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憍陳那等五比丘尊者,最初就是因為這兩個字開悟的

憍陳那等五比丘尊者,最初就是因為這兩個字開悟的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75

這五個比丘,佛父親的親戚有三個,佛母親的親戚有兩個。父親的這三個:一個叫「阿鞞」,翻到中文就叫「馬勝」,就是馬勝比丘;一個叫「跋提」,翻到中文就叫「小賢」;還有一個叫「拘利」,翻譯叫「摩訶男」。母親的這兩個:一個就叫「阿若多」,就是這位憍陳如;一個叫「十力迦葉」,翻到中文就叫「起氣」;「迦葉」翻譯到中文,又叫「飲光氏」,因為他是一個修事火外道的。這統統是五個。

因為最初佛到雪山去修道的時候,他父親凈飯王派了三個人,他母親派了兩個人,去勸他回來,不要出家修道。這五個比丘──那時候不是比丘,都是做大官的。到那兒一勸佛,佛不回來;勸不回來,他們五個人也就沒有面目回去見國王了,於是就陪著佛修道,跟著佛在雪山那兒修苦行。修來修去,就走了三個,退出佛那個地盤了。為什麼?因為太苦了,受不了苦就走了。剩兩個陪著佛修行。

佛在雪山修行六年,那時候,佛一天只吃一麻一麥,瘦得骨瘦如柴,瘦得不得了。這天女獻乳──天上的天女用牛奶煲著粥,獻牛奶粥去供養佛。佛吃這個牛奶粥之後,身上又都生出肉來了。這兩個陪著佛修道的人,一看佛喝牛奶粥了,也不高興了,說:「修道的人,怎麼能喝牛奶粥呢?」於是也就都走了,不陪著佛了。你看佛那時候修道多苦!父親、母親派這五個人去陪著他,三個因為受不了苦跑了,兩個就因為他享福跑了。所以這五個都跑了,不管他了,就剩佛在那兒修行。

佛就走到菩提樹下,繼續修行。十二月初八晚間,看見那個星星出來了,開悟了,這叫「夜睹明星而悟道」。他一開悟,想要先度誰呢?一看,在過去生中,歌利王曾經割截他的身體,當時他發願他如果成佛,第一個就要度這個歌利王。於是佛就先度這五比丘,因為五比丘中的「憍陳如」在過去生中就是歌利王,所以佛今生成佛就先去度這五比丘。

在那時候,佛對五比丘和四眾說過什麼呢?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一切的眾生不成佛,沒有開悟,也沒有證到阿羅漢果;為什麼?就因為被這客塵和煩惱所耽誤了。什麼叫「客」?客就不是主人,主人就不是客人。「客塵」,言其這個塵本來是沒有的,暫時間它有。客塵,也就是我們這個「妄想」,也可以說是「見、思二惑」;見惑和思惑也是客塵,煩惱也可以說是塵沙、無明。塵沙,言其煩惱像塵沙那麼多;無明,一切的事情都不明白。

你說,人才怪呢!放著好好的飯不吃,好好的麵包不吃,好好的牛油不吃,一天到晚專門吃煩惱。他吃煩惱比吃包子都香,你叫他不吃,他還覺得不行,就願意拿煩惱來當飯吃。我們一天到晚都拿這客塵煩惱來當飯吃,一發脾氣,把肚子氣得都飽了,也不需要吃飯了。這一類的人,實在是可憐哪,歡喜吃煩惱!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的眾生不成佛,不成阿羅漢,都因為這客塵煩惱所耽誤了。

這是佛現在的詢問。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汝等」,就是五比丘和這四眾──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都包括在內了。我一說這「客塵煩惱」,你們為什麼開的悟呢?你怎麼樣開的悟呢?到現在你就得阿羅漢果,是什麼原因呢?佛就這麼問這五比丘和四眾的弟子。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時憍陳那:當時,在大眾裡邊,就有一個叫「憍陳如」(即憍陳那)的,也就是五比丘之一的「阿若多」;這個意思,翻到中文就叫「解本際」;又有一個解法,就叫「最初解」,他是最初明白、最初證到阿羅漢果的。起立白佛:他站起來對佛就講了,我今長老:我現在在大眾裡邊,是一個年紀也長,經驗也很豐富的。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在大眾裡邊,我這個名字就叫「解本際」,又叫「最初解」,獨獨得到這個「解」的名字。為什麼得到這個解名?就因為我明白,我開悟了。由什麼開的悟?因悟客塵二字成果:因為我明白「客塵」兩個字開的悟,所以我證得阿羅漢果,證得這聖果。

世尊:憍陳如就稱一聲世尊說,佛啊!我為什麼由「客塵」兩個字開悟的呢?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就比方旅行的客人──英文叫holiday/vacation(度假)的旅客,他找個旅店,或者在那兒住,或者在那兒吃東西。吃完了東西,也睡過覺了,他又要整頓行李向前走去。因為他是客人,就不會常久住在這兒。「不遑」,就是不能。若實主人,自無攸往:他若是主人,不是客人的話,自然不會到任何地方去了。「攸」,就是「所」,是個地方。這個「主人」,就是我們這個常住真心,性凈明體;「客人」,就是一切的妄想塵勞。

