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山西平順大雲院壁畫:滿壁風動畫中仙

山西平順大雲院壁畫:滿壁風動畫中仙

大雲院香積菩薩及侍者 本期攝影:宿小白

大雲院位於山西省平順縣,寺區三面環山,坐北朝南,分前後兩院,於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40年)創建,初名仙岩院,北宋時敕命為大雲院,僧院多有增建。想當年,這裡也是香火旺盛、梵音浩蕩,如今卻是空谷幽蘭。

大雲院以彌陀殿內留存有五代壁畫而聞名於世,是迄今所知我國古代佛寺殿堂中僅存的五代壁畫,彌足珍貴。彌陀殿寬深各三間,為単檐歇山頂。殿內佛壇上原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後遭毀壞;殿內四壁壁畫僅余東壁、北壁東隅和扇面牆正背兩面的少部分,主要內容為維摩經變、凈土變,體現出禪宗、凈土宗合流的特點。

大雲院觀世音菩薩

東壁為依據《維摩經》繪製的維摩經變(經變是指根據佛經經文而繪製的圖畫或書寫的文字,以便於通俗地向教眾展示教義,或稱變相、變文)。《維摩經》自唐末流行,被奉為禪宗重典。據《維摩經》,維摩詰是與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人,是毗耶離城富有的居士,自妙喜國化生於此,委身在俗,輔助釋迦牟尼教化,通曉大乘佛法,深諳佛教哲理,富有雄辯之才。佛請弟子們去拜訪維摩詰,但弟子們怕辨不過維摩詰而紛紛拒絕,只有文殊菩薩最後勇敢應命,兩人一見面便展開了曠日持久地論戰,二尊相演「不二法門」。這段佛經故事被惟妙惟肖地繪製在牆壁之上。

大雲院大勢至菩薩

自顧愷之創「清羸示病之容,隱几忘言之狀」(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維摩詰像後,這一形象便成為後人繪製維摩詰像時參照的經典粉本。至盛唐,敦煌壁畫顯其辯才而隱其病態,呈現為「凝神聚眉之態,傾身思慮之狀」。畫面上,維摩詰面容漫漶不清,只見其穿居士服裝,手持拂塵,坐於設有幔帳的坐塌上,身體前傾,心若所動。文殊師利居於南側,結跏趺坐,戴華冠、佩瓔珞,面相端莊,舉止文雅。在維摩詰與文殊身後,有菩薩、天王、神將、羅漢等,凝心注目專心傾聽,或許被雙方的精彩辯論觸動了心弦。案側香積菩薩手捧盛滿香飯的香缽,正在凝神供奉。整幅畫麵線條勾勒之流暢,色澤暈染之得當,人物面部表情刻畫之精妙,躍然牆上。

大雲院香積菩薩

《維摩經觀眾生品》云:「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天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畫面上隅,山峰迭起,樓閣重疊,祥雲繚繞,宛如仙境。兩位飛天乘雲翱翔,身軀頎長優美,衣帶飛舞飄逸如滿牆風動,令人醉心不已。

大雲院飛天

大雲院飛天

彌陀殿扇面牆正面當心的壁畫殘損嚴重,從其邊緣處殘存的背光圖案來判斷,應為原來殿內供奉的阿彌陀佛塑像背面的襯景,背光兩側繪脅侍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扇面牆背面繪西方凈土變。畫面兩側上隅布滿樓台亭閣和伎樂飛天,佛、菩薩、供養人等列置其間,布局得當、秩序井然,展現出西方凈土世界寧靜祥和的氛圍。

大雲院諸菩薩眾及亭台樓閣

彌陀殿五代壁畫上的人物形象各異,但描繪準確,神態自然,以細筆勾勒為主,具有一種生動飽滿的氣勢。而作為背景的亭台樓閣、山水林木則不用細筆,多側鋒用筆,帶有典型的寫意風格,可謂「滿壁風動」。人物是實,山水為虛。唐代之前,人物始終是繪畫的主題,山水居於襯托地位,自宋代以後山水反客為主成為畫家心目中最重要的主題,並且不再強調寫實,而是突出表達情感意緒的寫意精神。彌陀殿內壁畫關於人物山水的處理,恰恰體現了由人物佔主體向山水佔主體的過渡,反映了藝術發展的趨勢。

同時可以注意到,彌陀殿壁畫上承晚唐「焦墨薄彩」的風格,著色較淡,可以看成是繪畫史上由重彩向水墨的過渡。徐復觀曾評價說:「唐代彩色革命的另一成就,是以淡彩代替濃彩。淡彩在顏色上的意義,與水墨完全相同。」彌陀殿壁畫以淡彩為主,兼用暈染點綴,線條呈現出粗細濃淡的變化,仍存有唐風,但也從某種程度上標示著一個新的繪畫時代的到來。

大雲院擎花天女

大雲院侍者

大雲院侍者

指 引

山西省的大雲院,又名「大雲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處的實會鄉實會村北龍耳山中。寺院創建於五代晉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現存五代壁畫在大佛殿東壁和扇面牆上,有21平方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三增上學(4)三學差別(1)數
《瑜伽師地論》三增上學(2)增上心學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