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飛鯊團隊」的航母情結:浪奔,浪流,征戰深藍

「飛鯊團隊」的航母情結:浪奔,浪流,征戰深藍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11月23日,是每一個海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都銘記於心的日子。2012年的這一天,中國海軍殲-15艦載機首次降落在航母遼寧艦上。就在一個多月前,海軍發布2019年度招飛形象宣傳片《壯志凌雲 向海圖強》。「做我們的英雄,海軍艦載機飛行員,只差一個你」的口號迅速刷屏,召喚更多有志青少年加入「飛鯊」團隊。這是一支我軍序列中最年輕的部隊之一,組建於2013年。這是一群在航母戰鬥力建設全新領域探索前行的年輕人,平均才35歲。這是一條前人未曾走過的路,海軍航空兵某部年輕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就是探路者。人總是一邊向前走,一邊向後看。所有的經驗都在解釋已經發生的事情,而年輕沒有經驗,也就不會被自己所束縛。越是無限空間,越能自由飛翔。年輕,沒有極限。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年輕,沒有極限

解放軍報記者 高立英

11月23日,是每一個海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都銘記於心的日子。2012年的這一天,中國海軍殲-15艦載機首次降落在航母遼寧艦上。

就在一個多月前,海軍發布2019年度招飛形象宣傳片《壯志凌雲 向海圖強》。「做我們的英雄,海軍艦載機飛行員,只差一個你」的口號迅速刷屏,召喚更多有志青少年加入「飛鯊」團隊。

這是一支我軍序列中最年輕的部隊之一,組建於2013年。

這是一群在航母戰鬥力建設全新領域探索前行的年輕人,平均才35歲。

這是一條前人未曾走過的路,海軍航空兵某部年輕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就是探路者。

人總是一邊向前走,一邊向後看。所有的經驗都在解釋已經發生的事情,而年輕沒有經驗,也就不會被自己所束縛。越是無限空間,越能自由飛翔。

年輕,沒有極限。

駕駛「飛鯊」成功降落在遼寧艦那一刻,28歲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劉向創造了一個紀錄——成為中國海軍「尾鉤俱樂部」最年輕的飛行員。

「這個紀錄只保持了半小時不到!」劉向笑著對記者說,「比我小几個月的李陽隨後也完成了第一次著艦。」

海軍艦載航空兵某部飛行員李陽、劉向和同批次的年輕戰友們,在去年夏天一起通過了航母飛行資質認證。他們的著艦指揮官,正是戴明盟。

時間回溯到2012年。有人將那一年稱為中國海軍真正意義上的「航母元年」,因為那一年的11月,41歲的戴明盟完成了中國航母艦載戰鬥機首架次成功著艦。

曾經,在美國航母甲板上參觀時,戴明盟心中暗思:「什麼時候中國也能夠擁有規模如此龐大的艦載機飛行員隊伍?」

6年過去了,中國海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培養規模成倍擴大, 「飛鯊」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也越來越小。

這也是一條註定要用鮮血去劈開荊棘的路。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張超犧牲後,他們的內心不是怯懦了,而是更勇敢;他們的頭顱不是低下了,而是更昂起;他們的步伐不是沉重了,而是更有力。

起飛助理唐博很細心,職業的特性,更讓他對聲音格外敏感。

他的戰位,就在航母甲板的跑道上,距離艦載戰鬥機直線距離3米。

艦載機起飛時,震耳欲聾的呼嘯聲,輕而易舉穿透了唐博戴的鐵三角防噪耳機。尾噴口側面吹來的風,瞬間能讓他找到置身赤道的灼熱感。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年輕飛行員加入到這個行列,訓練強度越來越大,唐博耳朵里的音軌越來越密集。他注意到,年輕飛行員駕機加速起飛時,發動機的呼嘯聲澎湃而沉穩;著艦時,「砸」在甲板上的位置越來越准。

在他眼中,這群年輕的「飛鯊」,翅膀越來越硬。

年輕,就像一個萬花筒,孕育著無限可能。在不同的視角,你就能看到不同的斑斕色彩。

踏上甲板,記者也找到幾個不同點位,從不同視角觀察這群年輕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

1.尾 鉤

「飛鯊團隊」的航母情結

解放軍報記者 高立英 陳國全 特約記者 朱為俊 孫 飛

4道攔阻索,如琴弦一樣拉緊寬大的甲板。風浪中,遼寧艦不斷縱搖、橫搖、上下垂盪。

咆哮聲傳來,極速衝刺的艦載機對正跑道,放下尾鉤。兩個主輪接觸甲板的一剎那,激起了兩道煙塵。瞬間,機腹後的尾鉤精準地掛住第2根攔阻索。千鈞之力的戰機滑行數十米後,穩穩地停了下來。

