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VR新聞:新媒體的下一場狂歡?

VR新聞:新媒體的下一場狂歡?

原標題:VR新聞:新媒體的下一場狂歡?


同樣的觀點也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身上。他曾經是一位記者,他說,記者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因為新聞業能夠培養快速學習能力。



「新聞職業要求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新聞工作環境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阿爾維托·耶拉斯·卡馬戈曾經長期從事新聞工作,他兩次當選哥倫比亞總統,但他甚至沒有高中畢業。」


在他們的表述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新聞從業者擁有的與信息「打交道」的能力。新聞有三個眾所周知的特點,真實性、時效性、準確性。這就要求新聞從業者能夠對外部環境做出快速準確的反應——從種種事實來看,他們也一直是這麼做的。

但顯然,在互聯網「紙媒已亡」的論調下,各家有著悠久歷史的媒體數字化的進程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像《紐約客》這樣本身就擅長以視覺效果吸引讀者的媒體轉型當然很成功,甚至比之前擁有更多的收入方式。但一些較為嚴肅的媒體,轉型之路則顯得愈發艱難。


近日,BBC宣布推出首部VR喜劇短片《People Just Do Nothing》。這部短片由Roughcut TV和BBC VR Hub聯合製作,也是BBC第一次嘗試將VR融入喜劇。但這並不是BBC第一次使用VR技術,實際上早在2014年,他們就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在新聞報道上。



而今年,BBC幾乎每個月都有相關的VR體驗、新聞報道出現。5月的《Life in VR》紀錄片,6月VR直播世界盃,7月推出VR房屋設計系列片,8月到11月連續推出了三個不同題材的VR影片。


經歷過從報紙到廣播,到電視,再發展到如今以互聯網社交平台為基礎的傳播方式,從歷史的宏觀上做判斷的話,實際上,在每一次的技術浪潮中,媒體都是弄潮兒。而這一次的VR,會是個例外嗎?


五年探索


在我們細數VR的發展史時,常常會將2015年設為起點,也就是那一年,VR才開始迎來真正發展的開始。但對於新聞從業者來說,關於VR的一切始於2014年。


那一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錄製了一段Fiona Bruce的新聞簡報,讓觀眾觀看Fiona Bruce的一天,就像她是觀眾們的同事、夥伴一樣。顯然這項體驗在當年也引起了一些用戶的興趣和關注。可惜它僅支持在Oculus Rift上觀看,時間短、內容無趣,更重要的是解析度和體驗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這些因素讓著這個嘗試最終也只能以嘗試收尾。



但它卻為媒體們開了個好頭。在隨後的2015年里,伴隨著VR的浪潮,ABC在某一次的《夜間報道》中,記者Alexander Marquardt為觀眾帶來了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罕見畫面,以及其他一些為保護文物所做的工作。而觀眾只要從Jaunt官網下載APP就可以看到關於這則新聞的360度全景視頻。同樣的,Facebook作為當年如日中天的互聯網巨頭,也在新聞推送中提供了360度全視角視頻內容。

同年,《紐約時報》推出一部名為《流離失所》(The Displaced)的新VR電影,該影片講述的是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兒童。這部影片需要通過搭載智能手機用眼鏡盒子觀看,眼鏡盒子會在11月7日發放到訂閱用戶家中。《紐約時報》數字版的訂閱用戶將通過電子郵件中的代碼兌換眼鏡盒子。



這時候的各大媒體在對VR的使用方面抓住了其最大的特點,強沉浸感。在這樣的前提下,為觀眾提供能在手機端裸眼或使用Cardboard類的眼睛盒子,就能夠觀看的360度全景視頻,是2015年VR新聞的發展方向。


而對全景視頻不斷地探索,也是2016年各大媒體VR新聞的發展主題。


《今日美國》就開設了一個名為「VRtually There」的VR視頻欄目,通過360度全景視頻為觀眾講故事。這種形式更類似於我們喜歡的直播。而這個頻道也得到了很多用戶的認同,直到今年年初,VRtually There的Youtube頻道還在更新。



這當然不是觀眾對VR的熱情讓它擁有活躍的資本,而是一種新的故事。如果說2015年的VR新聞更像是「大媒體辦公室的日常」這樣的紀錄片的話,2016年就是在試著用360度全景視頻給觀眾講故事。


雖說在敘事手法上有了精確的變化,但在觀眾看來,仍然沒有跳出「360全景視頻=VR」的謬誤。借用當年網易傳媒副總編輯劉晶的一句話 ,「VR技術的使用還局限在全景視頻上,還不夠成熟」。


