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第三次工業革命背景下教育的生態內涵

第三次工業革命背景下教育的生態內涵

摘 要: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題之一是可再生能源,生態環境成為未來教育依託的重要內容。前兩次工業革命之後,教育方法和模式都產生了相應的變革,這也是教育理念對工業革命的反哺。後碳時代,教育需要培養生物圈意識和親自然情結。通過分散化合作課堂和扁平式學習,學生可以形成更加準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定位,養成對自然界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教育革新的具體途徑,包括可再生能源課程體系建設、綠色校園生態建設和教育理念實踐。

關鍵詞:第三次工業革命;教育;生態;生物圈意識

工業革命與教育之間存在有機的聯繫。一定的教育模式與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現代主流教育制度就是工業化大生產的產物。今天,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①的兩大主題—人工智慧與可再生能源的興起也為教育提出新的挑戰。本文著重討論可再生能源對教育的影響,也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背景下教育的生態內涵。

第三次工業革命呼喚新的教育

教育是社會進步和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任何時候我們想要討論教育上的一個新運動,就必須特別具有比較寬闊的或社會的觀點。[1]歷次工業革命以來,教育的價值與使命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與每一次工業革命的主題相得益彰,實現教育自身的改革與進步。

前兩次工業革命確立了西方主流的教育制度,即將到來的時代是個告別化石燃料的後碳時代。大型的公共體系,包括公立教育,將被本地化的解決方案取代。教育應該是一種成年人和孩子之間的「有機」聯繫,和諧地融進富有生機的人際關係和生態環境里。在這樣的教育里,孩子會聽到內心的召喚,發現自我,因此樂學、好學。[2]第三次工業革命包含可再生能源革命,教育需要注入生態內涵,未來的學習將走出傳統校園,進入真實的生態環境,生物圈保護意識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途徑。

未來,教育更加關注生命本身,知識從課本上變得活起來,學習的過程更像是一種智慧的自我激發與啟迪,這種啟迪真正讓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意識到關愛生物圈就是關愛自己。「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同一個生物圈的一部分,以此來進行思考並身體力行。」[3]這裡,有必要引入一個概念—同理心。不同於新古典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假設,同理心不是以「利己」為特徵,而是要求我們對大自然感同身受,發覺自己和其他動植物一樣,從它們的角度調整自己的言行,成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就是養成生物圈意識。

同理心使得人類和各種生物共同分享地球資源,而不是19世紀達爾文所描述的「生存鬥爭與自然選擇」,分享代替競爭成為未來社會的主要關係。所以,我們必須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我們是在與生命—活的群體(它們經受的所有壓力和反壓力、它們的興盛與衰敗)打交道。只有認真地對待生命的這種力量,並小心翼翼地設法將這種力量引導到對人類有益的軌道上來,我們才有希望在昆蟲群落和我們本身之間形成一種合理的協調。[4]這種協調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分享—人類與其他物種對資源的分享,這是實現生態教育的前提。真正深入自然,融入生物圈,恢復我們作為生物鏈一環的身份認知,才是向後碳時代的教育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教育與生態的融合

1.重獲親自然情結。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從親密到改造再到敬畏,已經經歷了一個認知的輪迴。工業革命使征服取代了依賴,生態環境淪為我們獲取利益、提高效率的工具,大自然成為經濟學中進行優化配置的稀缺資源之一。然而「控制自然」這個詞是一個妄自尊大的想像產物,是當生物學和哲學還處於低級幼稚階段時的產物,當時人們設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為人們的方便有利而存在。[5]所幸人類開始自省,逐漸開啟人與自然關係的第三個階段—重返自然。

有別於之前人與自然的親密相依,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的生態教育是一種更為主動的意識。這種主動意識源於個性的充分發展,得益於個性化教育。因為只有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個性,自我定位才會更準確。這種自我認知需要正確理解人在生物圈的位置,認識到人是屬於宇宙萬物的一分子,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由此形成同理心。因此,重新回到大自然,是深入理解自己的最佳途徑。

2.分散式合作課堂。分散式合作學習由合作式學習發展而來,分布各地的學生藉助互聯網分享各種學習資源。知識不是專屬於某個教師或學校,而是在網路課堂可以共享。[6]慕課(MOOCs)、雲課堂和可汗學院等都是這種教學方式的嘗試。分散式學習突破了教學資源的時空限制,當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虛擬世界裡實時參與同一個學術任務和課題項目時,學習就成為一種遍及全球的橫向體驗。這種跨文化的交流能夠改變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使其接受彼此迥異的觀點。[7]他們越是能夠相互理解,也就越加寬容,並將這種寬容延伸至其他物種,主動與之溝通,對生物圈心生敬重。

分散式學習注重跨學科學習和跨文化研究,參與者來自各自不同的領域,以分散的方式實現信息共享。懷特海也主張跨學科學習,認為教育是有生命的,而非僵化的,要根除各科目之間那種致命的分離狀況,因為它扼殺了現代課程的生命力,單獨的學科,如代數、歷史等沒有向學生展現生活這個獨特的統一體。[8]無獨有偶,在杜威看來,「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9]學校自身就是現實社會生活的縮影。分散式教學、跨學科交叉和通識課模塊建設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越來越多的學校銳意改革,設置了一系列新學科:行為經濟學、生態心理學、新能源工程管理等。

