位,把一個儒學知識分子推上了寶座。


這是天命?還是人為?


唯一知道的是,王莽篡漢不僅是權臣用武力逼宮的結果,也是在儒學的影響下,這個國家主動「選擇」的禪位。儒學學者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場儒學政治理念上的禪位壯舉,完成了一場他們心中的「烏托邦式的勝利」。


誰能想到,儒學,這個漢武帝極其推崇的儒學,竟然在百年之後,成了西漢王朝亡國的罪魁禍首。


節選自《一口氣就能讀完的大漢史》,更多內容,敬請關注京東網、噹噹網,5折促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裁縫 的精彩文章:

大宋第一良將是誰?岳飛?楊繼業?都不對,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圖)
王安石取得了那麼高的成就,為什麼宋代人還把他跟秦檜並列?

TAG:文裁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