打開座艙蓋,飛行員秦朋飛走下戰機,渾身已被汗水濕透。走進休息室,端起起飛前倒的那杯水,他一飲而盡。

這是2017年初夏的一天。秦朋飛第一時間給自己初教機飛行教員發去一條簡訊:「師傅,我成功上船了!」

簡簡單單8個字,秦朋飛向第一次帶他飛上藍天的恩師報告了一個喜訊——自己已邁進最優秀的飛行員才有資格進入的「尾鉤俱樂部」。

在遼寧艦飛行裝具室,有一面照片牆,記錄下每一位完成航母飛行資質認證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的影像。海軍功勛飛行員徐漢軍說:「最開始,中國的艦載戰鬥機事業和那面牆一樣,一片空白,什麼都沒有。」

如今,這面牆掛上了戴明盟、徐漢軍、徐英等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的照片。秦朋飛等許多年輕飛行員也榮列其中。

跨進「尾鉤俱樂部」究竟有多難?這需要飛行員駕駛艦載戰鬥機以極高的速度,準確降落到比一個半足球場還小的區域,並在很短的距離內,精準鉤住4道攔阻索中的一道。

對於這個著艦過程,外國海軍航空兵有一句形象比喻:「人為控制的墜機」。稍有差池,戰機就會衝出跑道,甚至造成更為嚴重的後果。

這不僅需要飛行員有頂尖的技術,更需要飛行員心無旁騖。

從空軍某航校畢業時,秦朋飛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留校任教,駐地條件較好;二是去飛三代機,駐地在戈壁大漠。秦朋飛覺得,飛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要飛就要飛最好的飛機,所以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2015年,艦載機部隊選調飛行員,秦朋飛又一路東行,加入了「飛鯊」團隊。

秦朋飛笑著對記者說:「我常常想,如果當年沒有去戈壁開三代機,今天就不會和航母同框!」

聽從內心,無問西東,考驗的不僅是勇氣。

心靜才能意誠,意誠才能精進。飛行員劉孟濤加入團隊後,憑著學習的韌勁和執著,飛行技能猛進,每次飛行,幾百個操縱動作和程序,他都能「一摸准」「一口清」。

為了練好反區操縱,飛行員孫寶嵩曾把自己「綁」在模擬機上反覆練習。戰友戲稱他是「飛霸」,模擬器都被他飛壞了十幾次。

飛行員劉向加入團隊後,為了徹底糾正在陸基著陸時的肌肉記憶,僅定點著陸一個課目,就飛了近百小時,進行了數百次的著艦訓練。

近距離看,記者發現,從空中看如蜂刺般的艦載機尾鉤,其實是一根成年人胳膊粗細的方鋼,末端有一個馬蹄樣的鐵鉤。

就是這個尾鉤,配合攔阻索,在戰機著艦瞬間,爆發出強大的力量和韌度。

這個尾鉤,不正像這些年輕飛行員的性格?外在剛強,內心堅韌。

當飛行員孫明傑手持毛筆,毫鋒落於宣紙上時,就像鉤住一道蓄滿力量的攔阻索。通過練字,孫明傑磨鍊了心性,也對飛行有了更深的感悟。他說,一桿一舵就像一撇一捺,只要心如止水,就會處變不驚。靜得從容,動得洒脫,令他始終保持了著艦掛索全優的成績。

這種韌勁,就像一株植物,在暴風雨中展現出令人驚嘆的「抗倒伏力」。2016年,優秀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張超犧牲在追夢的征程上。

當時,部隊士氣陷入低谷。作為同批飛行員中的老大哥,孫寶嵩激勵身邊戰友,「著艦之路充滿風險坎坷,但夢想不能因此夭折,腳步不能為此停歇!」

又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發動機的轟鳴聲劃破了機場的寧靜。戰友們帶著張超未竟的夢想,又一次勇敢飛翔。

「不是每一個飛行員都有機會去承擔飛艦載戰鬥機的風險。我們把這種付出也看作是一種榮幸。」飛行員裴英傑說。

2.甲 板

海天之間,雲飛浪卷,站立於航母甲板上,看巨大的艦艏犁開萬頃波濤,一種從未有過的力量感撲面而來。

對於艦載機飛行員來說,當駕馭「飛鯊」戰機從甲板滑躍,他們更能感受到這種托舉之力,也更知道這股力量源於何方、傳向何處。

曾是空軍「金頭盔」飛行員的孫寶嵩,踏上甲板的那一刻,想起的是一個堅定的眼神。

那年,得知選拔艦載機飛行員的消息後,孫寶嵩立即萌生了報名的意願。得知他的想法後,他的團長發動身邊的戰友輪番做工作,想方設法留他。

孫寶嵩搬來「救兵」,懇請老領導、時任師長為他出主意。師長說,「你們團長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把你放走了就相當於割他身上的肉。但艦載機事業更需要人才。如果你想好了,那就放手去飛。」

