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的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的

作者:圈圈老師

有人說,母親就是孩子頭上的那個天。

你陽光,他就燦爛;你陰鬱,他就悲觀。

育兒這條路,我們都是且行且改進。

想要做個好媽媽,就從改掉「抱怨」這個毛病開始吧。

文 | 圈圈媽

女兒派主筆 育有一女

01

上周五晚上八點,我正在輔導女兒圈圈完成家庭作業,突然接到了大姐的電話。

電話一接通,就傳來了大姐帶著哭腔的聲音:「小妹,曉宇(我侄子)有沒有去你家啊?」

我連忙否認,並詢問大姐是不是出了什麼事。

這才得知,已經晚上8點了,在讀小學三年級的侄子曉宇竟然還沒有回家。

當即,我跟先生就立刻趕往大姐家匯合,準備一起尋找侄子曉宇。

就在我們準備分頭行動時,接到了母親的電話,原來曉宇是放學後去外婆家了,坐過了站又坐錯了車,兜兜轉轉,到8點多才到。

我跟大姐一家立刻驅車去母親那。

一進家門,大姐劈頭蓋臉沖著曉宇就是一通罵: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不知道爸爸媽媽會著急嗎?」

聽到大姐帶著斥責的聲音,曉宇只是往外婆身邊縮了幾下,一言不發。

後來,多番詢問才得知,原來是這次測驗曉宇的成績退步了,從班級前三名退到了班級前十名,怕大姐責罵,就不敢回家。

聽著只是一件小事,但我非常理解曉宇。

幾年前,大姐辭掉了工作,正式做起了全職媽媽。

大姐是個對自己要求嚴格的人,相應的,對兒子曉宇也非常嚴格。

曉宇但凡有讓大姐不滿意的表現,就會責罵,責罵之後又是無休止的抱怨:


「媽媽辭掉工作都是為了你,你不能讓媽媽失望。你現在這樣對得起媽媽嗎?你太讓媽媽失望了。你爸爸每天只知道忙工作,什麼都不管,媽媽為你忙前忙後,你就是這麼回報媽媽的嗎?」


這麼埋怨久了,大姐整個人都非常負能量,侄子曉宇也從一個陽光開朗的孩子,變得自卑膽怯。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02

心理學中,有這麼一個名詞,叫「心理投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或願望放到別人身上,以己度人。

這個行為經常發生在親子教育中。

我們經常能聽到媽媽們對孩子抱怨:


「你必須好好學習才對得起我」,「我付出這麼多都是為了你,你必須聽話。」


而遭受這樣「心理投射」的孩子,會因為內疚而強迫自己積極做事從而討好媽媽。

這在心理學上,又稱為「內疚感控制」。

一個總是抱怨焦慮的母親,孩子也會跟著自責悲觀。

知名主持人賴佩霞曾經發表過一段TED演講,在那次演講中她講述了自己與母親相處的經歷,提出了一個讓人記憶深刻的問題:

「當媽媽不快樂的時候,孩子怎麼敢快樂?」

賴老師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是母親一手撫養她長大的。

母親的性格敏感、多疑,面對獨自撫養孩子的壓力,總是充滿哀傷,終日抱怨,喋喋不休。

她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將自己全部喜怒哀樂會傾倒給孩子,甚至會把所有的不如意都歸罪給孩子。

於是在那段跟母親相依為命的日子裡,年幼的賴佩霞不敢做錯事,不敢惹麻煩,甚至不敢跟媽媽說自己在外面受了什麼傷。

因為怕媽媽傷心,怕媽媽會抱怨,所以小小年紀她就一個人抗住了所有的苦,甚至很長一段時間,走不出膽怯、自卑。

台灣心理學博士洪蘭女士說:「從人類演化角度看,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的


03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實驗開始,母親和孩子正常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積極響應。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的


接著,目前開始面無表情,而孩子立刻會發現不對勁,他開始想方設法地吸引母親的注意力。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的


他繼續嘗試與母親互動,但母親仍舊錶情嚴肅,一言不發。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的


直到最後,孩子開始崩潰大哭。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的


媽媽的情緒,決定著孩子的喜怒哀樂。

你陽光,孩子就燦爛;你悲觀,孩子就消極。

你沉默不語,他不敢喜笑顏開;你抱怨憤恨,他也就學會了委屈討好。

04

為什麼不少媽媽們怨氣重呢?

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篇文章:《中國媽媽為什麼怨氣重?丈夫缺位、婆婆越位、自己錯位。》

每個怨氣深重的媽媽背後,都有一個如同虛設的「影子爸爸」。

當媽媽在拼死拼活地為孩子付出時,爸爸卻做起了甩手掌柜,對孩子不聞不問。

這樣一來,媽媽們又怎能不怨聲載道?

如若對自己要求嚴格,想要當個完美媽媽,那日子過得更是雞飛狗跳。

電影中《壞媽媽》中的主人公Amy,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每天,Amy都會早起給孩子們做早餐和午餐,送孩子們上學。

而後匆匆趕往公司,上班開會,下班後立刻去學校接回孩子。

接著去超市採購,準備晚餐,輔導孩子完成家庭作業,最後,哄娃入睡。

Amy立志要做完美媽媽,日以繼夜地為家庭、孩子服務,像個不知疲憊的陀螺。

但當Amy在這條育兒路上衝鋒陷陣時,丈夫卻只是袖手旁觀,絲毫不參與育兒工作,甚至開始精神出軌。

百般付出,累到崩潰。

長久下來,Amy開始抱怨,抱怨孩子,抱怨丈夫,抱怨生活。

她的抱怨,換來了兒子越來越不愛學習,女兒埋怨媽媽並不愛自己,丈夫認為她像個瘋子。

美國作家艾默生:「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收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範。」

不盡責的父親,總是會讓媽媽疲憊、怨憤。

而擁有一個怨婦型媽媽,孩子們聽的是怨,看的是怨,學到的也只能是怨。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的


05

莫言在散文《母親》里有過這麼一段敘述:

「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

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飢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

但母親的樂觀使我陡然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對於未來的希望。

這是一個母親對她憂心忡忡的兒子做出的莊嚴承諾。」

愛抱怨的媽媽,很容易生養出針尖對麥芒的兒女。

而陽光快樂的媽媽,家就是一座鳥語花香的天堂。

不當「怨婦」,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下面是我們給焦慮的媽媽們的幾個小建議:

1.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媽媽,當然也就沒有完美的小孩。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人性最深層次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讚美。

建議媽媽們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善於挖掘孩子的優點,懂得放過孩子的小缺陷。

2. 學會放手

怨氣,很多時候是來自於過度的干預和付出。

而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就像龍應台在《目送》里寫到的: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3. 做「60分」媽媽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過一個概念:「60分媽媽」。

建議媽媽們不要執著於「完美媽媽」的人設,做個60分剛剛好的媽媽就好。

將60分的愛適度有序地傳遞給孩子,餘下的40分,拿來愛自己,做一個「高尚的自私者」。

4. 爸爸歸位,拒絕喪偶式、詐屍式育兒

媽媽衝鋒陷陣,爸爸卻袖手旁觀,這樣的家庭當然不會幸福。

育兒這條路,爸爸必須儘快歸位,擔起責任,減輕媽媽的負擔。

以上,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孩子敏感脆弱又暴躁易怒?原因在此……
「媽媽,成了錦鯉就不用上學了嗎?」你的回答很重要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