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植入晶元能否改變醫療模式?

植入晶元能否改變醫療模式?

編者按:本文是36氪「邊界計劃」的轉載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思宇醫械觀察」(ID: suribot),作者:穀雨;36氪經授權轉載。


前言

「今天第一次在身體里植入一個晶元(早期版本)。相信這是里程碑的一天,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自己的身體里植入晶元,以便更好的了解自己。」

文中提到的「高科技晶元」受到了廣泛質疑,熱心網友及專業人士指出這種所謂的「高科技晶元」只是個血糖儀,目前國際上常見的動態血糖儀有四款,分別為:美敦力MiniMed系列、德康、雅培瞬感及聖美迪諾。

這款動態血糖儀為單針導管+軟針設計,是Airdoc公司提供的雅培旗下產品——雅培瞬感動態血糖儀的獨有特徵。結合其朋友圈中的血糖儀包裝,專業人士判斷李某佩戴、植入的是雅培輔理善瞬感動態血糖儀(Abbott FreeStyle Libre Flash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更有網友表示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身體上也有相似的產品。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大臂上的動態血糖儀

發文有誇大、誤導的成分,但是也側面引發了人們的思考,究竟什麼才能稱之為植入晶元呢?是否有人真的嘗試了在體內植入晶元?而在人體內植入晶元是否可靠、安全,其實用性又有多少?在醫療、監測人體健康的研究進展如何?


一、人體植入晶元的發展歷史

從技術上講,人體晶元是一種利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開發出來的可以植入人體的晶元,裡面裝有晶元、天線和信息發射裝置,對應身體之外不同的接收裝置。

人體內植入晶元早已不是什麼天馬行空的幻想。目前公開的最早植入晶元記錄於1998年,英國倫敦雷丁大學的布凱文·沃維克教授,把一枚晶元植入前臂,並通過計算機跟蹤自己位置。2002年,美國應用數據公司推出了名為VeriChip的晶元產品,可通過手持掃描儀掃描晶元讀取信息。

2017年7月,美國Three Square Market公司的員工「集體植入晶元」,五十多名員工自願植入晶元。植入完成後,員工們可以利用植入自己身體的晶元完成開門、買零食、解鎖電腦和使用複印機等一系列簡單任務。

CCTV財經報道美國Three Square Market 公司的員工「集體植入晶元」

2015-2017年底,已有 3500 名瑞典人選擇在體內植入晶元,這個比例佔到瑞典人口 0.035%,它跟一粒米大小差不多,可以用來付火車票,刷門禁,支付某些印表機和販賣機費用。


二、人體植入晶元的應用廣闊

事實上,存儲和傳輸信息只是第一步,植入晶元未來的功能與應用,還有極為廣闊的潛力空間。比如,在晶元中加入感測器,就能讓它對人的身體有更多感知,從而提供更多功能。

電子生物工程師布萊恩·麥考伊(BrianMcEvoy)就曾將導航儀設計加入植入式晶元,並將其植入自己的皮膚下,這樣只要面朝北方,晶元就會輕微地刺激皮膚,讓他清楚方向。

植入晶元甚至加強人體功能,比如人腦輔助記憶。研究人員希望,通過植入晶元刺激大腦,對損壞部分重新編碼,從而恢復記憶。如果這一願望實現,則可能讓中風、帕金森症或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得到緩解。

而在更遙遠的未來,植入晶元甚至可能讓人類獲得前所未有的能力。可植入式晶元與人體的交互,靠的是信號傳輸和轉換。只要對特定細胞進行刺激,就會獲得相應的神經信號,並通過神經在大腦與器官之間傳遞。而植入晶元通過對電刺激,可以調控認得行為和思想,在精神疾病方面有著絕大的應用前景。

人體植入晶元結構圖(圖片來源:網路)


三、「生物黑客(Biohacker)」助推生物晶元發展

提到人體植入晶元,就不得不提「生物黑客(Biohacker)」,所謂「生物黑客(Biohacker)」,指的是打破常規實驗室限制,把生物技術帶出實驗室、在不同環境下創新發展生物技術的一群人。他們做過很多看起來瘋狂的事情,例如在體內植入磁體、在手臂內植入電腦晶元、甚至試圖編輯自己的DNA等。

「生物黑客」中最具代表性人物當屬 Patrick Paumen , 號稱「全球頂尖生物黑客」。他在自己的體內植入了共計14個器件,9個 RFID 晶元(感應晶元),功能各不相同,用於記錄簡單的個人信息、解鎖門禁、汽車、手機等,還有溫度感應晶元,還有5塊磁鐵。

Patrick Paumen 體內植入晶元及演示


四、應用阻礙及社會倫理問題

雖然植入晶元讓人聽起來心潮澎湃,但還是有著諸多技術和社會倫理的障礙,短時間內無法被廣泛使用。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談到,因為獲取數據更為容易、準確,可植入設備的趨勢已經在逐漸顯現,但可植入晶元整體發展還處於早期階段,還存在一些技術缺陷:例如,如何給小如米粒的植入晶元提供能源供應?目前還沒有特別高功效、低功耗的產品大範圍應用。其次,這類晶元所採集、監測到的數據該如何快速、安全傳輸?目前主要採用的是RFID或NFC技術,但若採用更快速可靠的藍牙、WiFi等技術,如何控制晶元大小,保證數據安全?還有,目前很多可植入晶元防潑濺但不防水,在植入人體後,植入晶元該如何抵禦人體體液的侵蝕?

而植入晶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是倫理問題。早在1950年,大腦專家胡塞·戴爾卡多冰曾嘗試製作人腦晶元,希望能通過植入晶元刺激人腦,從而改變人的情緒,甚至控制人的軀體行動。

在2007年,德國也曾就「遠程殺人晶元」申請專利,並因有悖倫理而被迫終止實驗。控制者可以通過遠程啟動裝置,讓植入晶元釋放毒素。

這些探索聽起來令人毛骨悚然,技術的兩面性在植入晶元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人體植入晶元雖然已經走進現實,但就目前各國技術現狀而言,植入晶元的大規模普及仍然有待時日。而且,就長遠來看,更值得注意的是,植入晶元給人類隱私、思想乃至生命安全帶來的顛覆性影響,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倫理問題。

電視劇《黑鏡》中角色被植入晶元


總結

人體晶元是一種利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開發出來的可以植入人體的晶元,存儲和傳輸信息功能只是植入晶元的初步應用,未來還有極為廣闊的潛力空間。比如增強人體感知、治療精神疾病等。由於其在醫療、安全、經濟等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也吸引了不少資源的投入。

但是,這類產品在採集、傳輸甚至利用醫療健康數據時,如何保證數據安全,如何保護用戶隱私,如何做到合理規範,則是一個長遠但重要的問題。事實上,這也是其他許多信息科技產品的共同難題。與此相比,將晶元植入人體,或許只是第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趣頭條CFO王靜波:用戶補貼的模式也許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容易
小米三季度營收508億元,增長49.1%,海外市場貢獻首超四成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