3.扁平式學習。扁平式學習是要創造民主的學習氛圍,鼓勵師生之間相互討論,使學生通過樹木看見森林。不同於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知識需要學生彼此合作深入互動,探索事物之間的聯繫,進而發現問題的本質。這個過程通常需要集體的智慧,對於討論而言,參與者越多就越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時,參與者的身份越多元、經歷越豐富,就越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結果也就更全面、更接近客觀事實。目前,有些學校的教學改革嘗試混齡教學,也是想打破年齡界限,將各年級的學生聚在一起取長補短、集思廣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扁平式學習中,學生的角色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了自我教育的積极參与者。自學也是未來教育所倡導的一種個性化教育。知識的獲取需要合作,在討論中會有持不同意見者,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通常會客觀冷靜地看待他人,因為他更想知道不同意見背後的原因,他很清楚不是每一個問題都有唯一正確的答案。當他在這樣做的時候,也是在對集體負責,讓每個人都有表達的途徑,每一次思想的辯論與試錯都是向真理一步步靠近,這也是學習的目的,又何嘗不是同理心的構建過程。

將生物圈意識融入教育改革

1.生物圈意識融入課程體系建設。學校需要將生態意識納入課堂教學和人才培養計劃之中,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具體到教學改革,學校可以修改課程設置,組織編寫交叉學科教材,開設跨學科通識課程,包括反映生物圈意識的通識課,將智能電網課程引入校園,建成生態教育課程體系。2018年5月,中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聯盟在南開大學成立,著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系列教材編寫、共享課程開發、教學方法探索、教育門戶網站建設、大學生生態文明實踐創意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工作,構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共享優質教育資源。[10]學校可以據此設計大學生學科競賽和創業活動,引導學生在畢業設計中體現生物圈意識。

2.生物圈意識融入校園生態建設。校園生態建設是將生物圈轉變成為新的學習環境,將校舍設計為生態園區。在校園景觀設計方面,可以將生物圈意識和親自然情結融入細節,打造層次分明的立體生態園林景觀。在建築節能方面,可以在校園建築內使用太陽能,或者利用可再生能源,將教學樓轉化為小型發電廠 ,收集綠色能源,為整座建築供電,實現零排放。同時,還可以引入智能電網,實時收集可再生能源,以氫的形式儲備剩餘能源。在綠色交通方面,校園出行可以選擇共享單車或新能源汽車,並且將新能源汽車的動力與能源互聯網的儲備能源實現對接。

3.生物圈意識融入教育理念實踐。教育的本質是人的問題,教師和學生需要養成生物圈意識,才可以實現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校園建築等方面所表達的精神內涵。為幫助學生近距離接觸生物圈,可以引導學生參加生態社會實踐,採取扁平式學習方法,帶領學生親自參與到生態校園所構成的生物圈建設,養成同理心。通過綠色校園建設與規劃,學生可以走出教室,發覺內心深處對生物圈的依賴,重燃親自然情結。校園建設還可以和城市建設相結合,將城市環境植入生物圈這個課堂,在這裡學生可以參與並學習到他們與地球的關係以及對地球的責任。學校以此實現生態校園的擴散,「把教育轉變成同理心體驗和分散式合作的學習過程,並把這個過程延伸到整個生物圈。這樣,我們就能培養與第三次工業革命相匹配的判斷力和意識。」[11]這樣的教育是對第三次工業革命主題的呼應。

教育改革的努力是引起教學理念、模式和方法的重新調整,使之能夠適應社會演變和人類文明的進程。無論是生物圈意識、同理心還是親自然情結,本質都是警醒人類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以及自身和宇宙的關係,為了能夠和萬物更好地生活在一起。(作者:高歌,單位:北京化工大學經管學院)

注釋:

①關於工業革命的界定標準,學者認為需要具備以下條件:能夠深刻影響生產生活的核心技術體系革新;生產效率提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系統新變革;新能源出現或能源利用方式改變。基於這種判斷,正在進行的工業革命可以理解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李堯遠,2018)。也有學者從演化經濟學和經濟史的角度出發,區分了工業革命和技術革命長波,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包含信息通信技術革命和可再生能源革命兩次長波,信息革命通過可再生能源革命解決資源枯竭的生態危機(賈根良,2014).

參考文獻:

[1][9][美]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任鍾印,吳志宏,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3-25,6.

[2][美]理查德·F.埃爾莫爾.二十位教育先行者對教育改革的反思[M].張建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87-88.

[3][7][11][美]傑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M].張體偉,孫豫寧,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48,256,270.

[4][5][美]蕾切爾·卡森. 寂靜的春天[M].呂瑞蘭,李長生,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295.

[6]袁旭.分散式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分析[J].高教論壇, 2017(3):5-8.

[8][英]懷特海. 教育的目的[M]. 徐汝舟,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4:10.

[10]陳欣然,吳軍輝.中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聯盟成立[N].中國教育報,2018-05-28(4).

《北京教育》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石雕工匠帶徒傳技
《天文星球:我的第一本太空知識繪本》出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