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樣是置之死地,項羽韓信都打贏了,為何馬謖在街亭卻打不贏

同樣是置之死地,項羽韓信都打贏了,為何馬謖在街亭卻打不贏

原標題:同樣是置之死地,項羽韓信都打贏了,為何馬謖在街亭卻打不贏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之所以能夠打勝,依據的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馬謖在守街亭的時候,不佔城市,不據水源,而是把軍隊開到山上去駐守。山上缺乏水源,又被四周包圍,典型的「死地」。問題是,馬謖為什麼卻沒有實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爭奇蹟呢?


(馬謖劇照)


我覺得,主要是這幾個原因。


第一,馬謖主觀上並不是想採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


馬謖之所以把軍隊開到山上去駐紮,他本身是想利用地勢上的優勢,居高臨下向魏軍發動進攻。古人打仗,不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嗎?馬謖這樣做,就是為了搶佔「地利」。畢竟當時諸葛亮是讓他把街亭作為一個據點,在馬謖看來,如果搶佔城市,城市的城防,哪有一座山的「山防」更堅固呢?

由於一開始馬謖主觀上並不是採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因此,在打仗的時候,並沒有往這條路上安排。另一方面,實施這個策略,要在對方心中產生驕兵心理。但是張郃一眼就看出來了,沒有驕傲,也沒有盲目進攻,而是就地反制,圍而不攻,並修木柵欄阻擋蜀軍從上往下的進攻。所以,馬謖即便回過神來,要實施這個計劃,也是不成功的。



(馬謖之戰)


第二,馬謖實施「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意見不統一。


要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搞成功,意見必須高度統一。在整個軍隊里,只能有一個聲音,全軍都絕對聽他的。

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當時肯定也有不少人看出韓信這樣列陣的危險性。《史記》中只是記載了趙國軍隊看出韓信這樣列陣的荒唐,加以嘲笑。並沒有說漢軍內部的人看出來沒有。不過我覺得應該是有人看出來了。但是,就算看出來了,也沒有人對韓信產生質疑,至少韓信沒給他們質疑的機會。


再比如項羽的「破釜沉舟」,肯定也有人有異議。但是,這些異議都被項羽「不破秦軍,絕不生還」的意志給替代了,沒有人因此發出不同的聲音。


但蜀軍當時卻是明顯的意見不統一。這種不統一,就是整個軍隊上下將士對馬謖的嚴重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從馬謖帶兵打仗一開始就有了。當時大家都認為魏延和吳懿適合當先鋒,但諸葛亮執意讓馬謖當這個先鋒。後來,在山上列陣的時候,副帥王平就直接向馬謖表達了不滿,認為在山上列陣是一種錯誤的決策。應該說,王平是表達了所有將領的心聲的。而馬謖最終不聽王平的建議,也是因為眾人對他不服,他心裡有氣,因此執意要這麼干。


我們前面說了,馬謖想要的是「地利」,但是古人早就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蜀軍人心不和,光有「地利」,又有什麼用呢?


實際上,如果蜀軍能夠「人和」的話,就算馬謖在山上列陣搞錯了,大家商量著,依然有機會戰勝魏軍。從最後王平只帶著一千人馬,通過擂鼓為疑兵,讓張郃懷疑而不敢進攻,終於突出重圍就可以看出,蜀軍並非沒有機會。可惜人心不和,最後全軍失敗。


(諸葛亮劇照)


第三,項羽和韓信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有水而馬謖沒有水。


無論項羽還是韓信,都是列陣在水邊。就算是「死地」,他們都並不缺水。而馬謖恰恰存在的問題是缺水。缺水和缺糧食完全是兩個概念。缺水的話,人是很難受的,也讓將士們無心戀戰。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也是因為缺水而失敗。可見,「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個策略,絕對不能置之缺水的「死地」。置之缺水的「死地」,那就是真正的死地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史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的精彩文章:

嘉慶殺了和珅,為何不斬草除根,一併殺掉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
朱元璋借地安葬父母,財主不願意,朱元璋稱帝後財主什麼下場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