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修道是要拜名師,還是要拜明師?

修道是要拜名師,還是要拜明師?

道教修行特彆強調道經師三寶的意義,唯有皈依三寶,才能在修道的路上明理、明道。

三寶之中,唯有師寶是我們可以接觸到的鮮活的修行榜樣。所以師父一詞,在道教中具有別樣的意義。

道教認為,父母給我們的是肉身,而皈於一位道理通明的師父後,其賜予我們的是修行的法身。

所以又言師父如再生之父母,想要學道、修道必須要拜師父,師父找對了才能摸索到修真的法門在哪裡。

師父如再生父母(資料圖)

而道教中還有一個說法,即要拜明師,而不是名師。其意在說明,師父對弟子而言不只是個名號,還肩負著弟子們的終生修行大任。

很多人初了解道教時,往往看重哪位道長更有名氣、在世俗社會中有哪些職位名號,總認為名聲正是一個人成功的標誌。

在塵世間,這樣的論斷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真正的修行人看來,所有的名利俗務都是累身、累神的負擔。

先秦時期的道家代表人物楊朱曾提出了「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主張,認為保養性命元和的關鍵便在於不被事務所累。此處之累,並非是無作為,而是不會因為俗塵中的煩擾而亂了修真的這顆道心。

所謂明師,其最明白的是修行的根本在於清靜。

清靜並不是從紅塵之中跳脫出來,而是能夠勇敢地去面對人生必須要經歷的一切,同時又可以在諸多瑣事中不改真常寂然的本性。

這正是拜師要拜明師的原因。但也有人會因此對拜明師還是拜名師產生誤解,認為修行人就應該隱居山林、不問世事,凡是在世間沾名著利者都不是真修行。這其實又走入了另一種偏執。

道教修真不僅僅告誡人們要不染塵俗,還要在具備一定的能力和擔當的時候,肩負起「普度人無量」的社會責任。

肩負起「普度人無量」的社會責任(資料圖)

道教,本以道為教,闡述的是人生之中的陰陽思辨的道理。因此奉道之人,多會從正反兩個角度考慮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既要看到自我與他人相較的長短,同時也要明白同一事物的優劣之別。

懂得陰陽大順的人,才算真正懂得了修真的奧義。有很多做了入世功夫的名師,展現給世人的是普度人天的形象,是用最具有影響力的方式把道教的形象和理念傳遞給更多的人。

凡是實至名歸的修行者,首先是一位通明道理的道人。此等道人,不但做得了入世的功夫,也能下得了出世的猛志。

入世還是出世,只不過是不同階段的弘道手段。如僅僅只是以是否有名氣來斷定此人的修行境界,這則是偏隘的一己之見,是在學道之初就要摒棄的魔障。當一個人以自己的是非觀點去判斷師父是否值得參拜時。

此時的他,並非是想找到一位修行的引導者,而是把師承變成了一種功利性的交換,想要從拜師的行為中給自己帶來某些好處與利益。這恰恰誤解了道經師三寶的基本含義。

虔心禮拜祖師(資料圖)

或許是受到世俗文學及網路修真小說的影響,如今一些新學道的弟子多表現得相對急躁,一心只想著要學道法、道術,甚至看不上誦經禮懺、洒掃庭院等本屬於道人們的本職之事。

正是在此等一步登天的願求下,其修道成仙的心越是強烈,就越會被網路上某些虛假的名氣誘騙。

也正因此,道教才有師父去找徒弟的說法。真正明道的人該選擇合適的傳承者去教授,而不應用自己的名氣籠絡人心。修行人都知道明師難得,但既是明師又是名師的師父更難得。

真正的明,在於自我身心性命的光明,因其不但可以照亮自己,更能夠感染別人。道教自古以來便有收徒要考驗三年的傳統。

其實,這一層考驗,不僅僅是師父在考驗徒弟是否道心堅定,同時也是修道之人對身為引領者的師父的觀察。

拜師,是為了能讓自己放下審視的姿態,從同是凡人的師父身上學到他的長處,並把其不足的地方作為對自身的警醒,由此才可以把身心全都皈依到三寶門下。

師父之於徒弟,所起到的作用在於引領、鞭策和警醒。修道,並不是一味地從師父的身上索求,道也在自己的身中,能夠以人為鏡鑒證自身之道,才是找到了修行的真捷徑。

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會出現許許多多的魔障、反覆,甚至生了退心,而此時卻正當修行時。

道教修行重在磨練心性,若在此等過程中能對自身的問題進行檢省,也就使修行具備了意義與價值。

銅鏡(資料圖)

與芸芸眾生相比,師父既是一面可以讓你照人照己的銅鏡,更是以身作則的榜樣。

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師」,遇到一位名師和明師都是三生之幸。

而比之更難的,是從身邊普通人的身上去察覺到功行的力量。真人尚隱,道隱無名,大道不需要去尋找,而是需要去參悟。

悟得玄妙後,才知把名師和明師作對比仍然是自己的執念和分別心在作祟。對於真心想要求道的人來說,人間處處皆是修行場。

對曾引領我們修行的人喊一聲「師父」,這該是這一生莫大的榮幸。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太上金籙羅天大醮壇場介紹之斗壇、青玄壇
太上金簶羅天大醮壇場介紹之皇壇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