於是在接下來的一年,「我們應如何通過沉浸式故事敘述來推進新聞領域的發展?」成為了主旋律。谷歌也曾發表言論認為,「故事情節」才是VR新聞的Freestyle。並且設立了20萬美元獎項,用於探索VR新聞,入選項目最高可獲35000美元。


喜歡在「刀尖上跳舞」的CNN,也設立了名為「CNNVR」的部門,他們想用一台頭顯,一條視頻就能把觀眾帶到新聞發生的現場,讓觀眾擁有更有真實感的新聞體驗。


但隨著蘋果、谷歌等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紛紛押寶AR,媒體們也將注意力轉移到了AR上。曾經熱衷於VR新聞報道的《紐約時報》和《今日美國》都添加了AR的功能。


BBC更是聯合Nexus工作室,開發了《文明(Civilisation)》系列紀錄片的AR應用《Civilisations AR》。有的用戶則在自己的社交網路上表示,「這很酷,(著名大雕塑家)羅丹(的雕塑「The kiss」)居然出現在我的辦公室里」、「安利大家都去試試,人類的文明就在自己身邊的感覺太好了。」



雖然整體轉向了AR,但此前提到BBC的一系列動作,也顯示大媒體並沒有放棄對VR新聞的探索。


從開始情節單一、清晰度極低的全景視頻,到後來嘗試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展示,再到現在VR/AR雙線並行,五年的探索已經讓VR新聞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媒體們在對如何用VR報道新聞上也有了相當的成果。


三個觀點


媒體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報紙、廣播、電視到現在的以社交平台為主的傳播形式,每一種媒介,都有它相應的傳播方式,VR/AR也並不例外。


首先就是今年最火熱,也最受關注的AR。經過不斷的試錯,媒體們最終將關注點落在了用AR的形式展現更具人文價值的內容上。比如上文說過,市場反響非常不錯的AR應用《Civilisations AR》。


它通過對實體文物的AR建模再還原,讓用戶能夠真正接觸到人類歷史的文明,它能夠引發用戶對一種文明強烈的認同感,幫助人們更好的感同身受。這種形式對人造成的衝擊力是其他形式所遠不能及的。


而對VR技術的應用則更著重於媒體傳播方式的影響上。一開始,媒體使用簡單的全景視頻,讓用戶可以在手機上直接觀看,可這種方式和普通的視頻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所以現在他們更專註於對真正的VR體驗的打造。比如十月份BBC推出的,以二戰時期某記者現場錄音為基礎,還原出當年柏林閃電戰的真實場景。



在這樣的沉浸式體驗下,觀眾聽的是來自從前的、現場的錄音,看的是被炮火點燃的大地和傷痕纍纍的戰機。相比於360度全景視頻,類似這樣的VR體驗更能夠在觀眾的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別忘了…


但太過強烈的沉浸感,新聞來說很可能是雙刃劍。新聞報道最重要的就是真實性,它要展現的是事件的真相,它需要人們理性、客觀、冷靜的近乎冷血。


VR能夠讓觀眾對戰亂地區的孩子所遭受的苦難感同身受,體驗他們炮火連天的生活,甚至讓很多人對戰爭產生超乎理智的憤怒。而這種程度的沉浸感也是危險的,因為同理心會變得非常強大,容易扭曲人們對事實的印象。



畢竟當年僅憑藉一張照片,人們的口水就淹死了普利策獎得主、攝影記者凱文·卡特(Kevin Carter),關於新聞倫理和道德觀之間衝突的討論也從未停止。

從另一個方面講,一則新聞是不是好新聞,我們可以參照普利策獎的評判標準:



可以看出,決定一篇新聞報道好壞與否的更多在於非技術因素,需要編輯、記者和撰稿人的個人知識、資歷和經驗——25至54歲這三十年是美國新聞從業者獲取普利策新聞獎的黃金時期;約五分之一的美國籍獲獎者曾就讀於常春藤盟校。


這其實就是在告訴所有新聞從業者,在任何時代,都是內容為王。


但無論如何,我們阻止不了時代的發展,也阻止不了VR新聞發展的腳步。未來會發生什麼,我們現在還只是想像,但我們必將置身其中。


來源:8787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Oculus Quest標誌著第二代VR頭顯時代的開啟
防止被狗誤傷!利物浦大學開發VR體驗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