看著師長堅定的眼神,孫寶嵩忐忑的心一下子有了歸屬。回到家,他立即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妻子。沒想到,妻子脫口而出:「我現在就給你準備行李。」

「我只是報名參加選拔,能不能去成還不一定呢!」

「這些年,哪一次參加選拔你沒有通過?我還是早點做好搬家的準備。」妻子這句話,讓孫寶嵩眼眶一熱。

秦朋飛的家鄉在海軍誕生地江蘇泰州。他的父母沒見過真正的航母,更沒見過兒子開的艦載機,但他們經常去一個叫白馬鎮的地方。那裡的海軍誕生地紀念館裡,陳列著一艘遼寧艦模型。

知道兒子乾的是大事兒,老兩口盡量少打電話影響他,想念兒子時,就去紀念館裡看一看。

第一次登上航母甲板的飛行員張敏感受到的,除了力量,還有一種奇特的體驗。張敏是所有艦載戰鬥機飛行員中經歷最特殊的一個——

在他曾就讀的職業高中,大多數同學按部就班進了工廠車間,他卻奮力一搏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後,許多同學順其自然進公司當了職員,他卻參加空軍招飛,成了一名飛行員;當同批特招的飛行員大多停飛,他卻踏上眼前的這塊甲板。

寬廣的甲板,足以容納下無數個青春夢想。

站在甲板上,看潮飛浪涌,張敏的思緒飛得很遠。在飛行中,他第一次體會到了為一件事情著魔是什麼感覺。他說,這是一個真實的航空世界,也是世界上最令人興奮和最危險的職業領域,遠比暢銷小說和流行電影精彩。

你走過的路,就是你的生活。在飛向航母這條「充滿痛苦回憶的美好之路」上,飛行員孫明傑上了艦、立了功、調整了崗位,也找到了一個更強大的自己。

甲板,是夢想的托舉,更是力量的延展。

當初,孫明傑負責編寫某課目的教程規範。拿到教程模板後,原本以為只是填幾塊磚,後來卻發現是要砌幾堵牆、蓋一間房。經過不懈努力,他和戰友完成了該課目的教程編寫,填補了該項課目的空白。

飛行員們都願意躬身為橋、俯身為路。從登上甲板那一天起,飛行員徐英就堅持寫《走向深藍》日記,裡面記錄的大多是飛行感受。他說:「我們乾的是從0到1的工作,應該給後來人留點東西。」

站在甲板上,迎著強烈的海風,從墨綠到淺藍,再到深藍,大洋見證了他們的夢想——

2012年11月23日,艦載戰鬥機試飛員戴明盟駕駛「飛鯊」,用一道完美的弧線,划出了中國海軍的「航母時代」。

2014年,以徐英為代表的首批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全部通過航母飛行資質認證,標誌著我國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實現由單員試飛向批量培養的重大突破。

2016年,孫寶嵩和戰友們也通過航母飛行資質認證,艦載戰鬥機飛行員自主培養又邁出堅實一步。

2018年4月12日,海上閱兵結束後,習主席觀看了殲-15艦載戰鬥機在遼寧艦上的起飛訓練……

趕路,帶著勇敢和智慧;趕路,懷著夢想和熱愛。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徐漢軍的鬢角又添了幾許白髮。對比入列上艦時的照片,前幾批上艦的飛行員們似乎都老了不少。

著艦指揮官戴興說,人都是會老的,飛行員也一樣,「雖然我不是巨人,但我希望後來的飛行員站在我們的肩上」。

3.黑 區

每次戰機起降,都會在航母甲板上疊加上幾道漆黑的輪胎擦痕。飛行員介紹說,這叫黑區。

黑區很像孩子們的刮畫,每一道輪胎擦痕,都是一次對未知的探索。

年輕飛行員們精力充沛、愛好豐富,不少人喜愛書法、戲劇,還有人稱得上是編程達人和籃球高手。參謀長徐英將這歸結為飛行員「對未知的熱愛,對一流的執著」。

黑區,其實是「無人區」,熱愛才是「拓荒者」最得心應手的工具。

就像當初,艦載戰鬥機事業完全是一張白紙。缺技術積累、缺圖紙資料、缺標準規範、缺組訓經驗,是一批批年輕飛行員們用一道道輪胎擦痕,記錄下了一個又一個開始。

第一次出島鏈、第一次打實彈、第一次指揮夜間著艦,對飛行員盧朝輝來說,無數個引以為傲的「第一次」,就隱藏在一道道擦痕里。

很多「第一次」,都與風險為伴。那一次,飛行員孫寶嵩駕機返航即將著艦時,吹來一團海霧,能見度極差。他一次次校正飛機姿態,穩穩地掛住了第三根攔阻索。回到休息室,他就寫起了著艦體會,「這樣的情況第一次遇到,要好好總結一番。」

每個「第一次」,都需勇氣灌注。那年,艦載航空兵部隊首次組織實射某型導彈打靶訓練。

很多人不理解,初次進入實彈課目就增加了難度,穩妥一點不是更好?

