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明清雖都有閉關鎖國,實際意義卻不同,前者進攻後者防守

明清雖都有閉關鎖國,實際意義卻不同,前者進攻後者防守

明清雖都有閉關鎖國,實際意義卻不同,前者進攻後者防守

「閉關鎖國」這個詞,中國並非自創,最開始是從日本傳來的。近代的日本時常有西方傳教士到訪,德川幕府擔心西方勢力會就此入侵,於是實行了鎖國政策,其詞也由此而來。

再說說中國的閉關鎖國,其實明朝真正意義上不叫閉關鎖國,只是海禁,清朝才是閉關鎖關。而且明朝的海禁封邊並不是被動的防守,而是一種積極地戰略進攻策略。大家都知道,大明王朝曾經面臨著兩個巨大的威脅,一個是蒙古一個是倭寇,明太祖建國初期,就數次掃蕩北漠,明成祖也數次北伐,但每次雖然取得了殲滅對方有生力量的戰果,卻沒有讓對方屈服。因為他們是游牧民族,居無定所,隨水草而走,即使明軍次次攻破他們的王庭,卻沒有完全瓦解對方,所以大軍掃蕩並不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策略。同樣這個問題在倭寇身上也比較突出,海外島嶼眾多,倭寇散布各島,不容易剿滅。但是蒙古人和倭寇有個共同的劣勢,那就是物資缺乏,明朝政府根據他們的缺點,制定了封邊海禁政策,可以有效地圍困對方,達到拖垮對方經濟的目的。

另外明朝的海禁也不是完全的,只是在倭寇猖獗的時候這麼做,一旦倭寇的隱患消除,明朝又默許民間實行海外貿易,當時西班牙等國發現了美洲大陸,在那裡開採的眾多金銀就通過貿易流入了中國,可見明朝並非嚴格的實行海禁。明朝作為一個漢人政權,很清楚之前的漢唐宋的強盛繁榮與對外開放離不開,深刻認識到海外貿易和對外交流的重要性,所以不會去玩閉關鎖國的政策,要不然怎麼會有鄭和下西洋的大規模對外交流呢?更何況馬鈴薯、玉米都是這一時代從外傳進來的,足以說明一切,只不過此時的中國已然處於封建王朝的末期,不能和以前一樣領先於西方太多。

清朝作為封建王朝的最後一環,卻是實實在在的「閉關鎖國」,幾任皇帝都下了「寸板不許下海」的禁令,官方貿易也加以限制,禁令頗多,規模極小,根本不屬於正常的貿易。更關鍵的是,清朝皇帝禁止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國流傳,尤其是科舉考試中不得出現其中的字眼,從知識分子的層面上就把它扼殺了。這種做法或許是作為天朝的自豪,也或許是為了遏制西方的發展,因為他們以為西方人不喝茶就會便秘而死。

但終究是沒有認清時勢,這種可笑的禁運政策根本沒有作用,此時的西方早已和世界連成一片,完全可以滿足物資的需求,反而是清朝還在一片蒙昧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強大傳媒科 的精彩文章:

忠於皇帝的孤臣包拯,為何說他是一個忠孝兩全的人?

TAG:強大傳媒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