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五歲小梁龍的頭骨化石揭秘史前巨龍食性的改變

五歲小梁龍的頭骨化石揭秘史前巨龍食性的改變

五歲小梁龍的頭骨化石揭秘史前巨龍食性的改變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梁龍是最著名的大型恐龍之一,如果哪本古生物百科類書籍中不介紹一下樑龍那一定是不完整的。儘管梁龍大名鼎鼎,但是我們只知道它們成年的樣子,卻不知道梁龍小時候長什麼樣子。最近,古生物學家從一堆破碎的化石中辨認出一隻5歲的小梁龍,化石又會告訴我們關於梁龍的什麼秘密呢?

長長的梁龍

圖註:曾經展出在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大廳中的梁龍骨架,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梁龍可是家喻戶曉的恐龍大明星,也是人類最早認識的大型恐龍。梁龍之所以叫梁龍並不是因為它們擁有大梁,而是因為它的尾椎骨下面有一對雙叉形的人字骨,類似於一對小橫樑,所以其學名「Diplodocus」的意思是「一對橫樑」。看看下面的圖就知道什麼叫一對橫樑啦。

圖註:梁龍尾椎骨下面的一對雙叉形人字骨,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梁龍生活在距今1.54至1.52億年前晚侏羅世的北美洲,發現地層是莫里森組。梁龍很長,以著名的卡耐基梁龍(D. carnegii)為例,長度可達24米,體重12噸。隨著地震龍被併入梁龍屬,其所代表的哈氏梁龍(D. hallorum)體長超過了30米,體重達到了25噸。儘管梁龍很長,但是主要長在脖子和尾巴上,身體其實還是比較小的,所以體重比其他大型蜥腳類恐龍輕很多。

圖註:卡耐基梁龍(綠色)和哈氏梁龍(橙色)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圖註:梁龍的復原圖,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長而不重的梁龍可是晚侏羅世北美洲最常見的恐龍,這可不是我說的,有化石為證。到目前為主,古生物學家發現的梁龍化石標本已經超過了100隻。就在不久前,古生物學家確認了一隻新的梁龍化石,這具化石最大的特點是它只有五歲。

圖註:成群出沒的梁龍,作者:勞爾·馬丁,圖片來自網路

五歲的「安德魯」

圖註:「安德魯」的化石,圖片來自網路

「安德魯」是誰?它就是五歲的小梁龍。「安德魯」的化石在2010年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的中南部,僅僅包括較為完整的頭骨,化石編號為CMCVP14128。古生物家確定化石屬於梁龍家族,其具有獨立的特徵,很可能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恐龍。從化石看,「安德魯」的體型肯定很小,因為它的腦袋只有24厘米,可以放在人類攤開的雙手之上。

美國古生物學家有個習慣,那就是給發現的化石其非正式的名字,類似於綽號,比如大名鼎鼎的霸王龍「蘇」、「斯坦」等等。「安德魯」這個名字也大有來頭,其來自有「鋼鐵大王」之稱的安德魯·卡耐基(Andrew Carnegie),他曾經熱衷於恐龍的發現和傳播,資助了許多挖掘和研究,卡耐基梁龍就是為了紀念他的。

圖註:鋼鐵大王卡耐基,圖片來自網路

當古生物學家研究「安德魯」之後,認為它極有可能是一隻幼年的梁龍,年齡不會超過五歲。五歲的梁龍化石,而且還保存了近乎完整的頭骨,這還是第一次發現。

小傢伙牙口好

圖註:成年梁龍與幼年梁龍頭部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古生物學家之所以在剛剛發現「安德魯」的時候認為它是一個新物種,那是因為其頭骨外形上與成年梁龍有很大的區別。簡單說,這些區別包括:1.「安德魯」的腦袋較高,成年梁龍的腦袋則較扁較長;2,「安德魯」的腦袋較窄,成年梁龍的腦袋,特別是嘴巴部分扁而寬;3.「安德魯」的牙齒比成年梁龍的牙齒多,牙齒是更粗的勺狀而不是細長的釘狀。

圖註:成年梁龍的頭骨,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圖註:從上到下是梁龍成長過程中頭骨外形的變化,圖片來自網路

「安德魯」的腦袋錶明梁龍在成長過程中,它們的腦袋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變長變寬的,牙齒外形的變化則表明梁龍小時候能夠咬下較為粗糙的食物,成年之後則主要以柔軟的植物為食啦。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或許嚴酷的自然環境不允許幼年梁龍挑食,想要吃飽長大必須什麼都吃,結實的牙齒就給了它們這個能力。

我們不斷在發現新的化石,我們也在不斷研究已經發現的化石,化石中透露的信息將會不斷增加我們對於恐龍和其他古生物的認識。

參考資料:

1.Simpson, John; Edmund Weiner, eds.(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 ISBN 978-0-19-861186-8.

2.Pickett, Joseph P., ed. (2000). The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4th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ISBN 978-0-395-82517-4.

3.Tschopp, E.; Mateus, O. V.; Benson, R. B.J. (2015). "A specimen-level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taxonomic revisionof Diplodocidae (Dinosauria, Sauropoda)". PeerJ. 3: e857.doi:10.7717/peerj.857. PMC 4393826. PMID 2587076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公園 的精彩文章:

豹媽媽,要付出多少,才能把孩子帶大
小藍金剛鸚鵡野外滅絕了?它們或許還有機會!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