「只有從難從嚴,才能訓出真正的戰鬥力!」徐英駕機騰空而起。戰機貼著海平面靈活機動,避開「敵」重重防線。鎖定目標,導彈呼嘯而出,靶船瞬間「開了花」。

訓練久了,一道道輪胎擦痕新舊疊加,使黑區真成了「黑」區。

從成功著艦的一落驚海天,到常態起落的海天往複間;從試飛模式向培訓模式、探索上艦到常態上艦……許多未知的風險和挑戰,就像水下的冰山逐漸浮出水面。

儘管這條路無比艱難又布滿風險,但他們並不孤獨。

這條路上,有更多的智者和勇者同行。正如每次夜航時,航母甲板上亮起的一盞盞燈,著艦之路上那束不起眼的燈光,指引著他們一次次歸艦,又一次次遠航。

浪奔,浪流,走向深藍。2016年底,由遼寧艦組成的我國航母編隊首次穿越宮古海峽,出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面對新的訓練海域,艦載機部隊跨多個海區開展艦載戰鬥機戰術訓練,艦機融合水平和編隊協同指揮能力得到鍛煉。

戰鷹歸巢,飛行員會來到甲板,看一看無盡的大洋,聽一聽不息的濤聲。他們說:「沒有夢想,難達遠方。我們的目的,不是風平浪靜的母港和機場,而是遠海大洋。」

4.仰 角

艦艏的仰角,像一個巨大的槓桿,一次次將戰機托舉升空,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線。

這個槓桿,撬動了中國駛向「航母時代」。

「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並不是一句妄言。歷史正是由人撬動的,特別是在青春蓬勃的發展階段,有時一個人邁開一小步,就會推動歷史躍進一大步。

徐漢軍有幾句口頭禪——「說白了」「記下來」和「寫成書」。話雖不經意,卻表露心跡。

這個團的每名飛行員都清楚,自己身為改革中的「前鋒」,腳步的小與大、快與慢,直接與改革進程緊密相連。

然而,這一步何其艱難。對步行者來說,14度的斜面,只是增加些前行的負重。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來說,這個斜面卻猶如一面迎面撲來的鋼鐵巨牆。

這面牆,有技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飛越它,何其難!

如今,這一小步,就印刻在艦載機飛行的高度里。為了探索艦載機海上超低空戰術,徐漢軍和戰友們飛行訓練時,將飛行高度一壓再壓,戰機貼著海面飛行,同時還要做出各種戰術動作,涌動的浪頭似乎能打到翼尖。

高度一降再降,難度一增再增……他們的探索最終被寫進新修訂的海軍航空兵部隊軍事訓練大綱。

「飛鯊」編隊、掠過海空、一劍封喉,徐漢軍激蕩於胸的景象成為現實。他們邁出的這一小步,是未來戰場制勝的一大步。

這一小步,被航母甲板上的泛光燈映照得很長很長。

如何管控甲板燈光,既關係到戰機的著艦安全,也連接著夜間作戰能力生成。

作為塔台指揮員的盧朝輝,曾無數次伴著大洋的潮聲,在甲板上踱步。經過無數次的摸索試驗,他們最終確定了十幾種在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下的燈光亮度調整數據和管制方案。

每個一小步,驅動著航母從墨綠駛向深藍;每個一小步,也召喚著更多報國之士勇闖大洋。

9月中下旬,海軍正式啟動2019年度招飛工作。招生簡章中明確,重點是艦載機飛行學員招收選拔,積極推動海軍飛行員招收由「岸基」向「艦載」轉變,全面構建具有海軍特色、適應艦載要求的招飛體系。

有外媒報道稱:「這是中國海軍首次直接為艦載機招募和訓練飛行學員。」

看到這個消息,記者再次將目光投向甲板的黑區,沿著14度的弧線看去,一篇湛藍的畫幅上,是更加寬廣的天。

一名年輕的飛行員指著遠處說:「你看,海天線那麼清晰,能見度那麼高,讓我們去飛行!」

(供圖:解放軍報記者 張雷 通訊員蒲海洋、王  盟、何  陽、侯  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