怎麼又比方「客塵」呢?因為這個不是我們本來有的;是走到外邊,因為塵土沾到身上了。好像我們本來身上很乾凈的,到外面被風一吹,這塵土就都把身上給弄得不潔凈了。那麼我們用手一撣,這塵土又沒有了,這叫「客塵」。這就表示什麼呢?我們的煩惱無明,就像客塵似的,不是實實在在真有的。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

【編按】此段經文淺釋已融入上人隔日重講之部分。

這一段文,憍陳如說,我像上面這樣想:這個旅客住到旅店裡,吃喝完了之後,他又要走的,不會永遠住到這個店裡的。那麼永遠住在店裡的是哪一個呢?就是那個店的主人。前邊已經說了,什麼叫「客」?見惑、思惑──就是這個「煩惱無明、煩惱障、所知障」,這都叫「客」。那麼這個「塵」,就是搖動的;不動的,就是真正的主人。「不動的」是什麼呢?虛空是不動的;這虛空就比方我們人的見性,這見性也是不動的。真正的主人,就是我們常住的真心,它也不來,也不去。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我像這樣子想:不在這個店裡永遠住,這就稱為「客」;永遠住在店裡頭,這就是個「主人」。所以,以「不住到店裡」這個,做為「客」的定義。所以憍陳如也就明白,這個「客」,就是住店的旅客;若是這個店的主人,就不會走了。

那麼什麼地方是個「店」呢?我們這個身體,就比方一個店一樣;我們的自性,就是個真主人。我們住這個旅店,這是暫時的;我們這個真主人,那是永遠的。我們既然明白這個身體是一個旅店,而不是一個真實的家,不是我們自己的家,就不應該太過執著了。

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又好像天下雨之後,天晴了,太陽升到天上去,日光照到門縫裡邊,或者窗戶的隙縫裡邊,在這個時候,就會顯現空中所有一切微塵的這種相。「霽」,就是雨後天晴了,「新霽」,就是初晴;初晴,這個天非常地晴朗。「清暘」,就是剛出來那個太陽光;「暘」,就是日光。 「隙」,就是「孔」,那個漏洞的地方。「發明」,就是顯現出來了。

塵質搖動,虛空寂然:這個塵,它這種性質,搖動不已,可是這個虛空的本體,它是不動不搖、無去無來的。本來這兒很多塵的,但是太陽不照進來,你看不見這兒有塵。若太陽光一射到屋裡邊了,喔,看見很多微塵在太陽光裡頭搖動不已,那很多很多的!你說有多少?你數不過來的!你看,有太陽光的地方,就有微塵!這個塵雖然這麼搖動、動蕩,在空中上上下下來回這麼跑,可是這虛空本體是不動的。「寂然」,就是不動的。所以虛空就是表示我們的見性,我們這個見性是不動的。

由門縫裡看見塵相,這是什麼呢?這就是得到智光了。你證到初果,伏八十八品的見惑;見惑除了之後,你就有了智光。有了智光,你才能看見你塵沙、無明這些個煩惱。你能看得見,這是由你智光而照見的。這個智光,就表示太陽照到門縫,或者窗戶縫裡頭。這是說的我們人有智慧光了,證到初果,就能看見塵沙、無明這些個煩惱,你也都可以明白了。但是我們這個本性是不動的,它是沒有搖動的;而塵沙、無明,這些都是有搖動的。

天天你們聽經,叫你們不要有煩惱,你們單要有煩惱;叫你們沒有無明,你單要發出無明來!所以你說這是聽教、不聽教?越說有無明不好,無明越大一點;越說煩惱不好,煩惱更多了。沒有講的時候,沒有煩惱;一講,把煩惱都給講出來了。所以一定是我講經講得不好,沒有把你們煩惱給講跑。

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把煩惱丟到太平洋里去,不要拿著煩惱當你的寶貝,不要拿著煩惱當你的親人,不要拿著煩惱做你生死的伴侶。你不要和它這麼親密,應該把煩惱丟到汪洋大海去。這樣,大約你們這個煩惱都會把太平洋給裝滿了!為什麼?太多了!所以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把煩惱趕跑了!這個煩惱就是魔,你到什麼地方去找魔去?什麼叫「魔鬼」?你有煩惱,就是有魔鬼了;那個魔鬼和你合夥到一起了,所以這個煩惱是最要不得的。我們現在講經,就是叫人去煩惱,不要愈講煩惱愈多!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

如是思惟:憍陳如尊者說,像上邊我所說這個道理──用智慧光照破了無明煩惱的黑暗孔隙,而顯現出來這種的無明煩惱;我像這樣想,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澄然而寂靜,它是不動的,這就叫一個「空」。在孔隙裡頭動來動去的,總這麼搖動著──你看,在太陽光那個地方的塵埃,總是飛來飛去的,它不停的,這就叫一個「塵」義。所以說,以搖動的東西,叫做塵。這個「塵」就是什麼呢?它所表示的就是煩惱無明,煩惱障、所知障,這種的就叫「塵」。

這阿若多──就是憍陳如,他說完了這話,佛就給他印證,說這個是對的。佛言:如是:佛說:「你說得對,是這樣子!這個搖動的,就是塵;不動的,就是空。你講這個道理是沒有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我們現在是有大善根、有大因緣,才能聽到這個教菩薩法
比原子彈還厲害的疾病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